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寻求新文明秩序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理念及其映照下的一系列有关制度安排,与对于"富国强兵"的效率之追求,二者合一,成为评判一切现实活动之合理合法性的基础.邓小平倡导的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即此项历史动力逻辑展开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拓展的,是构成当代中国文明新秩序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形势下,县级党校的主体班次应如何拓展思路、办得更好?具体而言,就是能否在主体班次的学制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摸索出更切合当前具体实际、因而也是更为有效的新路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相比较而言,《邓选》第三卷中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在目前各级报刊上的“呈示率”,不算高。而事实上,这些论述正是构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问题的提起: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4.
以浙东文化为根基的宁波区域文化底蕴丰厚,是促进宁波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励志图强、义利并重、经世务实、开拓创新是宁波区域文化中世代相传、一以贯之的优秀人文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这些人文精神,对于塑造宁波人的人文形象、凝聚宁波人的整体实力、激发宁波人的创业活力、提升宁波人的道德良心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宁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开放30年,"文化宁波"的建设成就与"港城宁波"的建设成就交相辉映,举世瞩目.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浙东学术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增强推进改革开放的自觉性扣使命感.  相似文献   
5.
浙学历代学人美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如陈亮"上下相恤,有无相通"叶适"四民交致其用",王守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等观点,至今仍是作为有价值的思想遗产而得到相应的重视,必要对之加以进一步的剖析梳理.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的新文明秩序建构中的立意,不应以沿袭成习的"社会至上"等"宏大叙事话语"为准的,也不仅仅以追求某种社会绩效为全旨,而应以"实现人的自由创造和发展"为枢要,由此型塑现实进程中的一系列框架设计、制度建设,而其展开途径,则须由历来的"建构理性"自上而下统领一切的模式,自觉转变为看重"文化进化"及其所形成的社会资本,重视"进化理性"在其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在一个日趋复杂的现代社会进程中发挥"进化理性"弥补"建构理性"事实上存在着的"理性不及"之作用,从而使现时的中国历史性进程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7.
读史至秦汉兴亡之迹,不禁有感:秦帝国缘何而亡?一言以蔽之曰:亡于“假”.秦人苦心经营而奄有四海,其当初筹划而遵行者,无不步步落于真处实处而见效.而一旦吞并六国,正当其势焰张夭之际,却不旋踵而盛业土崩瓦解,威烈灰飞烟灭,其中缘由,自从汉代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以来,历代议论纷纷不绝,至今未有一定之论.然而从秦帝国的国家机器动作失灵这一角度来看,其内部“假”气弥漫,造假信假,虚假成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说起弄虚作假,通常人们会想起“指鹿为马”的故事.其实赵高公然在朝廷之上玩弄“指鹿为马”的把戏,已是在造假和信假成风之后的事情,是这一趋势发展到了颠倒是非地步,因此带有点儿嘲弄人们正常的思维和判断力的意味了.按说,赵高这种乡间小混混之类的手法,是不应该在庙堂之上得逞的,然而它竟然得逞!这就令人想到:秦帝国这台机器大约确是出了毛病,而且毛病还不小.  相似文献   
8.
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央明确提出了“五个好”目标。这“五个好”当中,关键的一环是“建设一个好班子,尤其是要有一个好书记”,而其深层次的症结,则在于如何“培养锻炼一支好队伍”。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中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其文化资源的汲取是一个有待于继续展开的课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文化资源的汲取,其中关于"和"产生于万物的"不同"而得以生生不已,因而能够有世界的不断创生和发展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时待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先秦诸子论学核心话题之一的"道",其古义来自沟通"上"(神祇)"下"(人事)以求道途平安的祭祷仪式,含有祓祟、诅祝之义。"道"字古义此种内涵,在文明昌盛之后被逐渐淡化,演变为"人行之道",而在"天道"思想中呈现为另类衍变。《老子》"道"话语系统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源于"天道"思想,但在春秋时期上层话语系统中,"天道"与"道"仍未统合为一,而是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思想取径:前者可以术数而祈禳沟通之,后者则须以"礼"而与"天"进行某种互动。此际,"天道"与"道"(人道)仍属分离。所有这些,正是先秦诸子所能承接的有关"道"思想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