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朱璐 《岭南学刊》2012,(3):111-114
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从民本思想的形上根据、民本思想的主要义涵、民本思想的外延界定三个层面对儒家民本思想进行释义:儒家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影响下,天意与民意合一的思想,是民本思想的形上根据;民本思想以仁民为核心义涵,体现了民为邦本和民为君本的两个面向;民本与民主思想有异,儒家政治哲学里只有民本的思想,而没有民主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在儒家和现代民主政治之间,固然存在着诸如人性论、知识论等“深层结构”方面的冲突,但儒家素朴的、“日常生活”的智慧如“恕道”、“常道”精神,戒慎恐惧思想,以及中庸思想和“民本合法性”思想等,确实是构建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3.
德治主义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它以善遍的性善论为根基 ,“民为邦本”的观念是支撑点 ,“礼治”是具体实现的方式。徐复观把它界定为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推断其内蕴是以教育取代政治 ,有解消政治之功效 ,因而可通于民主政治。徐复观的这种推断难免浪漫主义色彩。但德治主义坚持道德主体性高于政治主体性 ,开启了“道”尊于“势”的源头 ,使儒家政治思想与专制制度的政治现实始终保持着某种张力。  相似文献   

4.
“亲民”是《大学》中的重要范畴,也属儒家仁政民本思想之列。王阳明依据《大学》阐释“亲民”的仁政民本意义,其哲学理论也内涵着对“亲民”的前提性批判,即“心即理也”是“亲民”的哲学根基,“知行合一”是“亲民”的人格依据,而“致良知”则是实现“亲民”理想的工夫路径。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民为邦本、宽民惠民”之民本思想为世人所推崇。文章以儒家民本思想的缘起及其内容为逻辑起点,分析了“民本”是中国当代法治的必然选择,继而列举了民本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的彰显。  相似文献   

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政治理想.礼乐文化通过礼乐实践来培养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操,以此来达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和谐.与修、齐、治、平中以“修身”为基础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如出一辙.在礼乐文化体系下,礼与乐密切配合,在调节人心的同时和谐各种关系,既达到了修身的效果,又有着和谐秩序的作用.礼乐文化正是儒家实现修、齐、治、平政治理想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又是礼乐文化教化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四、儒家学说中的“民本”价值观对中国民商法经济法的影响。首先是儒学的“民本”价值取向对统治者道德行为的规范。民本思想的形成,可以上朔到商周。人们从桀、纣之亡国的教训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促进了民本思想的发展,到先秦春秋战国,民本思想已很丰富。就民的个体而言,处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宝塔式建筑的最底层,“礼不下庶人”,因此民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而是“治于人”的客体c相对的贵族阶级成员即“治人者”,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并且“刑不上大夫”。不下,确定了“礼”调整的不限;不上,确定了施“刑”的上限。换言之,…  相似文献   

8.
儒家传统修身理论 ,内容十分丰富 ,尽管有不可弥补的缺陷 ,但其中有许多内容 ,直到今天也仍然没有失去它价值的因子。儒家传统道德关于理想人格的道德构成 ,理想人格和修身路径的函数关系 ,“三纲”、“八目”的矩阵结构等 ,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儒家士人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礼治"的社会,而"教化"则是这一理想的实践层面。通过"教化"移风易俗,建立一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秩序,一直是儒家所追求的"道"。道德与政统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结合,对王权构成一定的调节,但王权的专制性决定了它注定要超越这种调节,成为用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政治化儒家道德符号,这不是儒家知识分子教化政治的本意。儒家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在王权政治下从来都是有限的,但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古代儒士阶层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道"——一个沉浸在礼乐之中的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发生了断裂。这种断裂源于传统与“现代性”社会架构整体上的不可通约性所造成的。当制度发生变更后,其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积淀使这种断裂实际上藕断丝连。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对这一传统如何抉择?“内圣”开出“新外王”是新儒家的抉择;摈弃传统,走出政治儒学是西方自由主义者的抉择。本文则认为,应在现代性社会建构框架内对儒家政治文化传统进行重塑,力求对传统整体构架中与“现代性”相一致的支离破碎的自由观念在现代性社会构架中得以“抽象的继承”,并使这一传统在摆脱其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和宗法家族制的社会基础上消解其专制性特征,从而赋予其现代自由民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道”与贵州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建构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贵州建省至清末,是中央王朝以军事、政治力量为主导,介入贵州新的历史形成过程,特别是"通道"建构、改土归流、"民族-城乡二元结构"、民族区域板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更加凸显出贵州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形成的特点.在国家与西南边疆民族社会互动的宏观过程中,贵州民族关系丰富了"一体多元格局"的内涵,即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在不同喀斯特区域以不同的进入方式,历经碰撞、交融和并存而形成的不同特色的区域类型.在凸显"民族-喀斯特区域"类型的同时,多样性的类型特征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2.
1997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侦查讯问制度,在揭露罪犯、保障人权和追求诉讼公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实施以来,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权利关系严重失衡,侦查讯问程序和内容有待丰富和完善,相关制度配套不健全。要进一步完善侦查讯问制度,就要建立完善侦查讯问相关的配套制度,规范侦查讯问程序,明确侦查讯问的原则及相关规则。  相似文献   

13.
如何突破资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是推进湖北"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黄石、潜江、大冶、钟祥四市抢抓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的机遇,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转型,实现了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跨越。借鉴四个试点城市的转型经验,促进全省其他地区突破资源瓶颈,及早预见谋划,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湖北发展的又一次"弯道超越",是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涵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治理贫困,摆脱贫困,在新世纪显得更加紧迫和急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贫困的重点主要在农村。而农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如果农村的贫困问题不能尽快得以解决,则中国在21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面对新世纪,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积极思考农村贫困与扶贫的问题,探索和寻觅加快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法。一、对贫困的再认识贫困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绝对贫困”,是指社会成员的收入达不到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  相似文献   

15.
司法规律作为人类司法实践活动的规律,凝聚了人的需要和价值目标。"我者"之所以接近司法规律,本质上是源于自身的价值需要。这种价值需要驱使"我者"去主动地认识规律、能动地把握规律、创造性地去利用规律,让司法规律的作用由自发转变为自觉。司法价值的实现也总是受到司法规律的支配。司法价值的实现过程本质上是司法规律在起作用,司法价值的实现即司法规律的实现。司法规律和司法价值作为司法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都无外乎是司法实践的产物——他们生成于实践之中,存在于实践之中,作用于实践之中,最终在实践中实现统合。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公共话语的新闻,其结构既直接地与社会实践和新闻制作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又间接地与新闻媒介的机构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荷兰新闻传播学者托伊恩.A梵.迪克所著的《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以报纸新闻为蓝本,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重新阐释了新闻理论的话语意义。即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文本的制作和构建,另一方面是受众对新闻文本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从两方面相契合的“新闻文本”出发,作者集中论述了“新闻的话语如何区别于其他的话语形式”和“新闻的话语为什么区别于其他的话语形式”两个问题,并且通过话语和认知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突显了其对效果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践中,讯问策略在侦查讯问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欺骗、引诱性策略的使用仍存在一定争议,因为一旦对这一策略使用不当,就极易导致虚假口供,造成冤假错案,但是如果正确运用对破案又能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讯问人员应当遵循一定原则,正确使用欺骗、引诱性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杨久华 《桂海论丛》2009,25(4):33-37
当前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呈现出执政特性、地区差异性、利益关系失衡性、干部原因主导性等新特性;其凸显问题有党群关系目标指向出现偏差,党群之间的思想分离明显,党群矛盾主体日益多元,党群利益矛盾凸显和对抗性冲突增多,不同社会群体对党的认同分化并总体呈下降趋势等问题.解决这些突显问题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建立和完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理顺权力间关系以及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以不断提高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功以才成,业由才兴。从马克思关于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活跃因素的论断,到习近平总书记求才若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无不对克服能力不足危险、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思想指引,对每名组工干部发出与时俱进、强化自身能力的奋进信号。新时代高校组织干部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保持"在路上"的情怀,从培养"学习力"、提升"创造力"、强化"引领力"三个方面,在服务大局中履职尽责、体现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相忠 《桂海论丛》2006,22(2):68-71
文章在对广西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广西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重大任务、重点领域、政策与保障措施等有关问题,对于促进广西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