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法行医罪和医疗事故罪在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各犯罪构成要件上都有区别,罪数形态上亦有区分,执业医师擅自脱离执业地点和不按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的行为应以非法行医论处,有证医疗机构的无证"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活动造成损害的应以非法行医论,无证人员无偿提供医疗服务的仍属非法行医行为,刑法立法上应当对此作出相应规定以资完善。  相似文献   

2.
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行为应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即在个体行医的场合下,医师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能开展诊疗活动,否则便属于非法行医。然而,非个体行医的情形下,医师在无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行医,是否属于非法行医?对此,法律并无相关规定,本文对此类案件所涉医师是否属于刑法规定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对一起因屡受卫生行政处罚仍非法行医,并最终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的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在处理此类案件过程中非法行医行为构成犯罪的主体、客体认定、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定性等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对同类案件刑事司法移送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生活美容机构开展医学美容业务存在着监管难题,如在执法调查及行政处罚过程中,违法主体认定、证据收集、法律适用等关键环节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作者通过对一起未经批准在生活美容店开展医学美容的行政处罚案例的讨论,探讨非法行医案件调查取证的难点,剖析案件查处过程中违法主体、违法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等问题,提出对此类执法工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打击非法行医行为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日常监督执法中发现非法行医行为,以无证行医行为占绝大部分,但对相同的违法行为进行卫生行政处罚时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的法律法规却并不相同,处罚力度和罚款金额相差较大.本文针对卫生行政执法中查实的常见无证行医行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及卫生...  相似文献   

6.
陈靖 《中国卫生法制》2015,(1):21-22,25
"打击非法行医"向来被列为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近年来检察院查处卫生监督员渎职的主要方向之一。作者结合柳州市查处的一起无证行医案件的实际情况,探讨此类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为加强医疗卫生监督和卫生监督员正确履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两次卫生行政处罚后再次非法行医的司法移送过程为线索,分析总结了此类案件司法移送的前提条件、证据要求、证据转换和移送程序等关键环节,并对刑罚与行政处罚竞合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医疗执业监管成为卫生行政执法的一部分起,取缔无证行医就一直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监营的一个重点和难点,2005年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以来,全国共取缔无证行医25.1万户次,使无证行医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医疗执业行为得以逐步规范。然而,随着卫生行政部门打击无证行医力度的不断加大,无证行医的隐蔽性也越来越大,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医托”现象也逐步加入到无证行医的行列,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对一起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及终止妊娠手术案件的评析,提出在卫生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涉及到多个行政执法部门、多部法律竞合的问题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旨在探讨通过部门联动、无缝隙的行刑对接,对各种形式的非法行医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维护法律的尊严。  相似文献   

10.
非法行医罪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属于集合犯中的职业犯,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备以实施不特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为目的,即行为人不是意图实施一次犯罪行为就结束犯罪行为,而是预计实施不特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一项职业,这要求我们在考察非法行医罪中的"行医"时,必须从客观上考察其"行医"是否具有反复性和连续性。同时非法行医罪还属于集合犯中的营业犯,通常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营利"目的,行为人如果主观上不以营利为目的,尽管在行医过程中有收取少量的钱财也不能认定为"营利"。最后在认定非法行医行为是否构成非法行医罪时,应当采取一种实质解释论的立场,考察该种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情节,是否达到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一事”即“一个行为”,其判断取决于对违法行为事实要进行一罚或多罚的考量,这种考量应围绕行政处罚效益、比例原则和法安定性原则进行。而对“不再罚”解读应考虑到行为违反的法律规范的个数及其相互关系,若一个行为同时违反了多个没有竞合关系的法律规范,则可以依照不同规范给予多次不同种类的处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非法行医分别在刑法和行政法中做出规定,二者概念及内涵的本质区别是行政违法与犯罪。非法行医案件中行政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应从主体和客观方面予以准确界分。为了非法行医案件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应完善案件移送与接受机制,规范案件移送中的证据转化,厘清行政处罚与刑罚的关系。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量化了非法行医中违法与犯罪的界限,有利于司法实践,但仍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近三年非法行医移送追究刑事责任案件分析,探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适用的有关问题,为推进打击非法行医"行刑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未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实习医师非法行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实习医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法律层面与实践操作中的诸多分歧,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着重重法律风险,存在着颇多争议。医疗事故出现时,实习医师的行为很容易成为被问责的对象,那么未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实习医师在医疗活动中的行为究竟是否构成非法行医,是否符合非法行医罪呢?本文希望通过结合相关的案例,对实习医师、非法行医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以期缓解医患关系,加强患者与实习医师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相似文献   

15.
“打击非法行医”一直是卫生监督监管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因为非法行医者无论从自身行医资质和医疗技术等方面都达不到专业医疗救治水平,而且在急救设备、诊疗设施等方面也实现不了必备的医疗救护保障。本案是扬中市卫生监督所建所以来,历时最长、路途最远、难度最大、取证最繁、争议最多、说理最服的“打非”案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是调查取证和案件适用,值得大家思考。  相似文献   

16.
论法条竞合的范围和适用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法条竞合的范围和适用原则刘明祥法条竞合,也称法规竞合、规范竞合、法律竞合,是指由于法律错综复杂的规定,使一个行为表面上同时符合数个犯罪构成,可以适用数个法律条文,而实质上只符合一个犯罪构成,仅有一个法律条文可以适用的情形。对法条竞合,我国刑法理论界...  相似文献   

17.
非医师行医,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监管,但在法律法规适用上存在着差异,导致执法结果不同,影响了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的社会效果。因此,应加快修改法律法规,使之切合实际。国家卫生计生委应加强卫生法律法规的解释,统一操作规程。卫生监督机构应与司法机关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统一认识,形成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舒玲华  徐惠 《证据科学》2001,8(3):141-143
近年来,非法行医行为急剧增多,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和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也不断增加,而司法活动中对涉及非法行医的案件的处理中常因对“非法行医”行为确诊上产生医疗事故、非法行医、民事伤害等分歧,导致案件定性困难,直接影响案件审理。本文主要就非法行医行为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与确认等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陈平 《证据科学》2001,8(3):143-145
本文结合部分非法行医典型案例讨论该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问题,对于非法行医行医造成人身健康受到损害的程度如何界定,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作者认为应以刑法为基础,参照《人体轻微伤的鉴定》、《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并考虑非法行医行为在这类案件中的参与程度,综合鉴定。  相似文献   

20.
非法行医是指不具备医疗活动的资质,违反医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范等,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自全国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各地区取缔了一大批非法诊所和游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市场需求和利益的驱使下,有些非法行医还在或以更隐蔽的方式从事非法诊疗活动,为了规范医疗服务秩序,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健康权益,为根除非法行医提供依据,现将非法行医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监管对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