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何冲 《法制与社会》2015,(2):210-211
目前,由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愈演愈烈,网络谣言的捏造与传播不仅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诋毁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削弱了政府公信力。政府对网络谣言的治理一般采取技术手段、法律法规与政策构建三种方式。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网络谣言治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治理背景,政府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模式必须有所创新;其次,微博这一网络媒体平台的迅速扩张给政府治理网络谣言提出了全新命题。  相似文献   

2.
张杨 《法制与社会》2010,(20):183-184
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谣言在公众中可以迅速传播,造成极大的社会恐慌,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群众正常生活。本文指出公安机关在应对这种因谣言而引起的公共事件时,应当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制止、缓解、消除突发性公共事件,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本”,即本源、即根本,即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和国家之根本。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处理人民群众由利益纠纷所引发的各种矛盾。面对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我们须有清醒地认识,准确地估计,理性地予以预防、疏导、化解。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人民抗击"非典"进入攻坚 阶段的时候,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 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性传 染病情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 题的解释》出台了,这为当前司法机关准确、有 力地打击涉"非典"犯罪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为今 后抗击其他突发灾害事件期间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司 法保障,也给那些别有用心、惟恐天下不乱者,利用非 典疫情或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或通过互联网 等渠道编造、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 或哄抬物价、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或 发布虚假广告的违法犯罪行 为一记当头棒喝。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无处不在。网络谣言在群体性事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网络谣言是社会敌意情绪的非理性宣泄。网络谣言往往利用、加深敌意,影响群体性事件的进程。对敌意型网络谣言犯罪的防控对策应当从社会和法律两个层面进行设计。对网络谣言的社会治理,可通过社会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减少社会敌意;还可通过畅通社会沟通渠道和利益诉求渠道,化解社会敌意。对网络谣言的刑事治理,应做到在有效规制网络谣言犯罪的同时,保障言论自由与民意畅通。  相似文献   

6.
因为在网络散布谣言引发一起群众聚集事件,目前,4G嫌疑人已被陕西省神木县警方控制。谣言自古有之,但在网络时代危害之甚则前所未有。对于网络谣言,目前的普遍观点是要严查严防严惩。值得深思的是,事后将造谣传谣者绳之以法进而严惩,即使行动迅速,也难以弥补谣言借助网络快速传播而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张静 《法制与社会》2013,(23):187+197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焦点话题。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屡屡见诸于报端,不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各种损失,而且也引起社会各界极大的恐慌。探寻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原因,研究防范对策,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注度高,极易滋生网络谣言,影响网民心理和行为,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围观与转发。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知是其群体行为的基础。选取新冠肺炎期间典型谣言,对大学生基本信息、信息疫情的衡量、对特定谣言情绪的测量与接受特定谣言后行为进行调研,研究大学生网络谣言认知与行为差异。研究表明谣言的信源表达方式以及谣言信息折射出的地域指向性、情感动员、现实关联性对高校学生群体产生差异性影响。大学生在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部门、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来源于人民的选人用人权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权力。人民群众为了有效地行使选人用人权,就必须对自己委授的选人用人权实施有效的监督。认真落实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权,以保证选人用人权力的运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落实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权必须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开制度、竞争机制以及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11年的诸多重大公共事件中,微博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这些事件中,微博还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谣言借助这些点击率高的事件插上了翅膀。有的谣言则制造了事件本身  相似文献   

11.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也开始广泛传播,不仅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危害,而且使政府公信力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概述了网络谣言的基础理论,分析了政府规制网络谣言的必要性、可行性,并结合域外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探讨了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治路径:即提高政府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疏通公众权利救济渠道,将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明确界定言论自由和网络谣言的边界,不枉不纵治理网络造谣等不法行为;严格网络监管,将制造网络谣言与公民个人信用记录挂钩以及强化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2.
刘源 《检察风云》2011,(8):38-39
当日本正在遭受核辐射引发的真实侵害时,其他国家民众也正经历着一场由此引起的心理恐篪。虽然很多人乐于相信科学,但很多时候,谣言却往往显得“更加可信”。在自然灾害面前,政府需要应对的不仅是灾害本身,同时还必须面对各种未经证实的信息甚至是谣言带来的“次生灾害”。不过,  相似文献   

13.
1月中旬,正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一场50年不遇、影响大半个中国的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在短时间内致使湖南、湖北、贵州、江西、安徽等近20个省(区、市)严重受灾。断电、停水、交通堵塞……一时间,电厂用煤告急!城乡用电告急!旅客出行告急!极端的自然灾害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战胜这场灾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组织党员和群众全力投入到抗灾救灾斗争之中。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其构建过程必然要凸现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觉醒,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促进人的主体性觉醒,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为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田冰 《法制与社会》2014,(22):223-22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越来越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网络拥有的隐蔽性也为网络谣言的兴起提供了一个很便捷的平台。不仅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危害,而且使网络谣言在管理起来更加的不便捷。这时就需要国家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来约束此现象。本文就是通过分析网谣现象中存在的法价值及其冲突问题,试图探寻最佳的包括最适当的网谣治理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屡有发生,并且在规模与危害程度上呈逐步扩大之势,正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新的严重威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不仅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而且深度影响着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构建科学合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成了当前和今后长时期摆政府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近20年的乡镇司法行政工作体会到: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乡镇司法行政丁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乡镇司法行政工作是为了人民群众.需依靠人民群众.其发展成果应由人民群众共享并接受人民群众检验。吉林省前郭县王府镇司法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入村人户为农民提供“签约服务”.带动了全镇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经验,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在其中所做的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在政务公开中切实行使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和享受到的实惠。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实行政务公开,让人…  相似文献   

19.
民生问题,既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长远、整体和根本的利益。保障民生改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大工作的监督理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刘伟 《政法论丛》2023,(4):148-160
热点事件极易滋生网络谣言。谣言的认定应注重两个区别,一是“科学质疑”与“非法造谣”,二是“善意传播”与“恶意传谣”。热点事件网络谣言的内生逻辑是吸粉引流的“流量驱动”,其行为的结构链条为:社会公共话题领域内的基础性热点事件+不良心理动机的虚假信息发布者+主动配合或被动接受的当事人+虚假信息制造与传播+有意或无意的网络受众+真相揭秘舆情反转。热点事件网络谣言的应对规制主要包括,对“人”采取网络禁言与失信惩戒措施,对“事”进行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细化规定,有权机关与部门应坚守法治底线,构建法治化通报制度,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