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法律英译需要规范统一术语译名.法律术语英译涉及多种因素,本文就影响中国法律术语英译的三个重要因素:法律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和术语翻译规律作出分析,旨在对法律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化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冲突与融合:外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中华法律文化发端于具有发展原始农业良好条件的黄河流域,在漫漫的历史行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农业文明色彩的法律文化机制。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有的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法律心理和经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条件的作用下,由特定的法律制度与法律观念所构成的法律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相对于中国现代法律文化的古法律文化形态,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追求精确的目标使法律发展出了一套专门语言,这种语言在许多方面与日常语言不同。法律的科学化带来了法律语言的技术化,法律语言作为专家语言日益与日常语言分离,伴随这种分离的是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分离。语言是存在的家,生活世界存在于日常语言中,技术语言泛化带来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法的现代性问题源于语言的分裂。交往行动与日常语言密不可分,只有实现技术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沟通理性对工具理性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法的渊源本身置于实际生活中,因而蕴含了法的渊源的基本精神的法律能够以制度性表述为反映和服务现实社会生活提供保障。德沃金认为法律的概念是确保整个社会之整合的媒介。正式法律的形态建立在一个至少在理论上是有条不紊的系统的动态的话语传递进程,规范意义在法律渊源庞大的符号系统中流动,链接了生活世界和实定法,法律在现实中运用所遇到的阻碍又通过这个系统反馈到生活世界,从而促使法律本身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5.
随着刑事审判活动的不断实践深入,法官被赋予自由裁量刑罚的权利,然而目前我国没有任何法律规定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这一领域的法律尚处空白,总结实践经验规范司法运作现状是现行及未来法治的必然要求。量刑规范化改革,旨在"规范自由裁量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是规范司法运作的有效举措,具有相当的适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延续:习惯在现代中国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多元调整性文化中,习惯是一种很重要的规范类型。在法律出现空缺的情况下,习惯就成为补充法律漏洞的重要规范依据。这并不意味着习惯就变成了法律。在没有被法律吸收之前,习惯仍然是习惯。法律赋予习惯以法律地位,使得习惯成为在没有法律的前提下,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依据和法官的裁决依据。这对包括中国在内以制定法为主要规范依据和来源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7.
要解决汉语的字词关系问题,必须尊重语言字的发展事实: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一度以强烈的视觉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汉语言说的心理空间,但汉字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来的特性无法与整个汉语词的发展历程相对应。汉字记录汉语的实际情况说明,字词并非全然对应。汉语字词关系的深层线索在于意义,字的研究不能替代语言研究。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国法律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理论创造,是借鉴世界文明发展和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扩展与升级的理论贡献。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价值论;以"整体观"为要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方法论;以"协同推进"为目标,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学理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实现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薛潮平 《证据科学》2012,20(2):204-215
"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正首次引入的旨在抑制刑讯逼供、促进人权保障的法律规范,具有宣示性的正面进步意义。然而这一立法亮点降生在我国特定的司法体制体中,无论是法律语言的内涵还是法律原则与规则的创制方面,与国际法、外国法视野中的"不自证其罪"尚存在诸多差异;同时,规范所凸显的价值与国内程序法、实体法、证据法形成的紧张关系,将不断拷问未来法律实施的效能。制度中的盲点只有借助于立法完善、法律解释、法律推理等冲突解决机制的有效介入与解构,亮点才能闪烁出理性的光茫。  相似文献   

10.
唐长孙无忌等所撰的《唐律疏议》是古代法制文献的典范 ,在中国及世界法制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德国学者 N·麦考密克曾指出 :“法学其实不过是一门法律语言学。”正确理解与阐述我国古代法制文献的语言 ,不仅对了解、研究、借鉴我国古代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汉语史研究的任务之一。本文选取《唐律疏议》中法制词语八例 ,其中或为目前大型语文性辞书所失收 ,或为前人疏解不当及有未尽之处者 ,参以其他文献用例 ,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11.
语言哲学与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从对世界的本体认识转向对语言本身认识的语言哲学,在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之宏观层面的认识论上,在理想语言设计之中观层面的方法论上,其对法律语言规范化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其语言意义的理论和学说,在微观层面的操作上,可以直接指导法律语言规范化对具体语言问题的研究.不过,中外任何学科的学者之所以没有探讨过语言哲学和法律语言之问的关系,主要应该归因于这个课题的复杂性和跨越性.  相似文献   

12.
浅谈法律语言的语体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语言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是语言学科的分支学科,法律语言是有别于日常语言的“技术语言”。法律语言具有多重属性。法律语言的语体风格是其属性之一。掌握法律语体特征对于法律工作者有着独特的意义。笔者认为,研究法律语体的焦点问题在于:法律语言能否体现准确规范、严谨周密、庄重朴实的特色。■准确规范是法律语言的灵魂法律语言的一切言语材料,包括立法文件和司法文书,都必须做到准确无误,简洁规范。准确,是法律语言的灵魂与生命;规范,是法律本质的内在要求。法律文件(立法文件)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具体案件所认…  相似文献   

13.
周祯祥 《政法论丛》2015,(2):134-142
理性是古希腊文明的创造,它与规范紧密相连,法律则是理性的集中体现。法律规范的层次性特点是建构法律论证体系的基础,这种层次性表现为一条法律之链。现代规范理论从科学取向转向实在的生活世界,具有商谈论辩的取向,黑尔的道德论证理论和图尔敏一般论证模式正是这种商谈论辩取向的典型。规范的商谈论辩取向的进一步延伸,是产生众多的关于法律论证的新设想,这些有关法律论证的设想既是法学理论工作者面向司法实践的产物,也是法律实务工作者寻求理论支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缘何不是法律方法——原本法学的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法学界对在汉语中到底是使用“法学方法”还是“法律方法”存在着争议。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争议是因为人们对德国法学中“法学方法论”一词中的“法学”的蕴涵不太清楚。德语的“法学方法论”中的“法学”有特定的内涵和意义,而不是中国法学界所普遍理解的法学。前者是由西方法律文明的创造者——古罗马人所创立的一门独立的科学或实践智慧,是西方两千多年法律文明中绵延不绝的伟大传统。这种传统意义的法学称为原本法学。相对于原本法学来说,现在所谓的其他法学学科如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史学、甚至法哲学,都是一种交叉或边缘学科。在这种意义下,在汉语中还是使用“法学方法”一词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制现代化历程中的四个问题传统与现代性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相互排拒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有的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法律心理和经验。以人身...  相似文献   

16.
法律解释的艺术——一种微观的法治实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方法的法律解释是以理论的形式存在的。面对司法实践,法律规范、原理和方法等都存在如何运用的问题。如何使用解释方法,对法治的实现程度以及后果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必须重视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艺术。只有艺术地运用解释方法,才能获得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才能彰显法律人的智慧。法律解释活动是一门受法律规范与程序规制的艺术。在法治理念下使用法律解释方法的艺术,是对事实赋予法律意义的活动,即以把模糊的法律说清楚、明断是非作为其主要任务。为维护法治,我们要尽量去解释隐藏的法律意义,而不是动辄创造法律。在微观领域实现法治必须细腻地、艺术地解释法律。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模糊到裁判确定——一个有关司法过程的语言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存在于语言之中,法律的意义是透过语言而实现的。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法律语言具有模糊性。司法过程的核心问题是法律与事实的结合。作为司法过程重心的事实的确定、规范的找寻和涵摄的演绎无一不与法官的言说密切相关,可以说是法官的言说才使得因语言模糊而造成的法律与事实的不确定性得到界说,从而获得了有关案件的妥当的裁决。司法过程就是一个法官有关事实与规范的语言叙事。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法律——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认知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律的历史进程中,语言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法学研究中语言一直被片面地定义为一种工具或技术.立足于语言与法律的历史,全面认识和把握语言对于法律的意义,指出并论证语言对于法律的意义不仅仅是习惯的标记、权利的明示和规范的表达,法律的本体就是语言.在法治社会的语境中,语言、法律、正义三者最终必然走向"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9.
<正>法律以语言为生命,这不仅是因为语言是法律存在的形式,还是法律精神的体现,法律的诸多功能只有借助语言的呈现,才能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生活的秩序性和稳定性。一、刑事诉讼中模糊性法律语言的具体表现和弊端法律条文,由法律的性质决定了其语言特点,不要求艺术性,不追求生动形象,而要求确定、准确和简明。为满足这种法律确定性的体系化需求,保证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制定规范文本的主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0.
徐继强 《北方法学》2011,5(1):60-66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之精髓不仅在于其建构的力量,更在于其批判的精神。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法律观而言,它要求法律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常人生活和常人的伦理实践之中。它的适用不应局限于研究一条具体的法律规则,而要以生活世界之伦理法则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沟通制度与生活的两界,把法律作为一项追求"正直"美德的整体人类事业来实施、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