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社会燃烧理论是社会物理学中的一个理论,该理论在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研究中亦有适用性。结合边境地区实际情况,利用社会燃烧理论对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具有自身的特征,针对这些特征,由生物、电子和物理三类技术构成的防范技术体系,适用于警察在应对和处置边境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对人、物和环境的自我防范,在技术体系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要重视"理念体系"的作用,在技术培养训练过程中要明确影响警察自我防范技术水平层次提高的因素类型,着力提高应对和处置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中警察自我防范技术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预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归纳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出发,总结了群体性事件的环境特定性、表现形式激烈性、主体层次性和情绪互动性等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差异、社会矛盾复杂、基层组织涣散和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等问题所致,应明确公安边防机关的职能,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及时化解矛盾,以维护中国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边境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大隐患。要根据边境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潜伏期、暴发期和善后期等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预警教育法、沟通教育法、矛盾调解法,舆情控引法、疏导教育法、隔离教育法、心理干预法、教育转化法、总结教育法等应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提升边境地区处突维稳治边的综合能力,促进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具有广阔边境地区且边境地区比较复杂的国家,边境地区的稳定既关系到边境地区的安全,又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防止和处置边境地区可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对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慎重、稳妥地处置这类事件,是公安边防部队使命之所系、职责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近年来出现的群体性事件的新类型,其主要特点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信息交流呈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虚实互动性;参与主体多元化,以青少年为主;法规滞后性等。通过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加强网络信息收集和情报信息研判,加强公安机关信息作战力量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立法等,可以有效做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7.
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难控,传播难管,信息真伪难辨,信息交流群体极化性倾向严重的现状,呈现出网络舆情热点往往直接演变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加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循环及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增加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网络舆情易被敌对势力利用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性质改变.公安机关应采取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能力,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驾驭能力,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提升网络群体性事件矛盾化解水平等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8.
防范基于网络组织群体性事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依托互联网络进行策划、组织和联络的群体性事件应运而生,因为它已不属于传统意义的群体性事件的范畴,有很强的信息化背景,给公安机关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处置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要认真研究基于网络组织群体性事件在我国的发展变化情况,针对其特点,加强公安机关信息作战力量建设;做好大中城市重点人群的监控;警、军、民联合共同防范;督促完善信息安全立法,消除法律盲区。  相似文献   

9.
论情报信息与群体性事件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预警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情报信息的警示发布制度,情报信息在群体性事件预警活动中具有监测、预测和辅助决策的功能。情报信息贯穿于群体性事件预警活动各个环节,群体性事件监测、预测、预报与预控的过程,也是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发布与应用的过程。加强群体性事件预警工作,应建立完善灵敏的群体性事件情报网络,整合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资源,建立健全情报信息工作制度,加强社会舆情信息汇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参与主体虚拟化、发生场域网络化等特征,网络群体性事件利害兼具,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对社会政治和经济还存在诸多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体活动及客观环境易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加强防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制化建设,推进防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民主化建设,形成并完善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体系,促进社会稳定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广西区内群体性事件现状、特点及诱因表明,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制约平安广西建设实效的重要因素。善治作为一种治理模式可以引入对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通过加强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建设,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互动、共同参与的善治模式,能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有非正式、多样化、庞杂性、联动性的特点。在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活动中,信息传播常有渠道不畅、互动受阻、主导性不强的问题。对于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的管理,党政部门应做好舆论引导和思想宣传工作,掌握主导权,保证渠道畅通,发挥媒体导向作用,并加强对互联网和境外信息的管理与监控。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次数、参与人数呈上升、扩展态势,组织程度增强。失地农民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主要有群体性、利益性、组织性、非政治性、变化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新农村建设和“三基工程”建设是当前预防和处置失地农民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有利条件。失地农民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方法包括:改革农村土地制度;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结构,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危机管理体制,尤其公安机关要加强预警机制建设;掌握处置失地农民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方法和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多样性,网络信息交流的开放性、互动性,网民身份的匿名性、虚拟性,网络言论的非理性化、情绪化,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面临许多新挑战。由于网络信息的难于控制,网络有时直接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有时间接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党政部门在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中,应加强网络管理,实现有效控制;重视网络信息收集,关注网络舆情动态;积极正面疏导,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走向。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以及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等特征,伴随着谣言扩散的同时还具有动态性、表层性的特征.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网络舆论使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具有自发性和快速性;在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微博舆论领袖的作用大、谣言的扩散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利用网络发布官方信息,安抚民心.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策划者得以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推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与群体性事件有关的信息又会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对其他地区产生示范效应,进而诱发更多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插手我国内政,使得群体性事件不断由单纯的经济诉求转向复杂的政治诉求,进而破坏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发现利用网络社交媒体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对策,进而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边境民族地区群体性械斗事件原因复杂,械斗双方法律意识淡薄,械斗后果严重,后期容易反弹。公安边防部队应快速机动,运用防暴战术,坚决果断处置,尽量减少伤亡。处置结束后,要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善后工作,防止反弹,妥善处理该类事件,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安全稳定和共产党执政造成重大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从党群关系的视角解释群体性事件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实际上,党群关系对群体性事件治理产生重大作用,包括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应着重从构建群众利益的实现和协调机制、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群关系民主的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群体性事件治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在我国发展迅猛。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人数已达到4.33亿。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策划者得以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推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与群体性事件有关的信息又会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对其他地区产生示范效应,进而诱发更多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插手我国内政,使得群体性事件不断由单纯的经济诉求转向复杂的政治诉求,进而破坏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制定利用网络社交媒体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对策,进而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速度快、时效高的特点。群体性事件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数据信息,紧紧抓住数据联合关联、信息综合研判等关键环节有助于公安机关及时发现苗头和掌握事件的动态,制定有效的处置对策。公安机关可依托大数据,建立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各个阶段,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