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法治观、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法制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提洪了思想根基、本土资源与全球视野,并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继承和发展。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实践,应以法治国家建设推动生态文明法治的顶层设计,以法治政府建设完善生态文明法治的体制机制,以法治社会建设保障生态文明法治的社会基础,这也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吴珺 《行政与法》2014,(11):52-55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旨趣,体现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上个世纪的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人类传统文明的时代反思,从而形成了生态文明观,体现了生态文明价值归旨的逻辑展开。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现代化的逻辑发展和实践要求,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升华,集中体现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理性选择和价值取向,是生态文明观名副其实的积极践行者。  相似文献   

3.
张金艳 《法制与社会》2013,(14):188-189,199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障碍与问题,如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以及公众环保和参与意识较弱等方面,必须从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健全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广泛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环境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环境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环境法治保障机制的构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出发,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破解的法律难题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即:创新环境法律生态化机制、构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全部努力和成果。它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安全,而且包括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意识形态建设和培育生态道德等方面内容。生态文明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原有的"三个文明"体系,丰富了三个文明的内容。如今它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道家倡导"道法自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针对我国已经非常严峻的生态形势,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并将之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一思想的提出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唤醒了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与我国环境法律责任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立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我们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评估我国的环境立法。环境法律责任立法是环境立法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环境法律责任立法面临着环境法律责任主体范围过于狭窄、环境违法成本过低等突出问题。未来的环境法律责任立法,一方面要扩张环境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另一方面要通过责任强度的提高来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相似文献   

8.
颜士鹏 《法学评论》2015,(2):162-170
在体制与结构全面转型的基础上,生态文明成为我国当下社会转型的全新向度,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法律等领域提出了诸多新的客观要求。环境法作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制基础,必将对生态文明作出回应。过往中国的环境法律治理多以行政管制机制为主,而市场化与民主化的不断深入,使得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协作、互动与补充,这要求环境法必须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环境法律治理机制。行政管制机制要为基于市场激励和社会公众参与的环境法律治理机制作出理性让步,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更符合社会转型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法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对我国生态建设和全球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为此,思考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开展需要环境法律的强力支持。当前我国环境法律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一定的支持作用,但也存在着立法理念错位与落后、环境法律体系尚不完备、实践中执法效果不佳等弊端。因此,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指导环境立法理念的更新,建立符合我国生态文明现状的环境法律体系,提高实际执行能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正处于环境压力不断上升阶段。生态文明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尤其重要。笔者认为我国在环境法治建设方面还存在公民环境维权难、公众环保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框架、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等相关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不管是"天行有常"的生态哲学观,还是"知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利用观,尤其是"圣人之制"的生态保护观都为我们今天的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文明形态和文化形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中,法治建设居于核心的基础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环境法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视角,提出了加强环境法治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环境状况日趋恶化,一方面使立法空白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环境法体系中的一些内容因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而亟待修改.本文从"生态文明"和"法治建设"两个方面来对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对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一些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5.
谢建雄 《法制与社会》2013,(29):281-281,283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刑事犯罪的力度,保持生态资源健康永续发展,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谐稳定而作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环境“两法”衔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两法"衔接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应有的内容与法治保障。但目前我国环境"两法"衔接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移案程序复杂、证据衔接不畅、检察监督乏力、信息共享低效等突出问题,极可能阻滞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以生态保护优先、生态整体主义、环境协同治理为理论引领,通过实行环保警察制度、规范证据收集和转换、创建由检察机关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明晰检察机关提前介入限度、搭建制度化的信息交互平台以健全环境"两法"衔接机制,提升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国法律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理论创造,是借鉴世界文明发展和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扩展与升级的理论贡献。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价值论;以"整体观"为要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方法论;以"协同推进"为目标,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学理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实现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刘长兴 《法学论坛》2021,36(2):36-4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法治建设明确了生态化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基本指引,从中总结生态文明法治的基本原则,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要求与法律制度联结起来。生态文明法治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反映生态文明法治理念,另一方面为生态文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提供明确的指引。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并参考学理上总结的环境法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法治的环境公平、绿色发展、风险防范和公众参与原则。环境公平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人与人关系协调的保障;绿色发展和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最基本的两项要求,分别从发展的限定和风险的防范两个角度为人的行为提供指引;公众参与是彰显人之主体性的基本方式,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何锦前 《法学杂志》2020,(3):93-100
近年来,环境税收法治的结晶集中体现为环境费改税与环境税立法。要评估环境税收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表现,庇古税原理是重要标尺之一。由此观之,由于未能严格秉持庇古税原理进行设计,立法者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竞合"且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成本最小的"平移路径",导致环境税成了迷你版环境税,环境税立法也未能与整个税制的"生态化"统筹起来。对此,应全面、正确理解庇古税理论,统筹环境税法与整个税法制度"生态化"两路并进,不仅从征税范围、税率结构、税收优惠、税权配置等方面完善《环境保护税法》,而且同步优化相关税制,以环境税收法治并行路径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金艳 《法制与经济》2013,(4):38-39,41
走过黑色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种变革和颠覆,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目标和存在方式。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伦理价值观支撑,而树立和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伦理观无疑是生态文明时期环境伦理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