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以前,菅直人内阁因为政治献金等等问题麻烦缠身,民调支持率日渐下降。根据日本近年来政坛的习惯,菅直人内阁已然成了弱势内阁,离被迫辞职为期不远。然而,意想不到的“3t1r大地震的来临,日本国家面临严重的地震、海啸、核泄漏大灾难,日本国民和各个政治党派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停止政治内斗,转而进行全力救灾。因此,大地震成了成全菅直人内阁继续执政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2.
华东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调研显示,由于就业方向固化以及考研免试等特殊性,加之思想政治教育中多数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社会本位”先行,“学生本位”滞后,免费师范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学习动力不足.增强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转换习惯思维,从“社会压服”转向追求“个体信服”;切换话语角度,从“个体需求”角度来阐述“社会要求”;变换说服方式,从单刀直入式转向“迂回说服”式.  相似文献   

3.
薛洋 《两岸关系》2007,(1):43-45
公学校历史科的设立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让与”日本。日本窃据台湾后,面对岛内汹涌澎湃的抗日浪潮,日本驻台殖民政府意识到培养亲日新一代的急迫性,而教育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故日本总督府于1898年在台设立“公学校”,招收台湾学童接受初等教育,同时设立“小学校”接收在台的日本学童。“公学校”的课程是专门针对台湾人设计的,和“小学校”以及所谓“内地”(指日本)的学校都有所不同。历史科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学生必修的最基本科目之一,却在“日据”时期台湾的“公学校”  相似文献   

4.
吴宜 《统一论坛》2002,(1):51-54
台湾在日据时期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异族的统治;日本更以其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西化)经验,试图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全方位地将台湾人改造成“新日本人”。然而,台湾除了少数原住民以外,几乎全为大陆的移民,他们保持着祖先带来的汉文化传统。面对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关闭书院、打击私塾,并拟以“国语(日语)学校”全面取代传统  相似文献   

5.
魏敬群 《春秋》2011,(3):19-20,1
说起济南大明湖南岸的“鸟笼子”.老济南人都不陌生。这座圆形伞顶建筑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动工修建,翌年9月落成,耗银3万多两,有房屋1400余间,会议中心可容纳500余人。它是清廷推行“新政”、预备实行君主立宪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它是宪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宪政的概念,西方学术界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1.认为宪政强调宪法的权威,承认宪法是“法之法”;2.宪政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人权;3.宪政权力来自于“合法”和“同意”;4.宪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宪政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与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民主政治。具体来说,对于宪政可以这么理解,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  相似文献   

7.
【清廷已无法控制各省的离心倾向】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辛亥所发生的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周锡瑞在《改良与革命》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两者都把中央集权独裁专制,当作攻击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解决两岸政治定位的结构性问题上,可以思考以“当局”作为起点来进行探讨,从而避免“骑马找马”、“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局.两岸在过去数十年都已经用“当局”相互称谓.从政治语义学上分析,“当局”正视了两岸公权力行使的事实,包容了两岸之间的“承认”抑或“否认”政治分歧,保留了未来开放性讨论政治地位的空间.从政治现实来看,两岸“当局”之间发展政治关系没有违背一个中国框架,两岸互称“当局”的身份可以体现平等协商、对等谈判,两岸可以从“当局”出发探讨最终政治定位并达成共识,两岸“当局”的政治定位可以为当前两岸发展政治关系提供灵活性安排.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是在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意义十分重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治大国的实施方略:以经济实力为后盾,走“以经促政”的发展道路;以日美同盟为依托,借美国力量护航;以亚洲地区为立足点,全面拓展国际政治空间;以“入常”为目标,着力扩大国际事务发言权。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伊始,日本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后的新体制已正式运行。这次机构改革被称为是日本面向21世纪的根本上的大改革。目标是将决定政策的大权,从以官僚为重心向以政治家为重心转移,其核心是强化作为内阁首长的总理大臣的领导权,排除部门行政的弊端;由1府22省厅(大臣担任长官的府、省、厅、委员会,相当于我国政府组成部门的部委办),大幅度削减为内阁府、  相似文献   

12.
张晓萍 《前沿》2003,(12):74-75
本文从营造政治人文服务环境 ;变“保姆式服务”为“人文式服务” ;为投资者营造人文服务环境三方面论述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战后初期日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初期 ,美国不仅通过“盟总”和“旧金山体制”将日本置于半控制状态 ,左右日本的内政与外交 ,而且还使日本与台湾的关系从属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日本选择“中华民国”为媾和对象 ,确立日台关系框架的“日台条约”也是在美国半控制和冷战形势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许家宜 《台声》2014,(4):74-74
今年又逢岁次甲午,二甲子120年前清廷战败而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成为日本大和帝国的“领土”。厥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与日本也变成了“敌国”。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即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汉文化。当时的长安城是繁华的都市,众才荟萃的世界中心。到了明朝,出现了日本海盗,  相似文献   

15.
林金源 《台声》2014,(3):38-39
农历新春,岁次甲午。回顾历史,这是第3个攸关台湾命运的甲午年。第一个甲午1894年,日本借口出兵朝鲜,挑起中日战争,清廷战败,被迫割台。日人武力镇压、殖民开发、“皇民同化”三管齐下,但从台湾被日本侵占的那一天起,台湾乡亲英勇不屈,  相似文献   

16.
公安院校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院校教学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其结合的基础是两者主要作用对象的同一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其关键是加强以中队长为主体的政工队伍建设和管理,使其能够胜任教学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任务;其重点是加强对“两课”教学的课堂管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其要求是教学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创新;其纽带是加强学生党、团支部的建设和管理。两者统一于培养政治坚定、忠于职守、勇于奉献的人民警察的公安教育中。  相似文献   

17.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便开始向外扩张.1874年以琉球国及日本备中州两起船难事件为借口出兵台湾,是其南进政策的一次实施,也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一次严重侵犯.1871年日本太平山(宫古岛)一艘贡船遇风漂至台湾南部北瑶湾触礁沉没,船员69人中,3人淹毙,54人被高士佛、牡丹两社山胞杀害,12人遇救生还.此原是一起寻常的船难事件,历史上曾屡次发生.此时日本竟以此作为侵台、侵琉的一种借口,首先于1872年册封琉球王尚泰为“藩主”,强迫确立日、琉的宗藩关系,作为侵犯台湾的根据,亦为其吞并琉球野心的初步实现.1873年来华换约的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又派外务大臣柳原前光至总理衙门试探清廷对琉球船民被杀一案的态度,抓住“生番”未服“王化”,“姑置之度外”等一些  相似文献   

18.
为“官”者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权力。有权就有个用权问题。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德法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德,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官”之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向强调选人用人必须德才兼备,两者缺一不可,并且把“德”放在“举官”标准的首位。大思想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官”是人民的表率,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决定民德,“官风”决定“民风”。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  相似文献   

19.
代玉启 《求索》2023,(1):40-47
话语是思想的结晶和时代的缩影,以话语的变迁脉络、建构维度、系统整合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规律的重要抓手。从政治维度、学术维度、生活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面向未来,需要以政治维度话语为引领,融合学术维度、生活维度话语阐释,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维度话语的亲和力、学术维度话语的解释力、生活维度话语的吸引力,构建“政治—学术—生活”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交流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20.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归纳起来,有以下5种表现。 1、认识不到位。集中表现为“四论”:一是“过时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战争年代和阶级斗争时期的产物,现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提其重要性似有极“左”之嫌;二是“无用论或自然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虚功,是空洞说教,做不做与有没有无关紧要,有的甚至认为经济工作上去了,政治工作自然就上去了;三是“分工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委部门、政工干部的事,行政干部只要抓好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