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京主政以来,英俄在经济领域特别是能源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但在政治领域的合作却陷入低迷状态,两国关系堪称"政冷经热"。2007年7月,英国试图采取危机升级的战略来达到引渡"特工案"嫌疑犯目的,从而引发了英俄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一场外交危机。从表面上看,间谍风波无疑是一个导火索,但从更大的背景看,两国交恶既有国际层面欧美与俄关系恶化的根源,也有英俄各自的政治考量。英俄外交危机将对两国关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对俄欧关系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因于两国有着巨大的经济依赖性,英俄关系并不会走入不可化解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2.
2005年是普京连任后的第一年,也是近年来俄罗斯最平稳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普京以国家稳定和长远发展为目标,政治上继续完善联邦制、加强中央权威,力求从制度上保障国家统一;经济上在保证较高增速的前提下,逐渐放弃"纯粹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以政府引导性投资带动民间资本向国家鼓励的领域投入,提升俄经济竞争力;外交上强化对美国在独联体策动的"颜色革命"的防范和反击,以提升东方外交促进与西方外交.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在成就和考验中迎来新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是俄内政、经济、外交都取得较大成绩的一年 ,普京的政治地位更加巩固 ,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在巩固与东方国家关系的同时 ,俄美和俄与北约关系有了较大突破。 2 0 0 2年俄在内政方面仍将是“平稳年” ,但经济领域将难以避免国际经济低迷的影响 ,外交有可能在东西方都取得可观进展 ,从而使这一年有望真正成为俄外交的“平衡年”。  相似文献   

4.
全球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其经济在2009年陷入谷底。今年1-2月,俄经济尽管GDP受国际油价回升拉动增长4.5%,但由于投资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因而复苏缺乏后劲。近期,俄外交与经济的互动显著增强,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和技术、做大军火贸易、活跃能源市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并为改善地缘政治环境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外交政策经过几年的调整,1996年基本定位为全方位外交政策。与此同时实践上快速推进。对东方外交,实现了明显转变,特别是与中国关系取得重大进展;在独联体内,俄白签订了建立共同体条约,俄、白、哈、吉4国决定加深经济与人文领域的一体化;对西方外交,增大了说“不”的力度,坚持反对北约东扩,但注意发展对西方的实质关系,俄奉行全方位外交旨在尽快成为世界主角,1996年跨出了一大步。俄未来很可能成为世界重要一极,但难以快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俄白关系发展备受瞩目。2013年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俄罗斯在军事、传媒、经济方面调整了对白政策,而白俄罗斯也力图摆脱乌克兰危机对本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树立独立的国际形象,实施多样化的"平衡外交"政策。白俄罗斯拒绝了俄罗斯在其国内建立空军基地的提议;采取了多样化的经济政策,推动出口多元化,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在外交领域,对乌克兰危机力图采取协调及中立立场。白俄罗斯"平衡外交"的尝试将继续实施,但由于俄白两国深厚的政治、军事、经济联系,两国将在一体化进程方面继续推进,俄白双边关系会继续在"适度接近"与"有限疏远"之间波动。  相似文献   

7.
2009年俄罗斯经济未能摆脱危机困境,梅普组合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确立了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改造的新目标;并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力求把危机对民众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经济危机未改变俄追求强国的梦想,俄借国际格局和大国关系调整之机,重新审视国际环境,强调外交主动性、务实性以及外交为经济服务,谋求在新格局中取得世界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8.
蒙古的内政与外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7年以来,蒙古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政治上形成两大党派分据总统和总理职位的格局,经济上改革多年起色不大,仍未走出经济上的困境。外交上则首先保持对中、俄二大邻国的均衡外交,同时向美、日等西方国家靠拢,试图以西方作为战略上的“第三邻国”。总之,蒙古作为中、俄两大国之间的内陆小国,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其国内形势、对外政策的变化,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委内瑞拉查韦斯总统自执政以来实行的改革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政治方面 ,玻利瓦尔民主政体已基本建立 ;社会经济方面 ,所有制改革和结构改革开始深化 ;外交方面 ,多极化外交格局已基本形成。面临的难题 :内政方面如何面对越来越团结和强大的反对派 ;经济上如何面对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和世界经济减速问题 ;外交方面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 2 0 0 2年对委内瑞拉来说将是艰难的一年 ,随着油价的下跌 ,其经济将面临新的衰退期。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对北约东扩一直持反对态度,并采取了种种措施进行抗衡,加强亚太外交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今年初以来,俄罗斯强化了其亚太外交的力度,力图进一步深化与亚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参与亚太地区合作进程,以减轻北约东扩对其造成的压力。5月,俄联邦安全会议通过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想》,更是把扩大同亚太国家的伙伴关系,充分地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接轨作为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亚太外交的主要特点是: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俄日关系开始解冻,经济合作逐渐展开;俄印关系升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外交从对西方“一边倒”到“全方位”,目标是捍卫民族利益,重振大国地位,争取成为多极化世界的一极。做法是:着力营造独联体;注意处理好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国的关系;争取进入亚太;重回传统影响地区。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有可能在最大限度地争取维护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同西方达成妥协。发展同中国的合作是俄外交的重要方面,前景良好。俄社会稳定、经济复苏之日,才是俄大国地位牢固确立之时。  相似文献   

12.
普京上台后迅速制定了《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强调俄对外政策基础是"务实、经济效益、国家利益",俄外交最迫切的任务是为国家经济振兴服务。根据这一构想,俄对阿以冲突政策的基本点为:1.确保稳定的南部边界;2.拥有政治上的发言权;3.继续谋求广泛的经济利益,施加有力的经济影响。普京执政以来,俄对阿以冲突政策表现出延续性、实用性、无奈性、隐蔽性、协调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俄欧三角关系不断调整变化:美俄接近,建立新战略关系;俄欧靠近,发展政治、经济和安全三层次关系;欧美矛盾增加,削弱联盟关系的基础。美国调整对俄欧政策,旨在突出优势,巩固霸主地位;俄罗斯改善对美欧关系,欲争取外交主动和经济发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新加坡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治社会稳定;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经济陷入衰退,2009年经济萎缩2%,但全年经济表现比预期要好;外交上,新加坡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系列会议,积极参与东盟事务和区域经济合作,中新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普京外交展现四大特点:(一)自主外交个性鲜明,在叙利亚危机中大显身手普京复任后,在外交上保持鲜明个性,强调俄外交必须奉行独立自主性,要以维护俄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国际公平原则,尊重联合国和国际法的权威性,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武力干涉他国内政,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核扩散等。俄罗斯的这些外交政策和原则充分体现在对叙利亚问题的解决上。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外交在2000年取得丰硕成果,普京务实现实、灵活进取的外交路线基本确立.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俄作为一支独立力量,不会融入西方世界;尽力搞好同西方的关系,寻求妥协,减少摩擦,避免对抗;推行全方位外交,重视发展同东方的关系;着力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使之成为俄外交的依托、安全的屏障.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对韩国的能源外交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能源外交是指其运用油气资源,巩固和发展对外经济与政治关系,维护地缘政治利益所展开的外交活动。近年来,俄积极构建亚太能源战略,对韩国能源外交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目前,俄对韩逐步展开管道建设、合作开发与多边能源合作,能源外交的手段日益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合作与摩擦     
俄罗斯进入普京总统第二任期以后,不仅政治上反对派式微,政坛局势更加趋于稳定,而且上一任期的最后一年,普京明确提出了在10年内使俄经济翻一番的发展规划,为了实现经济翻番的目标,普京在其总统第二任期内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和“资源外交”尤其是“能源外交”。这样,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进入由构筑政治战略框架阶段发展到充实物质战略基础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2006年的俄罗斯外交在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重树了大国形象,显示了大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提升了它在对美关系中的地位.未来的俄罗斯外交将会继续加强它在独联体国家中的影响,大力发展俄欧平等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拓展俄美关系,开展与其他大国的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20.
自2009年初俄美关系“重启”以来,俄外交出现了大幅度“西倾性”调整,把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放在优先位置,目的是想借后者之力来实现俄罗斯的全面现代化。但鉴于俄与西方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双方关系短期内不会出现实质性改善,俄外交再次向西“一边倒”的可能性不大。俄外交的另一个着力点是独联体。由于俄不拥有统领独联体未来发展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其欲重塑独联体“霸主”地位的目标短期内亦难以实现。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俄对华战略疑虑呈上升趋势,“借重”与“防范”将是俄今后对华外交的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