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鸣 《法人》2009,(12)
实干传承不到位是民营企业成长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头拱地是一种什么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它是一种适合白手起家的平民奋斗精神,是一种戒骄戒躁的自律精神。头拱地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实干,二是坚定。  相似文献   

2.
《中国监狱学刊》2008,(5):168-168
刘开云在《江汉论坛》2007年第10期上著文说,在近一个世纪的学人中,王国维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之一。陈寅恪先生祭文中的“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乃是对王国维先生心境的一种客观描述。中国文人或知识分子对文化、艺术、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已升华为人文精神,甚至表现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一个民族,其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李德新 《江淮法治》2012,(10):24-25
近日看到一篇题为《廉洁也是一种孝敬》的文章,文章由原河南‘开封市市长周以忠收受巨额贿赂案发后,他的母亲哭瞎了双眼一事说起.在如何处理好“廉洁”与“孝敬”之间的关系上进行了深入阐释。文中感叹廉洁自律和奉公执法。是对父母的精神赡养。是一种孝敬,让父母不再“家有官,心难安”。过上一个安心、放心、舒心的晚年。  相似文献   

4.
小非 《江淮法治》2008,(10):15-17
一年前,河南信阳雷厉风行地实施“禁酒令”,得到老百姓的广泛支持。然而与此同时,河南的不少酒类企业暗暗叫苦,效益下滑,损失惨重。酒类企业委托律师论证后,称“禁酒令”违法,欲申请修改或撤销。但政府部门称禁酒是为了公共利益,法学专家也认为“禁酒令”符合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5.
崔永东 《北方法学》2010,4(6):133-139
“仁道”精神与“教化”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狱政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且在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以同情和怜悯的态度对待监狱行刑及罪犯改造等方面与现代的“人道主义”也有相通之处。这对我们今天建构一种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狱政文化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埋头苦干大抵是最让人称道的了.人们赞美所谓的“老黄牛精神”其实就是赞美这种埋头苦干的精神,而对那些“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智者,却怎么也赞美不起来,这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7.
段慧群 《政府法制》2012,(32):24-24
文化的细节体现在方方面面,日本的“傻子”文化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表达的是对规则的敬畏和对人的一种尊重。  相似文献   

8.
张灵 《中国司法》2009,(3):54-59
由于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什么是“科学”,古今中外,可谓众说纷纭。笔者无意卷入抽象的概念之争,仅从评价事物的标准角度看,所谓科学是指反映或表达事物规律性的一种评价标准,相应地,所谓科学精神,简言之,就是指反映和表达事物规律性、正确分析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的精神家同是在党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论建党初期形成的“五四精神”,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相似文献   

10.
古语道:“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精气神体现的是一种境界,一种力量。社会学认为,从自然人的角度看,人与人并无很大不同;但是从精神层面看.因对事业真理追求的不同.人的精气神有着天壤之别。本文选《剑客》一诗为题引,正是将检察官比作党和国家的一把利剑。“以明德为剑柄、以尚法为剑身、以笃行为剑锋、以刚正为剑气、以清廉为剑鞘”.“亮剑精神”正是检察官的“精、气、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启程 《检察风云》2010,(2):66-67
“摘菜”不算偷,就像孔乙己说的,偷书不算偷。在技术先进的网络空间里,采摘和收获似乎是一种风雅,一种斯文。这是2009年12月流传于网络的一则小幽默。其实,风靡全国的“摘菜”游戏成为2009年度重要文化事件,其中“摘”、“偷”之辨并非问题的重点。“摘菜”流行,甚至让一些都市白领也废寝忘食,这凸显了网络本身的平等理念、参与精神和快乐情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司法》2009,(6):5-5
人们对“依法治国”的概念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依法办事却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这里的“法”或者“法律”,并非只是普通法律,而是指以宪法为核心由各种法律规范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代表一国最根本的法律规范和原则,体现了一国法治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政府法制》2012,(15):11-11
《大众日报》2012年5月8日刊登唐卫毅的文章:“房闹”与“医闹”的性质一样,都是缺乏理性、危害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房闹”既不符合法治精神,更不符合现代人的契约精神。房地产市场化之后,给了公众更多的选择,既然决定买房,买卖双方也签有合同,就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如果合同中没有标定房价下跌后开发商给与补偿,那么,此时要求开发商补偿就是不合法的。  相似文献   

14.
精神损害最终的表现形式是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损失。这种损害可源于生理也可源于心理,同时可以源于特定的财产。侵权致人损害往往要产生两种后果:“财产损害”与“非财产损害”。前者指实际财产的减少和可得利益的丧失,后者指的就是不具有财产价值的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即精神损害。不可否认很多行为都可能造成当事人精神心理的损害,都可能导致其情绪、  相似文献   

15.
构筑监狱民警精神家园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神是一种文化,一种力量,它起着规范、引导、凝聚作用,对主体人而言,是一种催人进取的无形的不竭的动力。监狱民警精神是监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监狱文化发展的本质体现。随着行刑社会化、法治化、人性化及教育改造个性化呼之欲出,对监狱行刑日益提出高要求,监狱民警精神也在此历史背景下起着催人奋进、迎难而上的动力。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构筑监狱民警精神有其深刻的科学、艺术、哲学力量基础。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社会》2009,(9):52-52
童世骏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说,100年前,谈论精神生活的中国人多半是想用古老东方的“精神文明”抵御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7.
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存在方式。以“自由”、“和谐”为内涵的游戏精神,与现有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幼儿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体验的虚假性”等反游戏精神的现象格格不入,应以游戏精神重建幼儿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临河居 《江淮法治》2013,(14):24-24
7月1日,我国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上路。伴随新法在有着“百善孝为先”传统理念的我国,将子女应当“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写入法律,这一所谓精神慰藉条款的出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相似文献   

19.
周琦 《法制与社会》2012,(13):251-252
志愿精神体现了“应当”的善,体现了个体伦理上的自觉和自由意志选择,志愿服务活动的立法是志愿精神的契约保障.志愿精神体现了一种“应当”的善,志愿精神也只有通过这种“应当”的德性权威来建立起自身的权威,为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提供德性上合理的“理由”,并向外界表达这种“理由”,来能构建一个人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世界,才能为每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个体建立心灵的内应和道德的准则,志愿精神的“应当”也体现了一种个体的善的意志和自觉选择.而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而言,在个体的理性选择之外,还需要外部的法律法规的约束,这也是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有效的顺利的开展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可贵的细节     
朋友,当你阅读这篇文章的的时候,也许你会觉得,这有什么,都是些不足挂齿的小事,甚至还称不上是个“事”,确切地说,只是一些小小的细节。然而,我却认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些细微之处,点滴之间,则往往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更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这些不经意间的细节。是他们精神内核的一种证明和对做人的一种坚守。我想,并不是所有的人在遇到这些小事情的时候,都能像他们那样做。所以,我用笔,将这些细节,一一地记录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