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合作经济组织是现阶段农村工作制度变革和组织创新的重要体现,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民有效的进入市场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已经显现出积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难点是如何使农民增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心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对促进农民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市场竞争主体不强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谈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质上是研究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做大做强农业、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主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2004年和2005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提出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要求,2006年的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积  相似文献   

3.
张燕 《重庆行政》2007,(6):90-92
新农村建设,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条有效的途径。2005、2006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都提到了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指导,显示出中央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肯定与支持。近两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国家每年拿1-2个亿来扶持一批示范合作组织的建设。但我国农民  相似文献   

4.
曲延春 《理论月刊》2012,(1):176-178
农民组织化不仅是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直接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降低供给成本。当前,我国农民组织化水平总体比较低,社会环境制约着农民组织的发展,农民组织规范性较差,农民自身因素也影响着组织化的水平。为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目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应大力发展农民组织,改善制度环境,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农民政治素质及其对农民组织的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5.
关于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伯承 《前沿》2006,(12):197-199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是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它对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建立健全这种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视这一现实,着力抓好主导产业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民培养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工作,走出一条有恩施州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农民、农村窘境的科学认识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展开了自己关于农民组织化思想的两个维度:在党、政、军体制内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在党、政、军体制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这一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中,这一思想也无不发挥其应有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对于丰富和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至为关键。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改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带着这个关乎民生大计的问题,省政协学习宣传委员会在叶家松副主席的率领和指导下,组织开展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专题调研。调研组成员对选择这个调研课题都很感兴趣,却都在担心能否完成好这个任务,毕竟省政协学习宣传委员会缺少农业方面的专才。但叶家松副主席的一席话打消了大家的疑虑:提高农业组织化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的调研活动至…  相似文献   

10.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促进全省烟草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灿 《今日民族》2011,(1):51-52
2007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界定为: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一规定体现了国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制度的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是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新生的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降低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村社会文化建设需要实现农民再组织化。采用推演和实证方法研究发现,农民组织化与农村社会文化建设存在互动关联关系。但农户承包经营解体了农村最基层组织,村民自治性组织功能扭曲,社区服务组织覆盖率低,群众性社会组织培育缓慢,农村留守群体中缺乏社会文化带头人。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约束农村社会文化建设,为此应以各类合作经济为纽带促进农民生产活动组织化,以群团组织职能延伸推进农民社会活动组织化,以各类社区组织发展带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实施农村新型组织带头人培育工程。  相似文献   

12.
杨东华  覃玉滨 《传承》2007,(8):24-26
创设"农家课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农家课堂"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新型农民;为农村党员指挥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双带"作用搭建了平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产业协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3.
农民自组织的再生和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突出体现。分散的个体农民难以独立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现阶段农民组织资源的欠缺以及农民为摆脱弱势群体地位而进行的努力,农民的共同利益需要,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缺位和功能悖论等,使得各类农民自组织的产生不仅成为迫切的诉求,而且也具有现实的可能。为调动农民自身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对农民自组织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其理性发展和科学发展,已成为目前党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家财政的支持是新农村建设必要的物质保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健全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农村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及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加快规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以此将农民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主体。  相似文献   

15.
对苏北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改变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增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苏北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但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农村精英的流失、流动资本短缺等因素的存在,制约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因此,必须发挥行政部门和市场主体本身的力量,推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蒋永甫  何智勇  甘凤 《桂海论丛》2013,29(5):105-110
近十年来,农民组织化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学术研究的热点。梳理相关文献,研究主要涉及了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农民组织化的动力机制、农民组织化的载体、农民组织化发展模式及农民组织化发展困境等内容。但在农民组织形式创新、组织绩效、组织文化、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仍很薄弱,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今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调研组对全疆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伊犁州直、昌吉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博州、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八地州市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劳务经济初显端倪,一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活跃在城乡,订单农业成为时尚,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农业产业化步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由于农村权力和利益的分化,农民处于分散状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反映农民的诉求,维护农民的利益,培养农民的创新精神.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和创新农村组织.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客观上讲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然而只有当广大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好新农村,农民才真正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非政府组织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分散化和非组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而言,最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具体而真实地代表农民的实际利益,能够把分散的农民、农户组织起来与政府处于一个比较对等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化解市场风险.发展非政府组织,推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要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推进村民自治进程,形成农业利益集团,从而创设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政治前提、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