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这个举世瞩目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们固然可以骄傲地展示"中国模式",我们自然也可以冷静地挖掘"中国经验",我们当然更可以谦和地洞悉"中国体验",在社会变迁中离真相再近一点。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是我们所关注的,13亿中国人民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是我们所在乎的。且看:只拥有"部分公民权"的同胞的中国体验里写满了忧伤;充斥着茫然的中国体验的"乐""痛"之间是扎眼的阶层分化的痕迹;焦虑、弱势、浮躁和仇恨的社会心态在细微、生动的中国体验的世界里相互交织;而国人道德滑坡、情感淡漠的集体意识深处背负着一段历史创伤的中国体验……至此,我们不禁长思:中国体验到底呈现了怎样的为我们所忽略的真相?中国体验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弥合与断裂?我们从哪里开始寻觅中国体验?我们又如何让那些并不轻松甚至难以言说的中国体验逐渐消散?本期,我们特邀五位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中国体验"研究,并诚挚地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举世瞩目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们固然可以骄傲地展示"中国模式",我们自然也可以冷静地挖掘"中国经验",我们当然更可以谦和地洞悉"中国体验",在社会变迁中离真相再近一点。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是我们所关注的,13亿中国人民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是我们所在乎的。且看:只拥有"部分公民权"的同胞的中国体验里写满了忧伤;充斥着茫然的中国体验的"乐""痛"之间是扎眼的阶层分化的痕迹;焦虑、弱势、浮躁和仇恨的社会心态在细微、生动的中国体验的世界里相互交织;而国人道德滑坡、情感淡漠的集体意识深处背负着一段历史创伤的中国体验……至此,我们不禁长思:中国体验到底呈现了怎样的为我们所忽略的真相?中国体验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弥合与断裂?我们从哪里开始寻觅中国体验?我们又如何让那些并不轻松甚至难以言说的中国体验逐渐消散?本期,我们特邀五位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中国体验"研究,并诚挚地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举世瞩目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们固然可以骄傲地展示"中国模式",我们自然也可以冷静地挖掘"中国经验",我们当然更可以谦和地洞悉"中国体验",在社会变迁中离真相再近一点。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是我们所关注的,13亿中国人民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是我们所在乎的。且看:只拥有"部分公民权"的同胞的中国体验里写满了忧伤;充斥着茫然的中国体验的"乐""痛"之间是扎眼的阶层分化的痕迹;焦虑、弱势、浮躁和仇恨的社会心态在细微、生动的中国体验的世界里相互交织;而国人道德滑坡、情感淡漠的集体意识深处背负着一段历史创伤的中国体验……至此,我们不禁长思:中国体验到底呈现了怎样的为我们所忽略的真相?中国体验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弥合与断裂?我们从哪里开始寻觅中国体验?我们又如何让那些并不轻松甚至难以言说的中国体验逐渐消散?本期,我们特邀五位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中国体验"研究,并诚挚地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举世瞩目的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们固然可以骄傲地展示"中国模式",我们自然也可以冷静地挖掘"中国经验",我们当然更可以谦和地洞悉"中国体验",在社会变迁中离真相再近一点。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是我们所关注的,13亿中国人民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是我们所在乎的。且看:只拥有"部分公民权"的同胞的中国体验里写满了忧伤;充斥着茫然的中国体验的"乐""痛"之间是扎眼的阶层分化的痕迹;焦虑、弱势、浮躁和仇恨的社会心态在细微、生动的中国体验的世界里相互交织;而国人道德滑坡、情感淡漠的集体意识深处背负着一段历史创伤的中国体验……至此,我们不禁长思:中国体验到底呈现了怎样的为我们所忽略的真相?中国体验与中国社会变迁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弥合与断裂?我们从哪里开始寻觅中国体验?我们又如何让那些并不轻松甚至难以言说的中国体验逐渐消散?本期,我们特邀五位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中国体验"研究,并诚挚地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反哺是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原本由父及子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或代际"颠覆"。造就文化反哺的动因包括社会变迁的提速、同辈群体的影响和大众传播的普及,而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则在于它改变了文化或文明传承的方向,或者说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如果说文化反哺现象从共时态角度说算是"只此一地",那么从历时态角度说则堪称"只此一次"。这两大特征赋予包括"文化反哺"在内的中国人民的社会心理嬗变即我们所说的"中国体验"以独特的社会价值,也使当代中国目前仍在延续的这场转型有可能避免沦为单纯的财富增长或GDP堆积。  相似文献   

6.
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该用怎样的价值观引领人民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面对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我们该用怎样的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又该以怎样的价值观展现大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扶小兰 《求索》2013,(11):51-54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人民开展根除社会遗留问题的"废旧"运动,净化了社会环境,重建了社会秩序;实施发展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新生活的"立新"举措,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成功地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提供了有利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而推动新中国社会变迁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8.
王根礼  李鹏 《台声》2005,(4):10-12
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时刻“中国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中国!”“大陆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大陆!”“台湾也是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台湾!”“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我们相信,广大台湾同胞一定会同我们一道,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这是来自世界东方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声音。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声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将永…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梦"的讨论要具体化、明确化,为此就要专门化、科学化。那么,民生建设的"中国梦"怎样界定?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看,应该是"中国特色福利社会"。在概念释义、政策制定、投入导向和时机选择四个角度看,这是对普遍福利时代来临的理论反映,是民生建设必须明确的目标。"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福利模式的新选择。依据我国悠久的思想资源、我们对社会建设目标长期探索的宝贵成果、我们从事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丰富经验,可以形成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概念的涵义。而底线公平福利模式可以在理念、制度、机制设计和体系建设四个层面,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张良礼 《中国民政》2007,(11):23-24
举世瞩目的十七大,是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对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对整个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会议。从民生、民主、民利的视角学习十七大报告,我们深  相似文献   

11.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发展变化过于迅速、巨大,加上中西文化的不对称关系,世界已经意识到中国崛起,但对中国缺乏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文化,西学中有很多好的思想,但中国文化有其悠久独特的传承系统并影响至今,例如通过"礼教"解决社会、人生、信仰问题,强调"关系"、向往"大同",等等。我们应该认真探讨:儒学能否对不断变化、个人主义盛行的世界有所贡献?如何向时代奉献一个与时俱进、有批判力的儒学?如何对中国人、西方公众讲述儒学的重要意义?我们需要一种把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东西方化",让全世界认识到同舟共济之理。  相似文献   

12.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2,(1):4-5
"实践证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外开放,惠及13亿中国人民,也惠及各国人民;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5,(13)
<正>作为世界最大的香烟制造国与消费国,长久以来烟草业对经济的贡献让控烟成为一道中国式难题。然而,烟草行业税收与公共健康之间该如何换算?烟草行业税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已消融在医疗、劳动力损失等社会支出之中?香烟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笔社会、经济账?26098.45万支,这是中国2014年卷烟的产量。这个数字世界第一,对应的也是世界第一的烟草消费市场。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一组数据则显示,我国现有吸烟人数超过3亿人,约7.4亿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其中包括1.8亿儿童青少年。  相似文献   

14.
在“5·12”这个黑色的日子里,灾难降临到了人们面前。恐惧、希望、困惑……牵动着13亿中国人民的心,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  相似文献   

15.
共筑中国梦     
《创造》2013,(3):14
阳春三月,春和景明。踏着春天的脚步,2013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作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首次全国"两会",今年的两会因适逢领导换届而备受瞩目。"中国领导人怎样应对挑战?中国能保持经济增长奇迹吗?未来中国将往何处去?"全球目光都在关切选出什么样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人民群众对新一届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充满期待、寄予厚望。长达半月的两会告诉世界,中国的未来不是一个问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2013年两会矗立起"中国梦"行进的新地标。  相似文献   

16.
<正>讨论社会变迁与犯罪治理,需要首先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社会变迁",它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是急剧的,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另一个概念是"社会整合"。社会整合与社会变迁相对应。在急剧社会变迁中,传统的规范、文化、行为方式受到冲击,各种矛盾冲突不断,将这些新矛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1,(1):55-55
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以及治党、治国、治军的思想改变了中国,许多经典论述打动了世界,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8.
尽管丁学良先生对中国模式形成的背景的分析充满着片面之词,对中国模式的特征与内涵的描述带有资产阶级学者的偏见,但是他旗帜鲜明地肯定了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并且真实地揭示了中国模式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我们不能接受丁学良先生认定中国模式需要"更新换代"的结论,但他所提出的中国模式应当从小众市场经济走向大众市场经济,克服深层阻碍,走出真正属于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崛起",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则给人以启发,将有助于我们增强对坚持和开辟中国道路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如何使高中学生更好认识当代中国?我们可以通过试题命制中的试题情境讲述中国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热爱中国,增强四个自信。通过中国对外交往的故事,讲述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进行的努力;通过社会生活故事,呈现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果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通过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故事,激发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担当起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和谐社会的倡导,其意义在于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理念进行重建,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怎样一种社会,表达基于事实判断层面对人类社会理想的价值诉求.在诸多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中,以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为视角的研究者偏多,而以历史学与政治学相结合为视角分析的则相对偏少,这虽然与和谐社会命题本身所涉及的问题阈相关,但是,却并不意味着历史学视角的不重要.任何社会都需要和谐,和谐因素以其独特性内在地勾连于历史发展的向度之中,这对于为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所尊崇的“治世”、“盛世”而言亦无例外.那么,“治世”、“盛世”究竟是怎样一种社会模式?其兴衰变迁的社会成因是什么?当前,它对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又有哪些重要启示?可以说,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裘斌老师撰写的《“治世”·“盛世”·和谐社会——中国古代历史对当今社会建设的启示》(以下简称《启示》)一书,从历史与政治的视角出发,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