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农"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的偏差、人与资源的矛盾突出以及农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解决"三农"问题出路在于:第一,工业反哺农业,加大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扶持力度;第二,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治本措施;第三,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村的各种资源向优势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第四,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搞活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解决农村乘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2.
闫志民 《新视野》2005,(4):13-16
文章深入分析了"三农"问题的成因,把"三农"问题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三条途径双管齐下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强推进非农化的进程;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三农"观主要包含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判断,靠政策和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等.他的观点对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新的历史视野认识和思考"三农"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泽华 《求实》2003,(11):59-62
中国"三农"问题,实际上是农民增收难负担重的问题,农业生产水平低、产业效益低的问题,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全面落后的问题.因此,对新世纪的"三农"问题,应该以新的历史视野来认识,来思考,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重中之重.化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三农"问题,一要使农业与国际接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置农业发展的终端于国际市场;二要着眼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要多途径地全面地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四要在"三农"视阈外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相对下降,农业状况恶化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最迫切的问题.但就事论事的政策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只有外部宏观环境发生重大调整,才有可能通过改变现在农村经济制度,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目的.而宏观条件的改变,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政府的介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亲自倡导和推动了农村的改革,并在实践中对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精辟论述,这些论述对现阶段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海东 《求实》2005,(12):93-96
"三农"问题已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但不少人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诸如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业发展的方向是规模化经营、市场机制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一剂良方、依靠农业补贴增加农民收入、税费改革后应撤销农村基层组织,这些观点的错疏之处在于,或与经济规律相悖,或与中国国情不符,或超越中国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与农村治理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东琼  李明  陈文新 《求实》2005,(10):86-88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三农"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要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充分考虑农村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从社会治理的角度,以加强和改善农村治理,建立科学而完善的农村治理体制,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发展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十六届三中全会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解决农民增收必须从制度源头上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2.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4.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总是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人民为本",实际上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以人为本"是"以每个人为本"和"以一切人为本"的辩证统一,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同等重要.而"以人民为本"则是以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或根本利益为本,侧重于人民这一整体."以人为本"取代"以人民为本"不仅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新发展现的基本要求,而且顺应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及“利益至上”的教育环境下,有如被尊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以及被近代学界称之为“爱满天下”的陶行知之类人师者,时下又鲜有效仿者,综现历史,能青史留名的大师,大多是经师与人师兼备者,所以,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能以实际行动影响教育对象和巨人的道德楷模。  相似文献   

19.
刘海龙 《学习论坛》2007,23(1):18-21
“斗”与“和”分别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和谐哲学”,“斗争哲学”如果僭越了其适用范围,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哲学”大有可为,但不能泛化。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80年来,对它的叙述前后大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场斗争,过多地强调这场论战的政治和革命意义;二是从"学术视野"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为唯物史学内部的一场论战,更多地探讨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