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秀平  阿荣 《求索》2013,(5):202-204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基础之上,人权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就无社会的和谐可言,人权入宪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旦人权知识得以普及,将对以往不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进行清扫;人权入宪是对人的科学发展的法治化诉求,是和谐社会权利的具体言说和生动体现:人权入宪将人权作为中国宪法的核心价值。是法治社会的价值基点;人权入宪与中国提出努力创造一个和谐世界的价值内涵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强调国内人权保障、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更是向国际和谐人权关系靠拢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常健  刘坤 《人权》2009,(3):28-31
健全的人权保障包括着两个内在的维度,一是权利的平等保护,一是弱势群体权利的特殊保护。这两者之间遵循着不同的原则,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实践中,中国在权利保护的这两个维度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厘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完善人权保障机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郑碧爽 《传承》2007,(7):60-62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法律意义上讲就是以人权为本,这就决定了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和谐环境下发展人权应注意我国社会在很长时期内仍将呈现为义务取向型社会。与此同时,要坚持对每一个个体的平等关怀和尊重原则,对社会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特别关注原则,国家公权力在人权发展中的协调平衡作用原则。  相似文献   

4.
论弱势群体权利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玲 《人权》2005,(4):25-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中国发展的现实,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但一定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尊严可以得到维护的公平社会。关注公平,首先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把加强对弱势群体权利保障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保障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一、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律对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与国际社会强调的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而且在具体内容上更具体、更充分、更具有可行性。本文根据中国现行刑法典的有关规定,阐述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对妇女的基本权利进行刑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注重运用刑罚的手段惩处和预防针对她们实施的犯罪行为,通过刑法保护妇女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企业弱势群体的社会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维琴 《前沿》2009,(5):104-106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社会法作为兼具公法与私法双重属性的第三法域,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最佳的保护。我国社会法保护企业弱势群体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仍存在不足,应进一步完善社会法,向弱势群体倾斜,保障和促进企业弱势群体享有劳动权、社会保障权、结社权等各项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7.
齐延平  陈一远 《人权》2005,(2):58-59
3月19日,山东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权研究会、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的50余名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分别就“弱势群体的界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和谐社会与弱势群体宪法保护”、“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各论”4个专题进行了研讨。弱势群体的界定是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础性问题。有学者认为,社会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8.
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学向度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尚洪  韩弘峰 《前沿》2009,(4):160-16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分层的结构性调整使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将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纳入法学视野,才能使其获得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保护。权利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自身本质需要的表达,是人权理念的现实化,其蕴含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精神,以及维护人的尊严的基本使命。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尊重是法律人文主义的彰显和确证,它立基于现代社会追求和维护人的自由和尊严这一最基本的人权理念,它是实质正义观念的内在要求,符合社会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9.
侯宇清 《求索》2010,(11):170-172
社会经济权利是否具有可裁判性是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南非宪法法院司法实践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是Soobramoney案、Grootboom案和TAC案等。通过上述一系列案例裁决,逐步确立了南非宪法法院在社会经济权利司法中的至高权力,在司法对社会经济权利的保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权保护事业的进步,宪法性社会经济权利逐渐可受司法裁决必将成为大势所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制定我国"十二五"规划时,特别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医疗权、住房权、劳动权等社会经济权利,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理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法理学角度而言,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保护的理论基础在于,它是社会正义、人权理念的体现和社会秩序的要求。弱势群体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诸多限制,他们在实现权利方面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障碍,因而应该通过立法和司法等不同的渠道使他们的合法权利得到实现,通过立法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予以规定是从法律上保护弱势群体的关键。在司法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大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力度,让那些确有冤情但正义难以伸张的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  相似文献   

11.
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国正值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而作为弱势群体之一的妇女,因受到性别歧视的影响,其劳动权长期无法得到伸张,且该问题在现阶段尤为突出。妇女是我国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和下一代孕育和哺育的承担者,因此,保护妇女劳动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以法律途径为之提供保障及公正,是目前急需解决的。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公平正义。目前,我国由于被害人权利受到限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往往得不到执行,这与人权保障和司法的实质公正相去甚远。在和谐社会的环境下,探讨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刑事政策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关注人性,重视个性。主要内容包括宽严相济、保护人权、恢复性司法,实施主体包括国家及其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谐社会刑事政策需要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预防各个层面加以深入贯彻。  相似文献   

14.
制度视野下的私有财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有财产权是宪政的基石、人权的屏障、民主的前提、市场经济的核心、社会繁荣稳定的枢纽。保护私有财产权是维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完善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宪政建设和法律保障及正确处理私有财产权保护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等方面对私有财产权给予完整充分的保护是我国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人道主义和人权是适应和保护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具有克服"异化"现象,促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人类全面进步的功能。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仍存在错误或过时的认识。因此,我们应从推进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完善出发,从保障人权及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立基于"人权条款"入宪的新态势,把中外人道主义和人权思想史列为重点项目,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加强弱势群体民主政治权利的救助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需要。当前,导致我国弱势群体民主政治权利缺失及边缘化有经济、能力、心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为此,建全利益表达渠道,提升弱势群体阶层组织化程度,加强弱势群体民主政治表达力,优化民主政治权利工作运作机制是实现弱势群体民主政治权利救助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钟枢 《中国发展》2006,2(1):1-7
宪政,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宪政,就没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就丧失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下,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在此转变过程中对人权的保障,政府的角色定位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影响人权的充分尊重和发挥所依赖的最后堡垒。因此政府在管理创新中善于保障人权、发展人权和利用人权。使人的权利在管理创新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加速政府管理创新的快速实现,是现代法治社会和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国家法治的推进和人权意识的提高给妇女人权带来的深刻变化;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保障妇女人权的关系;探讨妇女人权与法律的关系;探讨我国妇女人权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面临的挑战和障碍;提出通过法律的改革和创新,以机制和制度促进我国妇女人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劳动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劳动者权利的健全与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劳动者最主要的权利是劳动力所有权。社会主义强调劳动者权利,市场经济注重劳动力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劳动者权利与劳动力价值相统一。劳动者权利主要是通过国家实现的,而劳动力价值则主要是通过企业与市场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