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饿着,但是我坐着”我赞成一位来自上海的干部的说法:“穷”与“愚”有着互为因果关系,“愚”者多为“穷”,“穷”都多属“愚”,但又不能简单地认为,穷者必愚,愚者必穷。有“穷”者并不“愚”,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也有因天灾人祸造成的,还有主观不努力,甚至有好吃懒做的;有“愚”者也并非“穷”,是机遇和机会使他们获得了富裕。所以,在扶贫工作中不应机械地理解“治穷必先治愚”这句口号。明白什么是贫困?恐怕连贫困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明白。不知生,何知死?没有见过富,也就不知道穷。家家都没有电视看,也就…  相似文献   

2.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别解——兼论《伐檀》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魏风·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但诗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诸家解说各异。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流行:一是认为“不素餐兮”是反问句或反语。二是认为“素餐”为“素食”,“不素餐”即“不吃素食”。这两种说法不甚妥贴。现略述管见如下。 《诗经》中类似“不素餐兮”的句子凡十二例,均为否定性的陈述句,而非反言句式。如“不我活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毛传》“不与我生活也”,《郑  相似文献   

3.
吴超华 《新东方》2010,(3):78-80
“经学”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的“诗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文艺思想的主流,《诗经》“经”的地位确立以后,为后世对《诗经》的研究提供了广阔优越的前景,并使之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专门学问,即诗经学或诗经诠释学。  相似文献   

4.
正"家乡的茶园开满花,妈妈的心肝在天涯,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近日,在南靖县丰田镇台企钰丰乐器有限公司的大礼堂内,一场以"感恩母亲礼赞母爱"为主题的音乐会热闹上演。入场前,每位员工母亲都收到了一份惊喜——公司献上的一枝康乃馨;音乐会上,当《鲁冰花》《当  相似文献   

5.
母亲节母亲独自在病房过 昨日周末,正逢母亲节,南岸区现代女子医院的护士们特地给住院的母亲们送去了康乃馨。等了一上午,也没等到儿子到来,看着病床前的红色康乃馨,62岁的陈梅神情落寞:“唉,我这个当妈的,还不如一条狗。”  相似文献   

6.
中国情诗的源头可以上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时代是人的精神较开放自由的时代,《诗序》论及风诗《氓》说:“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这一出于卫道者的说法,恰好说明《诗经》时代情诗发展处于正常的情况下,各类情诗发展亦较为平衡。如果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上划分比较,男性情诗与女性情诗在创作数量和感情强度上难见差别,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是“窈窕淑女,窹寐求之”;女性对情人的思念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胆自然,不掩不饰。  相似文献   

7.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就有“惠此中国”的记载。但是,《诗经》中的“中国”只含有“国中”之意,不是真正指称  相似文献   

8.
一歇后语有两种,一种是在文人中盛行的歇后语,一种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歌后语。两者起源不同,性质也迥异。“歇后”这个形式是文人创作的,魏晋时已出现,曹植受他哥哥魏文帝曹丕的冷遇,写了《求通亲亲表》,其中有这样两句:“今之否隔,友于同忆。”陶渊明《庾子岁从都还》:“一欣待温颜,再喜见友于。”它们的特点是将《书经·君陈》中的“惟孝友于兄弟”中的“兄弟”歇去,以“友于”代替。这种形式,到唐代,使用普遍了,杜甫在《彭衙行》中选用《诗经·击鼓》的“死生契阔”,歇去前面的“死生”,以“契阔”表示“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韩愈《符读书城南》诗:“岂不念旦夕,为尔惜居诸。”将出自《诗经·日月》中的“日居月诸,胡迭而  相似文献   

9.
一《诗经》,内分风、雅、颂三类。何谓风?风,就是老百姓口头创作的民谣,或称民歌,在古代的书面文字中也称诗。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君臣,一些强盛的王朝,都非常重视收集民谣即采风,甚至还建立一种采风制度。国运长达800年的周朝,便是如此。《礼记》载:“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国语》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列士大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在《春秋》中,也有帝王“民间求诗”的记载。两周期间,由采风共收集到民谣三千余篇,《诗经》选入了一部分,其中主要的为十五国风。由此可见周朝收集民谣的规模和成就。汉…  相似文献   

10.
方坚伟 《前沿》2014,(9):221-222
《目录学发微》于卷四“论汉魏时之四部”推论:“四部者,即指六艺略中之乐、《论语》《孝经》、小学也。”此论可待商榷。依据《初学记》和《北堂书钞》的两条材料为基础进行辨析,汉魏之际的“四部”之名应当是有两种内涵:一种是余嘉锡之论可备一说;另一种是汉魏之际“四部”之名与荀勖《中经新簿》的四部分类法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在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乐、舞在产生之初是一体的、共生的。《诗经》保存了先秦音乐的大量原始材料。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 ,《诗》乐是作为雅乐的基本文化载体而存在的 ,“中和之美”是诗乐的精髓。随着的“礼崩乐坏”出现的“新声” ,是来自桑间濮上的世俗之乐 ,这与束缚于礼制的雅乐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乐”的流行 ,《诗》的音乐性也就逐渐消失了。《诗》的辞义功能更重要了 ,成为一种纯粹的诗歌形式。《诗经》逐渐被纳入儒家的经典体系 ,背负起沉重的教化使命。  相似文献   

12.
刊有明弘治甲寅(1494年)庸愚子“序”、嘉靖壬午(1522年)修髯子“引”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三国演义》最早的刻本。据庸愚子“序”中所言,在嘉靖本之前,《三国演义》的流传仅仅是“士君子之好事者,争棚誊录,以便观览”。而嘉靖本一俟问世,各种各样的刊刻本便随后充滥于朝野。据郑振铎先生所考,仅明刊本就不下二、三十种之多(见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三国志演  相似文献   

13.
春秋晚期之前的诗歌由于其诗、舞、乐一体、自足性的文本形态,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境,使《诗经》的意义相对较稳定,但随着周王朝的分崩离析,诗、舞、乐一体也随之解体,面对只是文字文本的《诗经》,其阐释不可避免地趋向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说。《诗经》之阐释方法也从“观志”到“逆志”发生了悄悄的变化,从而为中国古典阐释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说“和”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和为贵”的观点。《论语·颜渊》中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的说法;宋代林逋的《省心录》中也讲:“和以相处,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这里都为古  相似文献   

15.
牌楼起源于春秋的衡门,后逐渐演变成里坊门、乌头门、棂星门,最后形成牌坊和牌楼.大足清墓牌楼也是时代的产物,在大足分布较为广泛,形制复杂,结构多样,呈现了清代的民风民俗及政治文化等,体现出了大足雕刻艺术的传承. 一、牌坊和牌楼建筑的起源及演变 牌坊与牌楼的形制起源很早.在《诗经·陈风·衡门》中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讨论过“俭”与“奢”的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一是主张“黜奢崇俭”,一是主张“反俭尚奢”。《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民,克俭于家”。《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孔子欣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信条,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孟子说:“贤王必恭俭”,(《孟子滕文公》)老子  相似文献   

17.
椰宗元在诗文中几次提到过“潇水”,然而“潇水”发源于何处,却历代注家各异。对此,我想谈一点看法。 据《大清一统志》云:“潇湘虽自古并称,然《汉志》、《水经》,俱无潇水之名。柳宗元《愚溪诗序》始称谪潇水之上。”这说明柳宗元之前“潇水”作为水名是不存在的。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写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冬),而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志》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04,(5)
《太公兵法·三疑篇》云:“凡谋之道,周密为宝。”《揭暄子兵经》云:“计有可制愚,不可制智;有可制智,不可制愚。惟计之周,智愚并制,故计必因人而设。”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从事谋略设计,要力求周延严密,以免“事不密则害成。” 谋略设计要注意下列五个要素,以求达到“谋用”的目的: (一)依照战略的指示确立主次要目标:谋略乃是“使用武力战以外的手段——如政  相似文献   

19.
谈教育心理三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晓玲 《湖湘论坛》2003,16(1):71-72
我在教育战线上已经整整工作了二十三年 ,对教育心理进行过一些探讨 ,前几年写了一篇《吸引力、渗秀力、感染力———党校教学方法谈》一文。现就课堂教育心理三效应谈谈个人的看法 ,与同行们磋商。磁力效应俄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设》一书里介绍 ,俄国有一位长达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课教师 ,上了一堂“使听课的学生和教师们都着了迷 ,甚至连记录也忘了记”的课。有人问他这堂课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 ,这位历史课教师答道“我准备了一辈子”。这位教师的回答发人深省。它说明了一堂具有“磁性”的课 ,必须是科学的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诗经》风·雅·颂新论●庄严一一个“老课题”的“新诠释”正如《诗经直解》的作者陈子展所说:“两千多年来,治《诗经》者不乏大家、名家,其数量之多,又远不止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①但对风、雅、颂的诠释,基本上未超出“二重性”的理论框架。也就是一方面从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