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评     
《从华夏到中国》 本书是一系列历史快门的镜头,讲述了从殷周到清末民初的历史演变脉络,并兼及考察欧洲诸国的重要历史节点,将中国文明的演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中,探讨历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人物、事件、思想,以此呈现出"从华夏到中国"的历史脉络——华夏各邦的塑造、从封建多国体系到官僚帝国、衰亡与重建、西欧秩序如何产生世界秩序、近代中国建构的若干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2.
"世界秩序"与"国际秩序"两个外交名词,现在学术界基本"混用"。文章以"世界秩序"为切入点探析世界秩序优化问题,同时,探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此方面进行的全方位努力。具体而言,主要是从中国特色外交"当今担当"角度,尤其从中国世界角色定位的几方面,提些学术思考,实证中国是一个当今世界达到佼佼者水平的负责任大国的真命题,实证中国是当今世界秩序优点的用心维护者,又是促进世界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目标优化的有力推动者。  相似文献   

3.
就社会治理文明历史传承而言,西方法治文明大厦是建立在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基督教神学及其衍生的思想成果之上,并形塑出西方法治今天之样式。而华夏文明之"礼治"传统及其伦理哲学在历史上与西方具有不同的发展背景及文化特征,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华夏治理文明呈现出重于"德"而轻于"法"的制度及文化表现。因此,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华夏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现代法治文明的文化融合,实现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特别是认真汲取中国古代治理文明中重视"礼法合治"思想的有益成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陈竟 《党的建设》2009,(7):46-47
甘肃是文物大省,千里陇原大地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聚宝盆"。从陇东子午岭中的秦代"高速公路"——秦直道,到陇中的大地湾遗址,再到河西走廊的古丝绸之路,祖先留下的灿烂遗迹照耀后人,文明碎片俯拾皆是。难以数计的历史遗迹记录了甘肃厚重的历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日前,记者专访了省博物馆馆长俄军。记者:博物馆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缩影。甘肃地处黄河中上游,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  相似文献   

5.
河洛文化是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但是,“河洛居天下之中”,它又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所以,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原文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主体文化。与我国其他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闽粤文化等不同,河洛文化表现出了明显的主导性,它与中华民族文明的关系更为紧密,经过十三个朝代的升华,它把中国的古老文明润泽到全国大地。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秩序是支配性国家反复的行为模式所塑造的看不见的深层结构和看得见的国际制度。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味着,1945年前世界秩序的最深层逻辑就是赤裸裸的帝国主义,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则被套上意识形态的外衣从而更具有迷惑性,因而有人以为自由民主就是"历史的终结"。但是,特朗普政府乃至拜登政府的对外政策再现了既有世界秩序的本来面目——强权和不平等,所谓的"自由世界秩序"还是本性难改的"自由帝国秩序"。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9本书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为背景,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历史的事实中揭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全书按照思想史的脉络,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形成发展过程分为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文明类型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锦云 《探索》2011,(1):9-12
文明类型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大体上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文明类型理论从中华文明的特征、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来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代政党制政治主导型文明,其基本特点是:一心为公、为民的执政党的领导,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治/伦理/科学"型的文化。文明类型理论可以解释一些过去没有解释清楚的历史问题,可以帮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当地定位,还可实事求是地论证政治主导型文明的发展前景、优越性,指出其容易产生的偏向和问题,指出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目标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仲计水 《求实》2004,(5):72-74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对中国崛起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对这些论述梳理和评价,并进而批驳他所极力散布的"中国威胁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寻求新文明秩序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理念及其映照下的一系列有关制度安排,与对于"富国强兵"的效率之追求,二者合一,成为评判一切现实活动之合理合法性的基础.邓小平倡导的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即此项历史动力逻辑展开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拓展的,是构成当代中国文明新秩序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1.
十日谈     
《当代贵州》2011,(27):7
把握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201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共和国62岁华诞,时间坐标的交汇,历史现实的对比,使我们更能把握现代中国的发展脉络,更能明辨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更能看清迈向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和谐,从封闭愚昧到文明开放,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备受欺凌到重返世界舞台……探寻奋斗的足迹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12.
任何劳动用工形式都是由当时的经济体制决定并随之而发展的.从劳动用工终身制到合同制,再从<劳动法>到<劳动合同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劳动用工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各界反应不一,只有将此过程同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劳动合同制产生、发展和规范的历史脉络,也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河南是中华文明、华夏历史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如何通过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使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大发展、大提升,以文化之强推动强省之强?如何通过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国家文化改革发展探新路、作贡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全省乃至全国上下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不断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返本以开新。马克思恩格斯自鸦片战争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持续关注中国的最新变化和发展走向,在几十年间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述文字,对于历史的中国、当时的中国、未来的中国以及世界的中国进行了科学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中国人民受西方列强和清政府双重压迫而引发的革命发表了许多精辟论述,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预言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他们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立场上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革命,以辩证思维指出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两极相联",基于"两极相联"的世界革命发展趋势预判中国将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独到的贡献,并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时代视域下,重温并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革命论述的系列经典文献,对我们反思历史,从"两个大局"的时代逻辑把握中国发展大势,以"两极相联"的辩证逻辑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从走什么道路的政治逻辑把握最大制度优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探源石家庄,可以发现,这是块热土。这块土地是富饶的,更是古老的,这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之区,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石家庄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正是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石家庄区域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6.
正《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朱云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书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其影响放置在最宽广的历史坐标与理论视野中,作者在梳理过去三百年世界史的演进脉络,深入观察西方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构成与运作机制,批判性透视全球政治经济旧秩序的真实本质与宰制机制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兴起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这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开始探讨建立一个新的全球治理体系,进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这个新世界秩序首先体现在“一个中心”的削弱或衰退,并在经济模式和文化价值体系上呈现多样性。在这个充满多样性的多中心的新世界秩序中,占主导性的发展趋势是兼容、融合和趋同,即各种价值观、模式、区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相互兼容,而不是消灭对方。相应地,中国社会科学需要走向世界,挣脱地方性知识的特殊性关切,形成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或增强理论的世界普遍性,从而与世界进行实质性的对话,进而影响世界进程和世界秩序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悦读     
<正>政治《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作者:朱云汉荐言:本书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其影响放置在最宽广的历史坐标与理论视野中,在梳理过去三百年世界史的演进脉络,深入观察西方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构成与运作机制,批判性透视全球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中国兴起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华夏的由来     
曲鸣明 《实践》2014,(8):32-32
<正>我们常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华夏",这是为什么呢?在中国历史上,夏朝是第一个正式建立的王朝,影响巨大。建国的民族就叫"华夏族",因此中国就有了"华夏"之称。"华"是美丽的意思,"夏"有广大的意思,两字组合成"华夏"一词,是说又大又美。周朝时曾将国土称为"中土","中土"加上"华夏",所以中  相似文献   

20.
徐成芳 《理论学刊》2013,(1):14-19,127
一个国家的角色定位,是其历史主动性觉醒与成熟程度的重要体现,对本国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社会进步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中国的角色是做领袖,而不是作随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质优越于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本主义本质,代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大国,中国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放眼未来,坚持真理引领、正义价值引领和科技创新引领,努力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生态文明的、美丽的榜样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