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庆贺新中国60华诞之际,我想起了一位外国友人的话:“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这个诗人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  相似文献   

2.
3月21日,世界诗歌日那天,朋友发来信息,我才惊觉海子离开尘世已经20周年了。世界诗歌日是联合国在海子离世10年后才设立的,与海子祭日只差几天,然而,大多中国诗人并不关心这个日子。他们心中另有一个属于诗歌的神圣日子,就是3月26日,这是海子用死亡与中国诗人订立的盟约。  相似文献   

3.
雷斌 《前沿》2010,(18):157-160
审美视点是诗人创作的起点,也应该是理论阐释的起点。“新诗二次革命”最深刻的命题之一就是要在诗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对话与重建。诗人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同,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形成不同的话语,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视点是独特的以物观物、’神与物游的观物感物方式和表达策略。中国新诗的审美视点是“以我观物”。由自我表现走向审美体验,以心观物,以心观心,化心为物,从而打通与中国传统诗学的隔膜,回应现代西方诗学的发展的潮音,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共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这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成果,充分彰显了坚持人民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信自觉。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最符合人类理性的科学发展之路,经济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围绕经济转型这个中心命题,文章提出和论证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六大基本动力和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6.
穆光宗 《乡音》2015,(1):30-31
人口问题就是人心问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是对中国人口问题的独特的人文解读人心明暗已经成为诸多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根本中国需要重建财富的道德观,来指引发达和富裕之后的社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刘炎迅 《今日广西》2007,(22):13-15
诗人在社会的位置越来越边缘,他们在现实中的种种努力显得一无是处。 诗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经济至上、效益优先的年代里,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从渐进改革的视角析信访工作的地位和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这个重大的命题既是来自于中国经济政治现实的深度思考.更来自于中国信访工作实践的价值判断。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个命题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现阶段社会特征和发展方向来展开。本文主要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角度加以探讨.以求对信访工作的地位和使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  相似文献   

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初探杜玉亭,杨云宝一、新的历史命题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适合中国国情,为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非凡成就所证明,是指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这个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当代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的命题,也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发展。同时,我们也比较熟悉“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这个观点和命题。“首要生产力”也就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当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人们自然会想到劳动者与科学技术这两个第一作何解释,二者关系如何。要正确说明这两个命题的含义及其关系,我们首先必须确立这个前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仅仅是一个现代命题,而不是一个普遍命题、绝对命题。在古代,虽然有古代科技,但人类主要依靠经…  相似文献   

11.
谈真理标准     
这个命题的科学完整的提法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从马克思主义产生起就被提出来了。与这个命题相对立的是唯心主义,它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是“天意”、“神灵”和“天才人物”、“大人物”的主观意志等。在以上两种观点的对立和斗争中,唯...  相似文献   

12.
认识自我     
“我是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命题。然而,很多人却难解这个命题。正因为如此,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才深有感触地写道:“了解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伟大领袖毛泽东也在晚年意味深长地告诫人们:“人贵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这样一个诗的国度里,古典诗歌源远流长。诗歌美的历程充分表明:意境是诗人所孜孜以求的审美目标;杰出的诗人无不致力于意境的独特创造。同时,作为一个特殊的美学范畴,意境实际上已成为贯穿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晚清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刘熙载(1813—1881)不仅独标“空灵蕴藉”的审美理想,而且在创作论上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包诸所有”、“空诸所有”、“无中生有”(《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页)的重要命题。“空灵蕴藉”的艺术意境是神似的境界和深远无尽的意蕴的统一,归根结底,它是形…  相似文献   

14.
论资源配置与经济利益多元化饶士奇,方晓波经济利益多元化这个深层次的社会命题,随着务实求真的改革之风,提到了我国社会科学论坛。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这个命题十分敏感。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改革成果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人们透过形而上学的迷雾,开始重新认识这...  相似文献   

15.
加速经济发展,尽可能迅速摆脱经济落后被动的局面。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进行改革的基本动因和目的,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因此,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多次强调必须加快发展速度。但人们对此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时期,对这个历史命题的把握也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这就表明,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地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更加准确地理解加快经济发展这一历史性命题。一、加速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历史要求发展包括多方面的含义,但是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发展命题…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留心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3月将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时间。这个时候,你有机会从中国乡村最草根的一个话题开始,一直阅读到关系这个千年大国兴衰成败的长期命题。而这个阅读中国的机遇,则是2007年3月5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使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命题又进入到了学者们的视野中,说明了该命题对当代中国仍有现实意义。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思在考察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时的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马克思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个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本质性认识的命题,同时也得出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众多特殊性规定,使该命题更加具体化了。抽象与具体也应是我们理解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对中国市民社会的具体考察,有助于丰富马克思命题的理论内涵,及正确地看待中国市民社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回顾2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不难看出,这一重要命题正是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  相似文献   

19.
史记 《求索》2012,(4):168-169,126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提倡白话文,发展新体诗。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诗人选择了伟大的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中的代表诗人田汉、郭沫若和胡适的诗者思想剖析,凸显了惠特曼对中国新诗人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手法的影响,惠特曼在其特定历史年代下创造出的超越时代的民主、自由的精神,在他身后的一百多年里仍闪耀着耀眼光辉。  相似文献   

20.
邹福清 《理论月刊》2007,(11):116-118
屈原是"诗人"还是辞赋之士?自汉代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历代士人争论不休,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汉代士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代以来,士人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个问题?从中国的经典诠释传统入手,深入认识"诗人"、辞赋之士这两个概念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揭示出历代士人在解读屈原时,力图将屈原形象定位于"诗人"或辞赋之士的不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