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何为疑罪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都没有明确规定,也无司法解释。关于疑罪的概念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疑罪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因犯罪事实和证据原因,致使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或犯罪性质及罪行轻重难以确定的案件。疑罪的特征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可从疑罪的概念和处理原则结合起来来分析其特点,并按一定的标准来归纳疑罪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我国法律已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精神,未来仍可从无罪推定原则的四点基本内涵出发,探索其在本土深化适用的路径。在公诉案件中明确由控方承担没有但书的举证责任,以及辩方享有举证权利;确保被追诉人享有充分的消极协助和积极协助;在保留嫌疑人如实回答义务的基础上,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陈述自己有罪的要求;构建"疑罪从退"或"疑罪从终"的疑案处理机制,使疑罪从无、禁止双重危险与我国现行审判监督机制理顺、调和。  相似文献   

3.
疑罪成因论     
从司法实践看,疑罪成因主要有刑事案件的复杂性、判定主体的局限性、司法工作的失误性和客观方面的制约性等方面。明了疑罪成因,司法人员明确疑罪是一种客观存在,从而在实务中勇于正视而不是回避疑罪问题。针对疑罪的成因,采取完善刑事诉讼机制、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案、提高司法人员办案水平、增强侦查科技含量等相应措施,可以有效地防范人为造成的疑罪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刑事案件在事实认定上存在疑问且不能得到合理排除的构成疑罪.疑罪的证明责任由控诉机关承担,证据不足则指控之罪不成立.被控告人无自证其罪的义务.司法机关综合分析疑罪案件中的证据后,判决有罪所依据的是排除合理怀疑的有罪认定,否则以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为由作出无罪判决.  相似文献   

5.
若法院享有退回补充侦查权将会导致破坏"法官中立、控辩平等"的诉讼结构、有违疑罪从无原则的要求、有背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刑事诉讼目的观等弊害,因而不能恢复法院退回补充侦查权。应当针对我国法院在立法、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等三个层面处理疑罪的三种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6.
段启俊 《求索》2008,(4):118-120
罪与非罪之疑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导致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实施犯罪行为或者实施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难以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形。罪与非罪之疑罪完全可以用犯罪构成去考察。只要犯罪构成中的任意一个构成要件存在合理怀疑,该案就不属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犯罪案件,就应当按照疑罪来认定和处理。  相似文献   

7.
适用刑法的定罪功能主要表现在罪刑法定原则支配下解决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问题。然而,现代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已经呈现出从静态发展为动态、从绝对转化为相对、从封闭走向开放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认定犯罪的思路和方法方面,摆脱了教条、僵化、孤立和冷漠刑事司法的束缚。在追求刑法原则性与能动性、谦抑性与公正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统一的理念支撑下着重探讨了适用刑法定罪的五种基本模式:即禁止法外入罪、允许法内出罪;禁止疑罪从有、坚持无罪推定;禁止法内疑罪从重、允许法内疑罪从轻;禁止此罪定彼罪、允许重罪入轻罪;禁止法内一罪从数罪、允许法内数罪从一罪。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刑事冤假错案的频频曝光使刑事司法的权威性与公正性面临着公众的拷问,这与我国公诉证据标准的立法缺失不无关系。应从增强可操作性、完善证据标准体系、发挥"疑罪不诉"制度的功效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诉证据标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刑事冤假错案的频频曝光使刑事司法的权威性与公正性面临着公众的拷问,这与我国公诉证据标准的立法缺失不无关系。应从增强可操作性、完善证据标准体系、发挥"疑罪不诉"制度的功效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公诉证据标准。  相似文献   

10.
自死刑在历史上出现那一刻起,中国也就开始了限制死刑以致最终消灭死刑的探索.中国古代限制死刑适用的路径主要有:限制死刑适用对象,根据犯罪所触犯的罪名、罪犯的身份地位、年龄、犯罪情节等来决定是否对其适用死刑.具体分为绝对不适用死刑和相对不适用死刑,情有可矜、不适用死刑;对疑罪慎用死刑,通过疑狱听赎、疑罪奏谳、录囚与虑囚、会审制度等来限制死刑适用;严密死刑执行程序,建立死刑奏报制度,集中死刑执行权,实行死刑的秋冬行刑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王彬  褚晓琳 《桂海论丛》2004,20(5):62-65
米尔恩人权哲学通过对先验人权观的批判,以低度道德作为其权利体系的理论起点,这有利于消除人权国际保护中的政治化趋向;低限人权概念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内核,它在人权国际立法中具有可操作性,使人权国际保护从理论必然性走向了现实可能性;普遍人权命题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诉求,普遍人权命题意味着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和人权标准的普遍性,并调和了不同人权价值的对立,从而为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2.
非常状态下的人权保障状况更体现法治国家的成熟程度。基于其紧急性、强制性、单方性和高裁量性等特征,非常状态下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对行政相对人人权的克减是客观存在而且经常出现的,也是必要的,但这种人权克减应当符合法治原则、比例原则和权利救济原则。因此,有必要从立法上确定行政紧急强制中人权克减的可操作性标准,以完善我国非常状态下的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享有充分的人权 ,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在旧中国 ,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没有人权可言。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 ,一直把争得人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的人权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任何被判处死刑的人有权请求赦免。我国目前的赦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赦免,应建立现代赦免制度以实现其社会功能。因此,首先要修正我国人权宪政体制,其次制定赦免法,增设赦免种类,设立专门机构受理赦免案件。  相似文献   

15.
宪法与人权有着密切关系 ,人权是宪法的灵魂和核心内容 ;宪法是人权思想的产物 ,是人权保障书。实施宪政即是实现人权。人权与宪法的关系可从其产生、普及、社会化、新的发展时期四阶段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监听作为技术侦查手段之一,为弥补传统侦查手段不足,有效打击犯罪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监听本身固有的隐密性、强制性,加之我国有关监听的专门法律规范几近空白,使得这一有力武器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又极易造成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侵犯。因此,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立法及经验,对监听进行立法,使之有效运转,以达到保障公民权利和打击犯罪两种价值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93条对逮捕后羁押的必要性审查作出了规定,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在人权保障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值得予以肯定。但该条规定过于抽象、笼统,没有细化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相关要件。为此,应当进一步明晰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的启动机制、审查对象、审查期限等内容,以使该程序所产生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人权的根本问题 ,是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亦即人类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人类对自己命运的掌握是同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紧密相连的 ,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 ,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 ,形成了具有广泛、公平、真实特性的人权理论 ,并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付之实践 ,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人权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9.
宪法与公民的权利密切相关,我国宪法规定了广泛的公民权利,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体制的完善程度不但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也象征着法制的完善程度,而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严重滞后,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建立科学的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是当代世界人权的发展趋势。弱势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产生至今的各个阶段。现阶段我国的弱势群体是在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的群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实质上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的保护,建立、完善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体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弱势群体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