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她是一个军人,她是一个教师,她是一个领导,她是一个"奶奶".她有着50年的托幼教龄,她当年带出的孩子,如今也成了"爷爷"、"奶奶"了,她一生都在从事着平凡的幼教事业,她培养出的栋梁之材数也数不清.  相似文献   

2.
传承     
正有一种家风在传承。有一种精神在延续。这是我86岁的奶奶给我们这个家族"锻造"的红色基因。奶奶60年代初跟随爷爷支边来到兵团,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放弃令人羡慕的职工身份做了一名五七工。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除了依靠爷爷微薄的收入更是依靠奶奶勤劳的双手,奶奶不仅经常贴补孩子们的困难同学,还把孩子们  相似文献   

3.
一块菜地     
<正>我的奶奶今年78岁了,她独自一人住在连队的二合一房子里。爸妈都劝她住进团部楼房去,奶奶总是割舍不下,说她大半辈子的回忆全在这一亩三分地里了。房子里很宽敞,只有几件老式的家具,那是爸爸和妈妈结婚时,爷爷从院子里伐的树亲手做的。有一次妈妈说要换掉,奶奶坚决不同意。自此,家里再没人敢提。记得中学以前,我们祖孙三代六个人住在这所房子里,总觉得很拥挤,  相似文献   

4.
<正>都说养女难孝,但一师七团迎宾路社区周彬,一个养孙女,普通的80后女孩,接过母亲的"孝心棒",精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奶奶。当迫于出嫁无奈时,她义无反顾地带着奶奶婚嫁,再苦再难也不离不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真情。周彬出生在八团。1960年,周彬的爷爷奶奶因不能生育抱养了母亲王国秀,靠辛苦劳作和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也算甜美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3年,周彬的母亲才13岁,爷爷离开了人世。  相似文献   

5.
焦力 《新湘评论》2014,(16):50-51
战友们都在学习我爷爷。其实,我发现身边很多人身上都有爷爷的影子,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爷爷立的规矩家里从未打破小时候,我经常拽着奶奶的衣角到爷爷安息的陵园散步,奶奶就给我讲爷爷生前的故事……我家就在爷爷的纪念馆对面,虽然爷爷已经离开我们整整50个年头了,但亲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他。  相似文献   

6.
在四十三团八连,人们时常见到一位年已七旬,但却精神矍烁的老人,大家都叫她“傻”奶奶。“傻”奶奶是一位孤寡老人,已退休多年,每月有5OO多元的退休工资,还饲养着一群羊。但她的生活却过得十分俭朴,一张床、一口锅和一台老式电视便是屋中的简单摆设。“傻”奶奶有一个嗜好,就是爱花钱。但她的钱不是花在自己身上,而是帮助了一批又一批来八连的劳务工。她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回收站。 今年三秋工作一结束,农工刘忠义准备返乡,但买的锅碗瓢  相似文献   

7.
家书     
正当年我的爷爷在县城上班,奶奶在乡下和3个儿子生活在一起。由于不通电话,写信,就成为爷爷和我们的主要联系方式。来信一般都是由我爸爸拆开。煤油灯下,爸爸将牛皮纸信封打开,取出信纸,一字一句读给奶奶听。这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情景。爷爷读过解放前的"简师",相当于现在的中等师范学校,算是当时少有的文化人。爷爷的字写得漂亮,连不识字的奶奶都颇为自豪。每次爸爸念完了信,奶奶都会接过信纸,翻来覆去地看上几遍,然后扬着  相似文献   

8.
正照片见证伉俪情深我的爷爷李克农于1962年去世。当时生活简朴,也不注意收藏,所以爷爷留给后人的东西很少。如果谈传家宝,一张爷爷亲笔签名的照片,背后倒有一些值得铭记的故事。这是一张爷爷奶奶的合影,拍摄于1940年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爷爷很喜欢,一直珍藏着。1917年,爷爷和奶奶结婚,两人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虽然聚少离多,但感情深厚,既是恩爱夫妻,又是革命战友。1961年1月,奶奶去世,爷  相似文献   

9.
在论坛里面有的网友说房价上涨、猪肉上涨、有的说股票上涨得很快,仿佛什么都在涨。有一位叫“小姑娘”网友说,以前我们都不炒股,大家都是谈股色变,我奶奶60多岁了,但在今年她把自己存了很多年的压箱底的钱都拿出来了,炒股有赚的、有赔的,万一赔了奶奶急出病了怎么办?周勇的回答是:  相似文献   

10.
正案情孙超的父亲于2015年5月因车祸去世。同年6月,其爷爷因病突然去世,留下房屋一套、存款10万元等遗产,生前没有立下遗嘱。孙超的爷爷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孙超的父亲、叔叔和姑姑。孙超的奶奶于2009年去世后,一直由孙超的父母在生活上照料爷爷,所以,在料理完爷爷的丧事后,孙超找到叔叔和姑姑,称爷爷的遗产中应有自己的继承份额。但二人以他们是第一顺序继承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17,(10)
<正>如果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就是主课。我出生8个月就被送到爷爷朱德和奶奶康克清身边,几十年的共同生活,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爷爷、奶奶身体力行传承给我们的家风。我们朱家的家风是: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立德树人就是"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这是爷爷为家风注入的信仰内涵;勤俭持家则是我们朱家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传统。我们家还有家训和家规。家训是:要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家规是:1.不准使用爷爷的小轿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11月18日,荣获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的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施家台子村村民白琴从北京载誉归来,在机场见到了迎接自己的两个女儿。几天没见面的母女紧紧拥抱在一起,一家人欢快的笑容洋溢在脸上。19年前,白琴带着爷爷、奶奶出嫁。19年来,她用无疆大爱温暖着四世同堂的亲人,被传为佳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76年,白琴出生在平罗一个农民家庭,年幼的白琴和同龄人相比更加乖巧懂事,让同村人  相似文献   

13.
王梅宏 《新湘评论》2013,(24):56-56
孩子,你长大了。临出差前,本想把你寄放在乡下奶奶家,就像你小时候那样。奶奶也劝:你一个人怎么让人放心,就留在奶奶家吧。你对奶奶说: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奶奶都已经嫁给爷爷了。是啊,奶奶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伺候家里的老人呢。  相似文献   

14.
鞋子的故事     
虔谦 《学习导报》2014,(12):53-53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这辈子只穿过两双鞋,两双鞋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就是那种黑布平底鞋,它的样式自然地顺着脚的样式。爷爷走路很轻,并且总是抬着脚跟走,从不让脚跟和地有摩擦,为的是延长鞋的寿命。我之所以记得这个,除了我记得爷爷走路的样子和几乎没有声音的声响外,我自己走路也很保护鞋。爷爷新买鞋的情形我还记得,他手捧着崭新的、结实的布鞋,脸上透露出内心的满足和欢喜。奶奶这辈子好像也只穿过两三双鞋。一双平时出门办杂事时穿,另一双专门走远路及爬山时穿。奶奶每年要步行二十多里路去爬家乡名山灵源山一次,到山上去敬拜佛祖。奶奶的新布鞋,好像是姑姑给添置的。  相似文献   

15.
生日吃面     
在某大饭庄的雅座上,爸爸、妈妈正在给女儿做生日。“小玲,今天是你上大学后过的头一个生日,我们给你祝贺一下。你可要懂得当父母的一片苦心,不兴‘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啊!”妈妈激动得说起话来还带点颤音。“好,为我们的大学生干杯!”爸爸举杯说。小玲并不动酒杯,却问:“爸,奶奶怎么还没来?”爸爸欲言又止。“噢,奶奶嘛,看电影去了,是她老人家最爱看的戏曲片,特意给她买的票。”妈妈看了爸爸一眼,赶紧解释说。“干嘛偏买今天的票!我去把奶奶接来吃饭。”小玲说着要走。  相似文献   

16.
最后的温暖     
她是一个孤儿,一直跟着奶奶长大。上了高中之后,需要上夜自习,很晚才能回来。到家需要走一段曲折幽深的小巷,尽管有昏暗的路灯,尽管她一再表示自己什么也不怕,可奶奶还是不放心,每晚都在路口等着接她回家。那天,奶奶滑倒在路上,如果不是抢救及时,奶奶就没命了。这几天,她心里一直涌动着辍学的想法,而且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17.
梓夫 《支部生活》2006,(10):5-6
“我们到这里就像到自己家里一样,医生和护士一般都喊我朱爷爷,而不是叫我10号床,把我当成长辈亲人一样照顾。”76岁的朱跃铨在省老年病医院的内三科住院,提起这些他面带笑容。同住一个病房的王正学老人也认为自己在医院得到细致的护理:“我今年74岁了,一直多病,住过好几家医院,别的医院还没碰到叫病人爷爷、奶奶的,这样称呼我们心情很愉快,这对治病也很有利。”他还对这里便宜的治疗费用深有感触:“年初我在昆明的另一家医院看病,才10天就花了2000多元,病却不见好,前不久慕名来到这里,刚4天病就有所好转,费用也很低。”  相似文献   

18.
我女儿四岁半了,平时为了哄她吃饭,全家吃饭时来一个比赛,看谁最先吃完。女儿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每到吃饭时,便速度很快地要争第一名。有时候自己还没有吃完,便宣布:"我第一名,妈妈第二名,爸爸第三名,爷爷第四名,奶奶第五名。"这个排序从没有改变过,不管事实上谁最先吃完,她都是这样宣布,  相似文献   

19.
最美的陪伴     
<正>父亲是爷爷的养子。父亲的生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家里还有两兄一姊。在那个困难的年月,父亲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我出生前一年奶奶就去世了。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天都在悉心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爷爷70岁时摔坏了股骨头,不能下床。父亲每天很早就起来给爷爷接尿、洗漱,母亲则给爷爷煮奶熬粥。爷爷大小便失禁,父亲总是耐心收拾,从来没有不悦之色。他是那样细心、小心,  相似文献   

20.
洞见岁月     
<正>因为旧居拆迁,爷爷和奶奶10年后又将面临一次搬迁。虽然新居离旧居不太远,但他们习惯了这个巴掌大的小院,以后去不了了,心里便锁上了一扇门。搬家前的几天,我和耄耋之年的爷爷开玩笑,问他是否舍得离开。爷爷羸羸一笑:在老家住了70年,不终究搬到县城来了么?再换一个地方,已经习惯了,跟着孩子住就好。我却从爷爷的淡然中品出几丝无奈和凄惶。爷爷在农村生活了70载,2006年,父亲为方便照顾二老,提出让二老搬到县城,被爷爷断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