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构建学术委员会制度是《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重要内容,大学通过制定学术委员会制度赋予教授参与大学事务决策的权力.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探索和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应以学术逻辑为主要考虑因素,体现教授治学理念,其次是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制度的实质是权力和利益分配的规则,其目的是确保特定主体高效、有序地进行工作.从制度设计方面看,大学学术委员会制度从“一元”逻辑过渡到“多元”逻辑,“多元”逻辑过渡到“制衡”逻辑,“制衡”逻辑反哺大学双重自治结构.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集中体现。经过五年规划实施,党建引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要现象和基本策略,是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所在。何以如此?本文在理论层面借鉴“政治势能”理论和公共政策扩散理论,构建“政治势能传导—统合引领改革”的解释框架,立足“结构—过程”分析超常规政治逻辑下政治势能形成传递过程,沿着“制度—生活”阐释统合型实践逻辑下发展型治理模式形成理路。何以接续?基于大量地方创新案例和数据,本文凝练和提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多维一体创新机制,即价值引导机制、组织整合机制、项目运行机制、服务保障机制,以期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宪政的基本原理有三:首先.宪政以权力和权利为基石范畴.权力和权利是对宪政现象的矛盾特殊性及其内在联系最深刻、最全面的反映,体现了宪政的价值属性和主体性,是宪法规范的核心和实质.是宪政体系的逻辑起点。其次,宪政以良宪的存在为前提,良宪对宪政的保证源自其自身蕴含的契约精神,在拥有良宪的基础上.要承认良宪至上。最后,完政的实质是平衡机制,从宏观上看力求达到权利和权力的平衡.从微观上看.权利的保障要实现民主和少数人利益的平衡,权力的运行要实现有限与有为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在突发公共危机预警、化解、修复的过程中贯穿着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在公共治理视域下,不同参与者之间信息整合带来的“共识”程度越高,就越有益于突发公共危机的应对。危机治理的不同主体倾向不同的传播媒体,构成“公共传播体系”,在运行中发挥着“知识”“观点”和“诉求”的治理功能,影响着治理“共识”的最终形成。从我国既往的应急管理实践来看,公共传播体系尚存在诸多矛盾冲突,在不同阶段和层次上影响到“共识”的形成,也影响到突发公共危机应对的全过程。因此,以治理逻辑和传播逻辑耦合为起点,构筑“互补和互动”的机制,优化“知识”“观点”和“诉求”信息系统之间的兼容功能,即优化“共识”的形成机制,是推动我国应急管理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5.
“国之大者”是事关国家和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大事要事。参政党践行“国之大者”是时代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从时代逻辑看,参政党践行“国之大者”是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从实践逻辑看,参政党践行“国之大者”就是要做到心怀“国之大局”,着手“国之大事”,聚焦“民之大者”;从价值逻辑看,参政党践行“国之大者”有利于传承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凸显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利于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6.
从本体论看,形式逻辑的客观基础是“对象性状唯一性”,矛盾律回答的是对象性状“有几个”的问题,辩证矛盾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逻辑矛盾主张对象有两种性状,因而是错的。从认识论看,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淆的根源在于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逻辑的混淆。形式逻辑不直接涉及内容,只是主张对象的性状只有“唯一的一种”,形而上学逻辑直接涉及内容,实质是主张对象的性状是“特定的这个(或那个)”,二者截然不同。但因形而上学逻辑是对辩证逻辑一个片断的夸大,且在这一片断上,它既是合理的,又与矛盾律要求的判断形式重合,于是,二者极易混淆。辩证矛盾反对的是形而上学,与矛盾律则是真理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地方性知识既指一种知识观念,也作为具体的知识体系而存在。作为与普适性知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地方性知识对认知和理解某一地方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提供了专有的"眼光"与路径。这种文化人类学范畴的知识具有地方性、情境性、经验性和默会性特征。把地方性知识引入青少年教育,需要选择双重取向的价值目标、秉持多元文化的知识观、确立生活化的教育教学观和采用社会实践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8.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已获得一个共同认识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无论对科学的发展或人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如何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 从历史上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是存在的。自孔德标榜反对形而上学、揭开科学主义的序幕开始,经过逻辑实证主义到功利主义,科学主义逐步被推向高潮。从自然科学被看成唯一有意义的真理体系到“知识就是力量”,再到“科技主宰一切”,科学技术逐步走向人类思维的中心。并被用来控制文化、社会、历史和人本身。科学主义在本质上更关心手段和功利目的之间的关系。其根本任  相似文献   

9.
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需要我们党在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的建设上有所创新。一是要解决协商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体制问题;二是要解决怎样进行协商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机制问题;三是要解决协商的实现形式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制度体系建设问题;四是要深入开展“共铸协商民主”的活动,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解决协商的生态和氛围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义乌精神”从无到有再到向“新义乌精神”的嬗变,存有一个可资探寻的自然演绎逻辑。这个演变历程正是义乌人对自身文化传统自主自觉的过程。“新义乌精神”的生成逻辑给予我们这样一个理论启示,即文化传统是地方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独特而宝贵的资源,地方的现代化必需注入“地方性知识”元素,而社会行动者的文化自觉就是注入这种知识元素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除了具有整体性,也有其地方性。既有的学术话语提供了两种类型的地方,分别是横向区位意义的"地方"和纵向层级意义的"地方"。针对北方草原实施的草原政策,随着从发展型话语向保护型话语的转变,看似突出了地方主体,但这两类草原政策的内里都是"国家中心"的话语逻辑,其根源在于中国建立现代国家的历程本来就是国家力量挤出横向地方而建立纵向地方的过程,从而在事实上决定了地方知识并不具有独立施展作用的空间。从规范的制度安排上看,地方政府或基层政权作为中央政府或整体国家在具体地方的代理人而具有自主性,但是从政权运行的逻辑上看,基层政权更多表现为服从性,尚不具有那种跟地方社会彼此嵌套、彼此咬合的地方自主性。化解当前围绕草原政策所存在的政策辩论、促使地方知识进入国家治理体系从而推助其现代化进程,不仅需要在研究话语上倡导"应该重视地方性知识",还有赖于实现两种"地方"及其各自蕴含的国家治理思维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反腐败体系的构建是集历史因素和现实基础为一体的制度建设问题。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反腐败体系构建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辅之以国家制度和社会机制,共同搭建起综合的反腐败体制。在反腐败具体政策制定或行为选择上要以反腐败的“价值逻辑”为基准,以“对策逻辑”为辅助,达到长远规划与现实目标的结合,避免要么眼高手低、要么急功近利的反腐脱节。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的质的规定性。现代化在给人们带来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催生了相应的精神危机,焦虑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焦虑"作为一种社会成员普遍的精神现象,已成为现代社会显著的标识之一,构成了现代人的基本生存处境,因此"焦虑管理"应运而生。从现代性视角看,以"社会风险""工具理性"和"虚无主义"泛化为主要表征的现代社会成为孕育和催生"社会焦虑"的巨大温床,对社会焦虑进行管理本质上是人性化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要件。1960年毛泽东首次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新时代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要求认真梳理其逻辑生成,切实把握其机制理路,深刻理解其时代价值。从逻辑生成看,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指南;从机制理路看,政策从设计到落实的三维机制都以调查研究为基;从时代价值看,新时代在全党范围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主要内容。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立是在国家持续的社会整合与乡村社会变迁及二者互动中实现的。城乡一体化离不开乡村法治秩序的重构。从政策逻辑看,乡村法治秩序的构建既需要国家普遍主义的法律统合社会,又需要乡村地方性知识积极作用的发挥;从理论逻辑看,维护城乡居民权利平等需要法律同构,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需要法治重构;从实践逻辑看,乡村社会变迁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乡村治理格局,从建国初期的政策整合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权力整合再到新时期的法律整合,构成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法治秩序构建逻辑,从而使依法治国方略在乡村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学科”原是教育学的一个概念,福柯揭示了“学科”包含的“规训”与“权力”的实质,使其成为批判现代知识生产体系的话语工具。作为研究犯罪与刑罚现象的刑事法学,要受到学科制度的规训,遵循“权力—知识”的存在规则。刑事学科制度界定了刑法知识生产的场域,决定着刑事法人才的培养和学术职业样式,规定着刑法知识生产的模式。在“权力—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产生,并经历分立—整合的嬗变过程。同时,刑法知识的生产被围囿于各个刑事法学科之中,难免自我满足和自我封闭。鉴于刑事学科的这种现状,有学者提出刑事一体化思想,强调刑事学科之间的融合,主张整体化、跨专业的研究,从而针对犯罪现象提出全面深入的原因分析和有效合理的对策措施,更深刻地理解刑法学的法条、法理,真正认识诉讼程序的价值和应用,为决策者、立法者、司法者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持,推动刑事法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运行低效率已经成为当前深化国企改革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我国企业改革的实践看,搞活国有企业关键是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中,经营者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据国家经贸委的统计,亏损国有企业中约60%是企业领导班子的问题造成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大一部分经营者对国有资产经营缺乏热情和责任心,“打短工”和“官本位”的意识强烈,部分经营者滥用自主权,且对其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一方面国企效率低下、亏损面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公款消费水平与档次却越来越高,即“富了方丈,穷了寺庙”的现象泛滥成灾.为迅速改变这一状况,深化国有企业领导机制改革,应当积极创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立案登记制背景下,检视我国民事案件不予受理裁定的现状:从法律渊源上看,规范性文件呈现多层次性,位阶差异大;从案件受理条件看,起诉要件实质化并未改变,"立案难"问题仍未有效改善;从适用操作上看,不予受理裁定的适用存有主观性和政策性,侵犯诉权;从裁判文书制作上看,不予受理裁定书中存在当事人称谓混乱等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准确适用不予受理裁定,是法院正确适用法律、保障司法公正的体现。因此,有必要对不予受理裁定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历时十多年 ,从倡导到普遍推广 ,从重点大学到地方性院校 ,从一般性活动到纳入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 ,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活动内容形式上看 ,由初期的社会调查发展为深入各地基层开展社会调查、普法宣传、科技服务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等形式 ,将专业学习所得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各地的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从组织形式上看 ,从初期的学校单方面组织发展为既有学校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又有地方组织回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也有学校和其他部门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20.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的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调,内涵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探索总结出来的重要成果,“五一口号”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逻辑起点;从价值逻辑来看,“五一口号”内涵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与成果、程序与实质等元素,这主要表现在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等具体实践上,体现着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实质精神和价值理念;从制度逻辑来看“,五一口号”的人民民主价值催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奠定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五一口号”开启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具体实践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