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叫甘波罗病(G-umbro disease),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我省流行严重。由于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包括进口苗)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幼龄雏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全身性、急性传染病。本病自1962年由美国Casgrove首次报道以来,相继流行于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目前已呈世界性分布,成为严重威胁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弱毒株和强毒株分别接种对IBDV敏感的24日龄AA肉鸡,旨在对比强弱毒的致病作用和寻找临床区别诊断强弱毒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诊某动物园珍禽的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情,通过RT-PCR和病毒分离的方法对采集的病料进行鉴定,并对病毒的VP2基因进行分子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了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其VP2基因与荷兰株D6948的亲缘关系最近,达到98.8%,同属于超强毒株分支;VP2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及七肽基序均符合超强毒的分子特征,从分子水平上证实此次珍禽疫情是由超强IBDV感染导致的;同时本试验首次发现IBDV导致白鹇和孔雀的发病死亡,说明IBDV的感染谱正在不断拓宽。结果表明,加强野生禽类IBD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IBD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病原学 1.分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分类地位目前尚有争论,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报道:小核糖核酸病毒科(Cho, 1969, Lunger, 1972),腺病毒科(Almei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病毒(IBDV)的自然宿主只限于鸡,但最近报告其它鸟类和实验小动物也有感染,火鸡为隐性感染(平井克哉,1979)。IBD是由于法氏囊(BF)受到病毒感染的结果,能导致免疫抑制。许多养鸡业发达的国家把IBD列为禽病的三大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传播迅速,感染率高,严重地损害罹雏中枢免疫系统,降低对众多疫病的抵抗力,给我国养鸡事业的发展已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尽快发现传染源,及早采取防制措施,我们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人工感染鸡体内IBDV抗原的试验,以探索对IBD快速、准确、有实用价值的早期诊断方法。 材料与方法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种毒 IBDV J_1-C_7F_4毒株系中国兽药监察所1981年6月冻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传染性腔上囊病(IBD)流行的地域差异,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的抗原同源性和分子进化及IBDV的分子生态学概况.  相似文献   

9.
为应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毒株及超强毒株(vvIBDV)等突发疫情的出现,解决传统疫苗株筛选费时费力的难题,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克隆了超强毒株HLJ0504的VP2基因,并突变细胞嗜性决定氨基酸位点(Q253H/A284T),用其替换IBDV弱毒株Gt基因组的相应区段,成功获得1株表达流行vvIBDV VP2蛋白的重组病毒rGtHLJVP2。体内、外复制动力学研究表明,该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Gt的复制能力相当。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重组病毒对接种鸡无明显致病性,接种鸡法氏囊指数均在0.7以上,法氏囊无明显萎缩现象。该重组病毒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其抗体水平明显高于亲本毒,能够完全抵抗vvIBDV的攻击。另外,该重组病毒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本研究结果为新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对于IBDV突发疫情的应急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力的相关关系,以不同剂量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二联灭活疫苗免疫21日龄的SPF鸡,免疫后采血测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中和抗体,并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强毒攻击,攻毒后第72小时,剖检所有试验鸡,观察鸡法氏囊等器官病变。将每只试验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情况进行一一对照。结果显示,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中和抗体效价≥1∶16 384(214)时,可获得100%的保护;效价为1∶8 192(213)时,保护率为95.5%;效价为1∶4 096(212)时,保护率为92.9%;效价为1∶2 048(211)时,保护率为86.1%;效价为1∶1 024(210)时,保护率为76.5%;效价为1∶512(29)时,保护率为53.3%;效价为1∶256(28)时,保护率为33.3%,效价≤1∶128(27)时,保护率为0。试验证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gga-miR-9*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复制的影响,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ggamiR-9*模拟物,然后用其转染DF-1细胞,接种IBDV,分别收集上清液和细胞,测定IBDV的效价和干扰素(IFN)含量;进一步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gga-miR-9*的靶基因,并分别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Western-blot、qRT-PCR和RNA干扰对其靶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gga-miR-9*模拟物能够促进IBDV的复制,抑制IFN的产生;gga-miR-9*可靶向降解IRF2mRNA和抑制IRF2蛋白的翻译;IRF2被敲除的DF-1细胞感染IBDV后的复制效价(106.25 TCID50/0.1mL)高于miRNA阴性对照组的效价(105.25 TCID50/0.1mL)。结果表明,细胞gga-miR-9*促进IBDV复制的分子作用机理是在IRF2基因转录后水平上抑制细胞天然免疫功能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对武汉地区5个养鸡场1990年3月至1990年9月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共调查7~60日龄易感鸡21800羽,发病10900羽,发病率为50%;死亡3300羽,发病死亡率为30.28 %。各鸡场IBD的流行特点各有不同。通过病原分离,获得4株IBDV地方株,其中2株来自免疫IBD的鸡群,证明本省有IBDV强毒流行。用分离的IBDV1∶4囊毒液,接种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0.2ml/胚),48小时可使48%~80%鸡胚死亡。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鸡Toll样受体3(chTLR3)基因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DF-1细胞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用3种不同毒力的IBDV感染DF-1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细胞内chTLR3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DF-1细胞感染IBDV标准株后,其chTLR3mRNA的表达量呈增长趋势,感染后第48小时mRNA表达量达到峰值(P0.01),之后逐渐下降;DF-1细胞分别感染IBDV弱毒疫苗株与分离株后,其chTLR3mRNA表达量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其表达量低于标准株(P0.01)。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chTLR3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其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相同。结果证实,chTLR3参与IBDV感染DF-1细胞的过程;IBDV的毒力可影响chTLR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鸡新城疫得到基本控制之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减蛋综合征、鸡白痢和鸡副伤寒等五大疫病对养鸡生产威胁严重,在一些地区已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尽快控制或稳定控制这些疫病,特提出以下防制对策,仅供同行参考。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15.
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病毒样颗粒重组VP2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免疫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7株分泌抗IBDV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分别测定McAb的特异性和抗病毒活性,杂交瘤细胞株2C8分泌的McAb具有较高的抗IBDV活性,培养上清液中的抗体中和效价为210,诱生BALB/c小鼠腹水中的抗体中和效价达到107,抗体亚类为IgG1κ。将2C8-McAb制成注射液,经肌肉注射,在12h内,鸡血液循环中的鼠源McAb达到高峰,半衰期至少可持续14d。在IBD预防试验中,注射2C8-McAb的鸡可抵抗IBDV强毒感染。在IBD治疗试验中,对IBDV强毒感染发病鸡用2C8-McAb治疗,存活率为60%(18/30),第21天检测法氏囊组织IBDV全部为阴性;而非治疗对照组,发病鸡的存活率只有20%(6/30),第21天检测存活鸡法氏囊组织IBDV全部呈阳性。本试验结果表明,高中和活性的2C8-McAb对IBD具有良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并且McAb治疗康复鸡不带毒。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株感染产蛋鸡为了搞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株对产蛋鸡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本试验。材料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株采自本地死于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的病变法氏囊。产蛋鸡群50周龄的罗曼蛋鸡160只,产蛋率为88%,平均体重1756g,传染性法氏囊病病...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制针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新型疫苗,将IBDV的VP2基因和鸡IL-18成熟蛋白(mChIL-18)基因分别插入到双表达载体pFastBacDual的启动子P10和PH的下游,构建重组转移质粒pFastBacDual-VP2-IL-18。将其转座入大肠杆菌DH10Bac,获得了重组杆状病毒质粒,然后在昆虫细胞Sf9中双表达VP2-IL-18蛋白,并对双表达的VP2-IL-18进行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同一细胞中能分别表达出VP2蛋白和鸡IL-18蛋白,且表达的蛋白位于细胞胞质内。当VP2-IL-18的质量浓度为200ng/mL时能刺激鸡脾淋巴细胞产生IFN-γ,IFN-γ的活性最高可达2.8×104 U/mL。当VP2-IL-18诱导产生的IFN-γ的浓度≥10U/mL时就能产生抑制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效果。结果表明,双表达蛋白VP2-IL-18可以产生较强的生物学活性,为研制新型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一种用于快速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方法,设计了针对VP1基因保守序列的5组引物,采用荧光检测试剂通过实时浊度仪监测阳性扩增结果。结果显示,从5组引物中筛选出了1组对IBDV有效扩增的引物,利用该引物能够在63℃、1 h条件下实现IBDV VP1基因片段的特异性扩增,与其他病毒的核酸无扩增反应;样品RNA的最低检出量为5×10-5ng/L;利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14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其阳性检出率为100%。结果表明,建立的IBDV RT-LAMP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便捷的特点,可用于IBD临床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临床上主要以下痢为特征。1992年元月,天水市某鸡场饲养的25日龄依沙雏鸡,爆发了一起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引起大批鸡只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腔上囊炎、甘博罗病,由病毒所引起,主要侵害幼雏和中雏。目前,此病已广泛传播于世界养禽业发达的国家。日本从1965年开始发生,现已蔓延到全国。我国亦有不少地区发现此病。近两年来,已引起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和养禽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