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网络日记开始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网络日记本身没有价值旨归,它只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传播和出版形式。但低龄化网民浏览和书写网络日记现象令人担忧,有必要对此加以研究和引导。 人们或许永远不会忘记,2003年春天那场肆虐首都的灾难——“非典”,它如洪水猛兽严重搅乱了首都人的生活,尤其是惨遭“隔离”的人更是如此,他们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之内,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的交流,网络成了绝大多数年轻人与外界交流、发泄情感的主要工具,“网络日记”也随之快速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非典”被战胜一年多了,“非典”的影响逐渐淡化,但是“网络日记”却并没有褪去,而是获得了更多的年轻人的注意。尽管并不是每个上网的年轻人都会写网络日记,但是很少有不知道、没有看过别人写的网络日记的。  相似文献   

2.
妻子进入产房后,医生让我在手术单上签了字。那一刻,我的心悬了起来。手术室门上“闲人免进”几个大字把我以及众多的病人家属挡在了门外,我从病房门的缝隙里一个劲儿地向里张望,看不到什么,只能听到医护人员匆匆忙忙的脚步声。我从心里默默地祈祷:祝愿她们母子(女)平安。妻子怀孕八个月的时候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我们,胎儿在母体腹中发育正常但胎位不正,而且脐带绕颈两圈。这就意味着分娩必须做剖腹手术。妻子听了,还是坚持对我说:“咱还是自己生吧。”她说自己从小到大从没做过手术,心里实在有些害怕。所以进入产房的时候,妻子把我叫到她…  相似文献   

3.
成为自己     
<正> 一有位美国妇女,因为婆婆关于如何抚养儿女的一句话,使她改变了整个生活。这话是:“不管怎样,我总坚持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这睿智的话对人的启示作用,我以为是超出抚养儿女范围的。我们每一个人自身,又何不应努力使自己成为“我们自己”呢? 二我曾在机关、学校、部队、  相似文献   

4.
李立 《两岸关系》2004,(4):42-46
采访林丽韫前,记者就知道她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她是地地道道的“台湾的女儿”。1999年,林丽韫首次返回台中县清水镇老家时,家乡父老均以林家出了这么优秀的女性为荣,当地镇长特别做了一块“清水之光”的纪念牌送给她,表达了地方百姓的敬佩之意。一天上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室里,记者专访了林丽韫。 “我从小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1933年3月22曰,林丽韫出生在台中的清水镇。“听父亲说,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刘金花两周岁时因患“痉挛性截瘫”而造成终身残疾,然而她却用生命划出了一道自强不息的生活轨迹。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知道她跌过多少跤、流过多少泪、吃过多少苦,她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不愿让父母养活,更不愿成为社会的负担。她用一颗自强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开创着崭新的生活。在文章中,她轻轻地告诉我们:生命从降生那天起,就不属于我自己了,那就该把她发挥到极至,用到极至!  相似文献   

6.
《人在旅途》是我们新开辟的一个栏目,主要由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通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细说人生的酸甜苦辣。客观地记录自己,真实地剖析自己,这是本栏目的要求。热情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附近期生活照片若干。 本期推出《我和听众去约会》,作者陈晓琳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的节目主持人,勤勉和敬业精神,使她在短短的几年内,先后荣获首届中国新闻奖、广东省首届广播电视十佳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最近又荣赝全国广播电视“百优”、“双十佳”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金奖。她那温柔而又独具魅力的声音对南方的广大听众来说是熟悉和喜爱的。她将告诉大家:她是如何与广播结下不解之缘的。 下期将推出《琥珀中的生命》,由在北京影视圈只身闯荡的於悦讲述自己生活的滋味。  相似文献   

7.
封面人物     
绍兴市人大代表、越剧演员王桂平已经是连续三届当代表了。她说:“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能够做到的就是演好自己的角色,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作为人大代表,我也会尽可能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近几年来,王桂平塑造出许多成功的戏剧角色,当地老百姓通过欣赏她演绎的精彩的艺术形象,渐渐地熟识了她,并推选她当上了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8.
●打碎灰色的盔甲●“我学习不突出,又不善交际,简直一无是处!”许多人内心深处都曾经发出过这个声音,并因此沮丧、焦虑、害羞、抑郁……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生活失去意义,整个世界在眼里变成了一片灰色。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呢?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简单概括成“ABC”解释情绪纷扰的机制:A(事件)———B(信念)———C(情绪结果)。依据他的理论,回想一下,我们为什么对自己不满,对自己感到失望,为什么不自信,没有勇气?因为一些特…  相似文献   

9.
一样美丽     
认识点点纯属偶然。我碰巧来到这个小城实习,碰巧寄居在叔叔战友的家里,碰巧婶婶的朋友有个失明的小女儿。许多个偶然的交叠让我们必然相识。长辈们的意图很明显,我们都是有缺陷的孩子,我又年长她10岁,也许,我可以在她的成长轨道上留下一些痕迹。她实在是个漂亮的女孩,眼睛很大,只是没有焦距,也就没有清亮的色泽。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姐姐,你能听到我说话吗?”我说能,因为姐姐带了助听器。她“哦”了很长时间,然后沉默了很长时间。我仔细盯着她的脸,很显然她已经学会了努力掩藏自己的情绪,但我还是感到了很深的落寞,像极了10年前的我。…  相似文献   

10.
绝配     
在我年轻那会儿,也就是八年前,流行一句话:“警察娶老师——绝配”。赶时髦,我也娶了个老师。我的老婆是京郊农村小学教师。我挺羡慕她的,每天面对30多个十来岁的孩子,自己的心态总是那样年轻。而不会像我们警察,过早地成熟。在我的同学和她的同学的极力撮合下,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我们在木偶剧院门前见面了。介绍人没去,按照接头暗号,我拿两罐健力宝,她拿一本杂志。俩人一递眼神,便会心地笑了。约会两三次后,她表态,不成。我又赖了两次,未果。半年后,她突然来电:“我家想安电话。能把你们警察的电话初装费优惠名额给我吗?”(那时候,电话局为…  相似文献   

11.
陈升在歌中唱到:“她知道男人那些甜蜜的话语,是一口诱人昏迷不醒的毒酒,只是为占有她那美丽而动人的身躯。” 在QQ上我把这段话发给琳琳,琳琳很快以不屑的语气回复我说:“你懂什么?他真的对我很好,但他也不能对不起他的妻子,所以我选择了自己离开。” 我不禁愕然…… 19岁的琳琳是我在QQ上认识的一个小朋友,现在还在学校读书,是个表里如一的单纯的女孩子。按照我们的年龄落差,她叫我叔叔。不过第一次见面我这个叔叔就把她数落哭了,而且是在大庭广众下。本来在QQ上她已经告诉了我她和那个男人的故事,但是她亲口和我说的时候我还是很生气。琳琳认识他已经两年了,她也做了他两年的情人。那个男  相似文献   

12.
母亲生有三个子女,除了我的经济条件尚可之外,两个姐姐都没有能力尽自己的义务。对此母亲对自己的晚境常常忧心忡忡。母亲没有劳保:“有力气就有饭吃。”可现在,气力正被岁月无情的夺去,她上一次山有时也气喘吁吁。见到我时就说,我是越来越不中用了。三年前,在一次母亲患病后我开始隔三岔五给她一些零用钱,有时是五十元,有时是一百元。母亲先是推脱,说我的生活也不容易,现在她还能耕种。在我  相似文献   

13.
奶奶     
杲杲 《观察与思考》2002,(12):41-41
妻妹来我住的这个城市工作,在我家里呆了几个月。她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人,再或者就是常人所说的那种“新新人类”。她的思想与我们截然不同,对生活  相似文献   

14.
她说:“我年轻的时候谈过恋爱,但因为彼此的理想不同而分开了。”她说:“我结婚很晚,主要是因为工作太忙而没顾上。”她说:“我是从基层出来的,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些事情来帮助一些弱势群体,这与名利无关。”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骆驼说:“长得高好。”羊说:“不对,长得矮才好。”骆驼说:“我可以做一件事证明高比矮好。”骆驼一抬头就吃到了长在高处的树叶,羊却吃不着。可是羊说:“我也可以做一件事证明矮比高好。”羊一躬身就进了一个又矮又窄的门,吃到了里面的青草,骆驼却钻不进去。它俩各执己见谁也不肯认输,只好找老牛评理。老牛说:“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应当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短处。”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却包含着一定的哲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  相似文献   

16.
张伟君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的夫人,我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认识了她。每次到荀宅,她总是很热心地“留”我说话。其实只是让我安坐客厅的沙发中听她一个人静静地独白——她当时身体已经不太好了,自己也仿佛有些预感似的,总是要把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感慨“倒”给我。她讲述过这样一件“细腻的”往事:在荀先生中年的大红大紫之际,她和众多的妙龄  相似文献   

17.
放飞     
如今女儿已经9岁多了,可一直生活在我们两口子的眼皮底下。把她比作我们的掌上明珠,一点也不为过,她说要天上的月亮,我们恨不得给她摘下来。一天,当听到女儿要去冰城参加舞蹈比赛的消息时,我的心顿时翻腾起来:“什么,去冰城?简直是开玩笑,我这当老爸的岂能放心!”但我还是在犹豫中给她报了名。元月11日,怀着焦虑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伐,我把女儿送上去冰城的列车。那徐徐远去的列车带着远行的女儿,也带走了我无尽的思念与牵挂。这是女儿第一次在没有父母陪同下去外地,淘气玩皮的她在外面能行吗?套用“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古语,最能印证我此…  相似文献   

18.
钟爱珍女士是一位美国人,她不远万里从太平洋西岸的故乡来到中国,在北京创办了一所蒙台梭利国际学校,专供驻华使馆人员和驻华外企工作人员的孩子上学。她说:“16年来我无时无刻不被中国古老的文化所折服”。为此,她努力使这些生活在北京的外国孩子了解中国,把北京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当作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19.
两年前,为了继续学习长笛,伦慧放弃了在台湾朝九晚五的安逸生活,只身来到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拜师求艺,师从音乐学院的朱同德教授,却还没能正式跨进学校门槛。 “笛侠”是我送给伦慧的“雅号”,因为她将自己比作古代云游四海的侠客,在她的学艺道路上充满了曲折和艰辛。还是让伦慧自己讲一讲她在北京的求学故事。  相似文献   

20.
“钢筋水泥的架构里”感受都市上班每一天 在一个轻松惬意的秋日午后,我和曹婧如约见面了。 我们的谈话竟是从“亚健康”开始的。我将先前在网上看到的一篇关于“亚健康”的报道讲给她:北京人的亚健康率是75.31%,而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白领阶层……曹婧几乎同时告诉我:她认为她属于“亚健康”。我惊讶于她的坦率,她却笑着说:“这没什么,我周围的很多人都有亚健康的症状,比如头晕、健忘、失眠、嗜睡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