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民主得以发扬、法治得以实现,有赖于完善的立法。立法通过对社会主体权利义务的界定,以法律的形式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立法价值取向的良恶,立法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序的、广泛的、制度化的公众参与立法,能够把各阶层的利益诉求,特别是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充分整合到立法决策中去,使各利益群体之问的利益得以协调,矛盾得以化解,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鉴于此.  相似文献   

2.
作为加强全国政法工作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不但适应了新时期提高检察队伍整体素质的客观需要。而且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视野中检察机关功能也得以拓展,在传统法律监督功能继续强化的基础上。要求检察机关必须承担社会纠纷的解决功能。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构这一大局。  相似文献   

3.
李建 《中国检察官》2012,(23):18-20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国正处于伟大变革复兴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在不断推进。由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对法治的依赖空前提高,法律尤其是程序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充分重视个体权利的保护.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活动越来越多地进入公共视线.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活动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治的时空环境,决定了中国法律整合范围和难度高于地域辽阔的英美法系美国,更高于地域狭小的大陆法系国家,中国法治必然是中国大法治,研究中国大法治的中国法学必然是中国大法学。因此,中国法律整合技术,既要高于美国,更要高于大陆法系国家;既需要借鉴大历史的大历史视野,更需要借鉴大历史视野得以实现的技术角度。这是因为:“大历史”不仅强调技术角度,为法治在技术层面融合古今中外因素建立大法治提供了可能,而且突显中国本位,为法治在技术层面融合中国元素建立中国大法治提供了可能,“大历史”还强调“历史上的长期合理性”,为中国大法治向技术层面推进提供了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5.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的生成有其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它在检察工作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按照其生成的途径,对检察人员进行教育和培养,以使之在检察工作得以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是适应法治社会需要而由权威、公正的司法机关对不法行政行为侵犯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予以司法救济,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一种司法程序,是法治国家保护公民免受强大国家机器压迫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同时又是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言论广角     
《中国司法》2015,(2):4-5
李鸿忠:法治思维是现代治理的首要思维现代治理强调多元参与和双向互动。依法治理的实质是依人民意志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在法治社会,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民众期望,符合民众利益,体现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法治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依法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是人们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和实现手段,能让人们自由、有尊严地生活,给人们提供安全感和良好生活秩序,给社会带来公平正义。法治思维是基于对法治的信仰和遵守,自觉运用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8.
周文 《刑警与科技》2008,(15):150-15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小区智能化已成为人们选择小区的重要标准.安全感的满足更是越来越成为人们购买高档住宅区、入住星级社区时的首要要求之一,这种安全感不仅体现在舒适的住房、优美的生活环境上.而且体现在人们对提供安全保障的技术措施的放心程度上。建立一套技术上先进的、性能稳定可靠的安全防范系统正是满足了这种普遍的心理需要.也自然成为房地产市场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陆德生 《江淮法治》2013,(20):52-5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为了全而推进依法治国.进一步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里所说的法治思维,是一个新提法.新要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为了增强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必要探讨和弄清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从而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形成一种与推行法治相适应的运用自如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栗阳 《法制与社会》2013,(29):81-82
复旦黄洋中毒案迅速侦破使19年前清华朱令中毒案再次被人们热议。案件是因为特权干预司法而不了了之吗?法律敢对特权说不吗?19年来公众对此案众说纷纭,面对种种质疑司法缺位和程序不合法使法治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19年后的黄洋案,司法介入迅速,证据得以保全;司法贴近民众,疑虑得以消除;公众监督加强,特权难以干预司法公正.这都体现了法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我们时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国法院系统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是新时期加强法院队伍法治理念的需要,只有不断加强法官队伍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业务素质,培养廉政勤政教育,才能着力提升司法公信力,维护司法公正.构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法治不是一种孤立的治国方略 ,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 ,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套与协同 ,其中道德就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法治带来了社会道德精神的革命 ,而新的道德精神又是法治得以实施的价值基础 ,其中主要有民主精神、权利精神、自由精神和正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唐闻 《法制与社会》2015,(4):121-122
司法公开,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司法公开的实现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公平和正义需要通过司法公开的形式来得以实现.随着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仅仅只是对案件审理结果的关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民对于司法透明度的要求,司法公开已经成为当今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法治意识生成因素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卫 《河北法学》2007,25(8):47-50
西方的法治意识是基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所内生的一种社会思想意识,是西方社会经济、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而中国的法治意识是在对西方法治的传入与"移植"过程中,在外力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考察西方法治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法治是西方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理性选择,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的产物.与法治相适应的法治意识的培育,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基础.在培育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西方法治意识的生成因素做深入的分析和法理思考,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法治中国视阈下审视区域法治研究,区域法治在内涵上包括国际性区域法治、大中华范围内区域法治、中国大陆地区区域法治。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区域法治又可分为准区域法治、关联性区域法治和综合性区域法治。区域法治研究应该是区域法治建设的当然随行,并且区域法治又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法治建设丰富法治中国建设内涵,只有在区域法治实践中才能逐渐总结和提炼出法治中国制度形态。区域法治建设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现实载体,是法治中国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而与此同时,法治中国建设又为区域法治建设提供合法性基础和方向性指引,并将区域法治经验和成果整合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框架中来。为此,需要法治中国视阈下推进区域法治建设。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健全区域开发和发展法律体系;应加强各省、市、区之间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协调与合作;必须多方面地营造区域开发和发展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6.
谈法官职业道德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的实施是法律的生命所在,是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关键之处,要从书本上的法律有效转化为行为中的法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司法机关的公正司法活动。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法律体系将更趋于科学与完善,与此相应,人民法院在法治进程中所起的功能和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司法》2013,(3):4-4
建设法治中国首先应正确理解法治,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我们需要的法治,核心是限制公权力,通过对公权力的限制,保障公民的权利。围绕这一核心建立起来各种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检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建立的手段和途径;担负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应当通过确立适应现实需要的检察政策,继续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惩治和预防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强化诉讼监督。做诚信社会的领头雁;主动担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具体工作措施上,可以试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检察组、案件公开听证制度、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式结案。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社会》2010,(12):8-9
人大代表是广泛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提出正面的、积极的、宏观的意见建议,是群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法治的需要;代表举报揭发腐败丑恶,同样是群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法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走出立法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立法上有误区。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民社会呼唤法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治国家推进法治。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进程越来越引人注目。中国的法治化需要一个前提、一个关键和一个保障。立法是前提,行政是关键,司法是保障。世界各国普遍将司法视为法治实现的最终屏障。但中国司法的独立、自主和中立还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艰难以及越来越受人关注的司法腐败,甚至让一部分人对司法能否担当保障法治的重任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信心;十几年来,政府贯彻依法行政原则,行政管理和执法的状况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