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徐振光  孙芹 《党建文汇》2002,(10):21-21
1971年7月16日,中美两国同时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华。中国总理周恩来很快就约见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罗博,详细介绍中方与基辛格会谈情况,说明中国邀请尼克松访华的想法和对美国的政策,说明这是中美之间的“谈判升级”,是美国“找上门来的”。特别强调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不会拿原则作交易。阿大使回国汇报返回北京时.  相似文献   

2.
朱洪 《党史文汇》2000,(3):24-25
第一次拜会黄镇初次见到尼克松,是在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吊唁仪式上。这时的黄镇和尼克松近在咫尺,但因为当时中美的特殊关系,两人相见不相认。黄镇和尼克松相会巴黎的一个月后,即1970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明确表示: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亲自同他商谈解决中美之间存在的问题。1972年3月,尼克松访华。1973年2月,黄镇被任命为中国政府驻美利坚合众国联络处主任。1973年5月30日,飞抵华盛顿的第二天黄镇去拜访尼克松总统。位于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的白宫,是美国历届总统的官邻和办公处所。它是一座白色墙壁的…  相似文献   

3.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世人称之为"破冰之旅"。对这次尼克松访华的详情和意义,许多人已是耳熟能详。那么,时隔4年之后,1976年尼克松受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正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总理让我以他的助理名义参加了会谈。1972年1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一行18人(包括白宫发言人齐格勒)来华为尼克松总统2月访华作技术安排。齐格勒提出,在尼克松访华期间,随行的大批记者将通过通信卫星播发电视、图片、电讯等,请中国政府给予方便。  相似文献   

5.
1972年2月上旬,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美国总统来访,各方都给予了高度重视。2月7日前后,正值我国春节前夕,美军的一艘核潜艇,以通过琼州海峡的一艘商船为掩护,紧贴着商船的尾部,悄悄进入琼州海峡,其意图有三:一是进行不法的侦察活动,二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前试探我军对美军的态度,三是制造事端挑起冲突,进而破坏尼克松的访华计划。  相似文献   

6.
《支部生活》2013,(1):50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在尼克松访华的前几天,一个集装箱从美国运输机上秘密卸下并安放在首都机场。这是中国人从未见过的活动型卫星地面站。在尼克松访华期间的一天,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一起看当天中美活动的录像。尼克松对周恩来说,现在美国人民也坐在电视机旁看我们今天的活动情况。他指着身边美国国防部安全军官手中拎着的黑皮箱(即微型活动卫星地面站的终端)说:"从我踏上中  相似文献   

7.
1972年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际,毛泽东赠给他一首诗:老叟坐登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相似文献   

8.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踌躇满志,称访问中国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他认为跨入大门紧闭的紫禁城,就改变了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可以更从容地面对苏联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1971年7月15日,经过多轮商谈,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相似文献   

10.
孟红 《党课》2011,(2):90-93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震惊世界。经过双方最高领导人几天的紧张会谈,访问取得重大成果,中美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之路有了良好的开端。经双方磋商并同意,以中国外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为首的外交班子,  相似文献   

11.
<正>一波三折的建交历程1972年2月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宣告了中美两国长期隔绝与敌对态势的结束。尼克松访华结束临走时,曾向中国领导人发出邀请,希望能在美国与毛  相似文献   

12.
正在尼克松正式访华前的1972年1月3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带18人抵达北京,与中方商讨礼宾、安全、住房、电视转播等所有细节。其中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分歧和问题,有些牵涉到国家主权,有些甚至需要中国总理和美国总统亲自来解决。双方的第一个分歧便是尼克松的专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博采之窗     
毛泽东为何看重《柳文指要》?《柳文指要》是章士钊利用了大半生的余暇时间研究了柳宗元的论文集后,于晚年写就的。毛泽东称之为“解柳全书”。1972年,当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它被作为礼品赠予尼克松。周恩来说,这部书完全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出版的。  相似文献   

14.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的大门豁然开启。但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脚步显得十分沉重和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的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越过辽阔的太平洋向中国人民伸出和解之手,前来北京进行他自己称为震撼世界的“打破坚冰”之旅。尼克松总统的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时代。30年后,美国第43任总统布什于2月21日~22日访华,适逢中美两国签署《上海公报》30周年。通过这次访华,中美双方又把两国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美关系风雨30年 197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以卓越的政治智慧超越分歧、寻求共识,打开了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当时,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公报中有关的重要内容,至今仍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法律基石。  相似文献   

16.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长期隔绝状态的结束和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然而由于美国对华政策更多的是服从于美苏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步履艰难,从尼克松总统的辞职,到福特总统的无奈,直到卡特总统上台并经历了一年多的犹豫之后,才完成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这充分说明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迟缓的原因主要在美国方面,美国因素成为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一直采取敌视政策。但是,由于新中国不断壮大,在国际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迫使美国逐步改变对中国的态度。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震惊世界。从此,中美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正>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双脚踏上北京首都机场,开始了举世界瞩目的访华之旅,中美关系随之解冻。尼克松访华,中美高层直接对话,打破了中、苏、美三个大国相互抗衡、互相制约的平衡,表明中美两国为了战略上的共同利益,存异求同,开始联合抗苏。鉴于中美高层接触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性,为使尼克松访华顺利,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中国政府在毛泽东的主导下,煞费苦心作了一系列神秘而富有戏剧性的铺垫。  相似文献   

19.
中日关系一直是我国对外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对其日本这个盟国搞了越顶外交,加上日美经济矛盾发  相似文献   

20.
叶介甫 《党史博采》2009,(12):32-35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会谈时,尼克松表示承认美国间谍约翰·托马斯·唐奈和理查德·乔治·费克图在中国犯了罪,要求中国政府宽大处理,释放关押在狱中的二犯,并为二犯减刑深表谢意。尼克松还说:"唐奈老母亲76岁了,她希望死前能见到儿子。费克图在狱中患有疾病,亲人希望他早日回家团聚。"周恩来总理从人道主义出发,答应了尼克松总统的请求,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外交部和有关部门释放了唐奈和费克图。本文详细记录了破获这一间谍案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