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领导的都脱不了要即席讲话,比如汇报会、座谈会、记者招待会啦,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有人请你发表“重要讲话”,而你又不可能时时都有准备在前、成竹在胸。咋办?只好“随便讲两句”。可是,这“两句”可不能真“随便讲”,讲好了,听众动容,领导树威,下属生钦佩;讲砸了,那可就“丢大了”。所以,即席讲话也好,即兴发言也罢,都要讲的有板、有眼、有根、有据,说的有内容:有重点、有层次、有亮点。咋讲才好呢?不妨按以下“路数”试一试——  相似文献   

2.
世声     
《党课》2010,(7):125-125
“世上存在着三类鸟:一类叫喜鹊——每天都在歌颂时代的进步,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一类叫乌鸦——每天都在揭露进步的真相,在努力推动着社会科学发展;一类叫家雀——每天什么都不愿意干,气性还很大。从数量上讲,家雀最多,喜鹊次之,乌鸦最少。”  相似文献   

3.
逆势推进     
什么叫逆势推进?我先讲两件事情—— 被称为“中国创业板”的证券交易所,十年筹备.一拖再拖,迎着金融危机的重创,近日闪亮登场。5月份.她在深圳显出倩影,向公众发行股票,美国金融界人士惊讶了:“人们不会认为,7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是开设新的证券交易所的好时机但是,中国人不这样认为。”美国人惊讶,那是常规思维。中国人“不这样认为”.这叫创新思维。上证指数跌得很惨,投资者几近损失三分之二。“创业板”这时候推出.确实表明中国人没有失去信心,满怀希望地逆势推进。“创业板”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型私有企业。国家公布的巨额刺激计划.主要投向大型国有企业,对中小型私有企业有点冷落,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我在国内出差,与外国同事乘汽车去外地。在高速公路上,他指着公路桥上悬挂的一条横幅标语问我是什么意思,我把上面写着的“严格科学管理,创造一流服务”非常清晰地翻译给他,这位先生听后还是不明白,问:“这是谁写的?”我答:“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啊!”他好像更糊涂了:“那这是给谁看的呢?”这回轮到我犯琢磨了,说真的,这类标语路上到处都是,就像“依法治路,保障畅通”、“创建平安大道”一样,我从来没有具体想过是给谁看的、针对哪些人的。  相似文献   

5.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主观上“想不想”的问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思想上要想。要分析哪些思想必须解放,哪些观念需要转变。二是具体问题上“敢不敢”的问题。解放思想着重是要解决具体问题,这就不能怕这怕那,而要动真的,来实的。三是实际操作中“会不会”的问题。解放思想也有个“会不会”、“善于不善于”的问题,“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说明我们还不大会解放思想,时常进入误区。四是客观上“可不可”的问题。解放思想也取决于各方…  相似文献   

6.
芝麻 《廉政瞭望》2014,(24):66-66
大学毕业N年聚会,有同学讲了个笑话。说在餐厅吃饭。点了个菜叫女人四十。上菜后一看,原来是碗豆腐渣。男同学们哈哈大笑毫不戒备.女同学大部分都上了四十,戳中痛点有些不爽,半开玩笑说,“那我们以后都改名叫豆腐渣喽?”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东部有个浙江。浙江的东南部有个瑞安。瑞安就是被称作“道教第二十六福地”的地方。就是在这块福地上,党有市委书记,政有市长,还有前市长,不用说,下头还有公安局等若干个局的局长。从《检察风云》2000年第1期上获悉:瑞安市的原主要领导不少具有很强的“仆人意识”。不信吗?一个不识字的村民可以对市领导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识字的村民”半夜里叫一个局长来,那局长就半夜里赶了过来。局长问有什么事,那“村民”站都不站起来,挥手说:没你的事,回去吧。局长悻悻然回家。不信吗?那“不识字的村民”的母亲死了,全…  相似文献   

8.
赴宴     
自打落座,二掌柜心里就不乐呵。这街上饭店有多少,“一品香”啦,“好再来”呀,上哪吃不好,非要到这什么“猛男雄风大酒家”,听这饭店名,二掌柜就觉得别扭。二掌柜这几年很少上饭店,老伴儿没了,厂里的师兄弟都退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没心情。服务员挨个儿斟酒。那...  相似文献   

9.
龚益鸣 《学习月刊》2010,(17):55-56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这首歌直接把“国”称为“家”.它在激发国民爱国情怀上无可争议。从常识上理解,这种类比也无不可。否则,我们口头上为何总是讲“国家”、“国家”呢?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你这样说,我这样说,大家都这样说,说来说去,说成了一句不走脑子的套话,却从未想过其中的荒诞和可笑。有话为什么一定要长呢?没话为什么要找话呢?有话尽量短说,无话干脆不说,所谓“有话则短,无话不讲”,不是更好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开长会、讲长话的情况却屡见不鲜,成为一道叫人既无奈又反感的可笑“风景”。有的人好像非常热衷于会议,有事没事喜欢把大伙儿召集起来开上一个会,而且逢会必讲、一讲就长。如果讲话确实言之有物,能够启人心智倒也罢了,不幸的是常常如“懒婆娘的裹脚布…  相似文献   

11.
现实之中,实事求是,人人会说,个个希望,可谓深入人心;而另一方面,人们从“实际”出发,力没少出,劲没少费,却求不出“是”,达不到“实事求是”,事与愿违,从而有“实事求是难,难以实事求是”的感叹。原因何在?从认识论上看,是由于人们在“实事求是”上陷入许多误区。误区之一:实事=实例“实事”,是求出“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陈云同志说,讲实事求是,首先是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  相似文献   

12.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同志讲:“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在…  相似文献   

13.
你说我说     
《学习导报》2011,(14):62-62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千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上“人民”二字第一次立于“政府”之上。人民在上,政府在下,这是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毛主席阐释说: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做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在基层和几名入党积极分子座谈,因为话题进行不下去而冷场了。为了找一些话题,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最近都在看些什么书?听我一问,几个人面面相觑,然后挺难为情地说:我们最近没怎么看书。我接着问:那你们在业余时间主要做什么?这次,大家的回答就多了。有的说,主要是看电视;有的讲,经常上网;有的说,和朋友一起逛街。还有一个积极分子补充道:“我平时也看杂志,像《读者》,还有一些时装杂志。”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人当上了官。他高兴得好几天没睡着觉。几天以后,他的心情才平静了下来,才睡着了。可是,他却做了一个梦,一个他认为是个不吉利的梦。因为他在梦中梦到了一个棺材。他认为棺材和死人是连在一起的。他想莫非是这几天要有灾难?想到这,他那由当官带来的喜悦没有了。这天,他看到了一个算命的。于是,他就叫那人给算一下。他刚把那个梦说完,那个算命的就笑了,连声说:“这是一个好梦。这是一个好梦。”他不解,反问道:“梦见棺材怎么是一个好梦呢?”那个算命的不紧不慢地说:“你肯定是当官了。”他听了,没说是,也没说不是。那…  相似文献   

16.
李乃全 《先锋队》2011,(8):47-47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地指出:“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语重心长的话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7.
马钰 《共产党人》2010,(10):55-55,54
“看了张老太的家,我满足了。”同行者说。称之为家,只因为那四堵墙上加了一个草盖子,屋子里有一个铺着席子的土炕,和一个铁炉子上放着不知是盆还是锅的灶具;称之为家,是因为那面土炕上还躺着一个70多岁耳聋眼花的老太太。“什么是家徒四壁.什么叫孤苦伶仃,这就是!”有人在一旁叹息道。张老太有一个儿子在外打工,已经很多年不回家了,他忘记自己还有这样一个老母,忘记了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人世的。  相似文献   

18.
我20多岁的时候,在日内瓦湖边,龙永网问我:小白,你知道什么叫谈判么?我说不就是你们天天跟美国人拍桌子吵架么?他说小白,谈判是双方妥协的艺术,他说任何单方面的赢都不叫谈判,那是征服,或者说是战争。后来龙永图奉献了“双赢”这个词。  相似文献   

19.
我20多岁的时候,在日内瓦湖边,龙永网问我:小白,你知道什么叫谈判么?我说不就是你们天天跟美国人拍桌子吵架么?他说小白,谈判是双方妥协的艺术,他说任何单方面的赢都不叫谈判,那是征服,或者说是战争。后来龙永图奉献了“双赢”这个词。  相似文献   

20.
陈亚楠 《新湘评论》2014,(16):29-29
节日期间,孙女儿来看爷爷奶奶。话没说上十句,就用了七个“然后”。我说:“你怎么啦,连话也不会讲啦?怎么‘然后“然后’的,用了那么多。是‘然后’呢,还是‘然而’,我都搞不清了。”她笑着辩解说:“现在都是这样讲的。”这才引起我的注意,在公交车上,在地铁,甚至在电视里,青年人乃至中年人的话语里果然出现不断的“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