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1.过激的“人肉搜索”行为。人肉搜索是有别于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机器搜索的搜索信息方式。它是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更加强调搜索过程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信息搜索方式,一方面弥补了原有的单向性搜索方式的缺陷,体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借助这种搜索方式窥探、泄露他人隐私的过激现象。所以,对于人肉搜索行为不能一概而论,只有过激的“人肉搜索”行为才属于网络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2.网络谣言行为。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  相似文献   

2.
柴苗苗 《世纪桥》2015,(2):49-50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互联网领域的新生事物,处于法律监督的空白地带。近年来有关"人肉搜索"的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大关注。"人肉搜索"在开始兴起的时候作为一种追求真相、追求正义的力量。但是,随着"人肉搜索"的不断发展,已逐渐游离于法律的边缘,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侵犯公民隐私权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在"人肉搜索"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保护公民隐私权,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从"人肉搜索"的角度来探讨新形势下公民隐私权保护的话题,希望能够提出一些建议,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是一种网络社区互动搜索方式,这种新的搜索现象本质上是社会荣辱是非道德问题在网络上的折射。当然,“人肉搜索”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正义面”及其道德批判力,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制度和道德的手段来规范和引导“人肉搜索”的过程,以避免“人肉搜索”演化成“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是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活动.它的出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某些需求。“人肉搜索”具有跨时空、多向交互、信息更新迅速、参与自由广泛等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与方法的运用产生了许多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合理借鉴“人肉搜索”的优势,同时规避其不规范因素,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与时效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肉搜索”风行于网络,已蔚然成一项运动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目前,学界与社会在人肉搜索问题上的争歧主要集中在法律与伦理道德方面。但由于针对人肉搜索的立法完全滞后,  相似文献   

6.
“今天你被‘人肉’了吗?今天你‘人肉’别人了吗?”在当下的互联网世界,“人肉搜索”正热得发烫。  相似文献   

7.
阮雪梅  胡善德 《世纪桥》2009,(19):66-67
必须正确引导“人肉搜索”带来的网络道德向健康方向发展,一是谨守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二是对不同的“人肉搜索”分门别类对待,三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四是建立合理的网络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以直接搜集证据、掌握对方隐私、骚扰对方为手段,仿佛是监督部门的执行机关一般逼迫对方就范。它利用主动出击的方式将话语权利转变为话语权力再转变为行为暴力。这也正是人肉搜索的可怕之处和强大之处(网民太牛了)!  相似文献   

9.
从立法渊源、立法体系及与传统犯罪的关系看,《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的催收非法债务罪标志着,刑法对催收债务行为的规制中心从“催收行为”转向了“非法债务”。与之相应,刑事司法应以“非法债务”作为入罪的核心。在催收非法债务罪中,非法债务的非法性根据在于创设行为的非法和债务本身的非法,但是,创设行为不法不能当然推定债务不法。“债务性”表现具有开放性,除高利放贷所生之债外,还包括违禁品流通所生之债和违背公序良俗行为所生之债。在具体判断上须注意,导致债形成的事实中必须有真实的自由意思表示。否则,非合意而生“债务”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对其后续催收可依财产犯罪论处。  相似文献   

10.
《刑法》中.“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设立.对打击犯罪分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一罪名量刑上的畸轻.贪官们的大量非法所得仅仅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了之.不免让人们心里疑惑:既然审了.判了。为什么还会有“不明”?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22日晚,在河南新乡市五—路,20岁的漂亮女孩周玉(化名)被人杀害了。周玉就读于河南科技学院服装表演系,是大一新生,而杀害她的则是安徽男孩林明。一位网友针对此案发帖称:林明杀害周玉固然残忍,但林明之所以能作案成功,“人肉搜索”是最大的帮凶……那么,这起命案和炙手可热的“人肉搜索”到底又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2.
<正>前不久,成都女司机变道别车被打事件后,女司机成为被"人肉"的对象,违章、开房记录等大量个人信息曝光;庆安县副县长慰问击毙乘客民警后,副县长等多人被网友"人肉搜索";棒打流浪狗的乌鲁木齐王先生也遭到网友"人肉搜索",他的家庭地址、手机号、QQ号、车牌号等信息被公布在网上。别人的信息哪些能搜,哪些不能搜?法律对于"人肉搜索"进行了哪些规定?"人肉"他人是否违法一时又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人肉"是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3.
问:编辑同志,您好。近些年,"人肉搜索"事件越来越多,个人隐私权被侵犯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请问,西方国家有没有类似事件?他们允许"人肉搜索"吗?安徽读者:李建李建同志:您好!正如您信中所说,"人肉搜索"由于海量网友的参与,在搜寻和提供信息、线索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威力,它的"智能性"也远非机器技术等手段可以比拟。"人肉搜索"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网络对社会生活进行有力的道德规范、舆论监  相似文献   

14.
一、人肉搜索的诞生 我国自互联网开通以来,催生了很多新鲜事物。人肉搜索就是其中一种很特殊的、很引人注目的现象。人肉搜索是网民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汇集能力,寻找特定事件中某个人的信息,简单说就是一种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有时一人发问,遍部世界的热心网友都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工作经历、所见所闻来热心做答。任何一个论坛,都可以带有人肉搜索的性质和功能。影响较大的有:新浪爱问搜索、百度帖吧、百度知道、猫扑论坛、天涯论坛、腾讯搜搜等。  相似文献   

15.
正一直备受争议的"人肉搜索"将逐步纳入到法治框架内,让其在妥善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又能发挥积极作用。曾几何时,"人肉搜索"风靡网络世界,大有傲视群雄、指哪儿灭哪儿的架势,由此也导致了社会各方对此褒贬不一的态度:支持者认为,"人肉搜索"能够很好地揭露社会各种不道德现象,是制止不良行为的利器;而反对者认为,"人肉搜索"处于法律模糊边缘,严重侵犯个人隐私。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底,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到广东惠州、佛山等地,就出台“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解释进行联合调研.调研征求意见稿对执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成立条件进行具体界定.其中.拟对“数额较大”细化为:拒不支付单个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在0.5万-3万元以上的;拒不支付多个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累计在5万.3...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2,(19):71-71
各类举报、人肉搜索和官员落马的网帖或新闻中,奢侈穿戴往往成为一根导火索,最终“爆”出官员的贪腐丑闻。有媒体引述中共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一位纪检干部的话说,近几年,  相似文献   

18.
王磊 《实事求是》2014,(3):79-81
我国网络用户众多,随着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大量的个人信息记载于网络。这一方面对政府加强网络管理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大量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的出现、以及"人肉搜索"盛行,正表明公民越来越被"透明",越来越难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与此同时,我国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尚未出台,公民维权意识薄弱,现实中又无相应的执法机关专职负责监管。个人信息对公民而言是一项重要的权利,其保护一方面需要国家法律的规范,另一方面也需要公民自己的积极监督和主动维权。  相似文献   

19.
一、政治微博的意义 (一)有利于网民进行监督 利用网络进行舆论监督是网民政治参与的一个基本手段,以前的网络舆论监督方式有BBS论坛“灌水”、“人肉搜索”等等,但随着微博这种方式的崛起,它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又一利器。  相似文献   

20.
正什么是"人肉搜索"?从实际情况看,"人肉搜索"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网民为资源,逐渐获取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信息,然后整理分析这些信息,最后找出这个人并确认其个人信息的过程。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