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虚拟社会是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从事各种各样的虚拟认识、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活动,并由此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和关系所架构起来的一人化领域。这一领域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而来,人们在网络环境中交互活动,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和联系,随着主体参与的普及化,交互活动的多样化,虚拟空间的扩大化,虚拟社会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式的出现和巩固,虚拟社会以其独特的虚拟性与现实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数字化与匿名性等特征,对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双重影响,深刻而持久,值得我们细细研究。  相似文献   

2.
虚拟财产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孕育而生,虚拟财产是一种新型的财产类型,虽然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中,其价值却实现于现实的世界。这种存在于无形社会中的财产越来越凸显出传统法学理论的不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变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虚拟类群体性事件是指网络群体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围绕某一主题或者相关主题,利用网络制造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为。虚拟类群体性事件大致分为热议型、娱乐型、攻击型三种类型。信息交换的便利性、需求选择的自由性、虚拟空间的匿名性、社会制度供给的缺陷性是产生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客观原因,其中社会制度供给的缺陷是深层次原因;公众有了解事实真相的心理需求是主观原因,引起群体性网络攻击事件的心理因素多种多样。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功能具有双向性,其对社会的影响利弊并存,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些影响,才能在处理中做到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和控制虚拟类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维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网络虚拟空间打破了传统社会分层的对话机制,赋予个体自由发展条件的同时,也伴随着人实践活动主客观层面上的严重的错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真正的价值旨归在于"自由的维度",它是主客观高度统一的结果,需从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客观物质性存在剖析网络虚拟社会中人发展的问题,通过加强立法、宣传教育、回归现实关照"虚拟"与"现实"的关联,指出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正态发展路径,以促进人的真正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虚拟财产又称网财 ,是指游戏中的帐号、货号、装备、级别、段位、宠物等网上物资的总称。网络虚拟财产属于无形财产 ,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伴随网财交易市场的日渐形成 ,网络虚拟财产犯罪的打击和监管已成为必要。网络虚拟财产犯罪主体的高发群体是青年 ,客观方面表现为隐蔽性和智能性 ,客体方面表现为多样性。处理网络虚拟财产犯罪的基本原则是拓展现行刑法关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及财产犯罪的适用范围 ,在刑法不能涵盖的地方作出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6.
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是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舆情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加强,同时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已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发生的危机,最适合在网络虚拟空间里解决。电子政务视角下网络舆情危机的治理模式表明,构建基于网络监测系统的舆情研判机制、健全基于网络平台的危机舆情公关机制、建立基于政务协同系统的危机舆情应急联动机制将会有力提升政府对虚拟社会的治理能力,为构建网上网下和谐舆论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知行相悖"现象。研究发现,虚拟网络通过映射、污染、魅化以及感染四个阶段所形成的网络魅惑机制,制造了一系列虚幻的网络场景以及主体形象,使得青少年通过网络而产生的高危性行为背离了其艾滋病认知和态度。针对虚拟网络对青少年网络生活所产生的魅化后果,研究认为需要积极适应信息社会以及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基于虚拟空间、虚拟场域、虚拟技术以及虚拟互动的社会工作服务范式,开发网络社会工作服务的"数据挖掘""主体虚构""祛魅返魅"以及"社会防卫"技术,利用网络核心价值去不断丰富其服务理念和形式,从而建构多元主体参与、多重资源整合、多方力量介入和多维空间服务的网络社会工作格局,从根本上引导青少年在信息社会中正向成长。  相似文献   

8.
对网络虚拟偶像的疯狂追逐已然成为当代青年人乐此不疲的行为之一,在现象发生背后必然存在复杂的社会关联。以本土创作的二次元唱见"洛天依"为例,网络虚拟偶像粉丝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是青年人消费文化的符号嬗变、青年自我寻求社会认可的颠覆映射及青年发展中的后现代主义成分。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关于青年的良性引导、主动探索与积极丰富青年精神生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树立以马克思主义看待问题的习惯,最终能够达到引导虚拟偶像粉丝现象的良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浅谈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也迅速在互联网上形成.毫无疑问虚拟社会空间的存在及其进行的变化都是起源于现实社会中的网民.正因如此,网络空间里也必然存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伪、恶、丑.在虚拟空间中,如何规范人们的活动,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违法犯罪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0.
污名化是社会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单向度"贴标签式命名"的权力关系,虚拟社会完全颠覆了传统污名现象中的二元权力结构,原本被固化的污名关系得以重新建构,污名化的对象指向由此产生了根本性逆反。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污名化成为虚拟空间社会互动中的常态化现象,呈现出污名对象日渐增多、污名内容日渐延伸、污名动机日渐复杂、污名方式日渐多样、污名风险日渐扩大的泛污名化趋势。究其成因,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媒介污名是虚拟社会泛污名化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内在基源和技术来源。这种现象激化了阶层对立与群体冲突,衍生出了多种社会风险,需要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并在虚拟社会管理中予以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11.
网络虚拟班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普及应用,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现实班级组织延伸到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上来,在网上建立了对应的虚拟班级。抓住大学生参与网络班级的积极性、广泛性和对虚拟班级的迷恋的有利时机,努力把网络虚拟班级建成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12.
网络犯罪与虚拟侦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网络犯罪,侦查活动也必然在虚拟空间展开。针对网络犯罪的虚拟侦查手段有网络监控和网络IP锁定;针对传统犯罪的虚拟侦查手段有网上摸排、网上缉控与网上追逃、网上扩大战果等。虚拟侦查能够提高侦查效率,节约侦查成本。  相似文献   

13.
王清涛 《理论前沿》2002,(15):27-28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上网人员的增加,中国正逐渐步入网络时代.网络正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之上开拓了一个新的虚拟空间.虚拟与现实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在虚拟空间中失效,致使虚拟空间中的道德失范问题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4.
污名化是社会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单向度"贴标签式命名"的权力关系,虚拟社会完全颠覆了传统污名现象中的二元权力结构,原本被固化的污名关系得以重新建构,污名化的对象指向由此产生了根本性逆反。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污名化成为虚拟空间社会互动中的常态化现象,呈现出污名对象日渐增多、污名内容日渐延伸、污名动机日渐复杂、污名方式日渐多样、污名风险日渐扩大的泛污名化趋势。究其成因,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媒介污名是虚拟社会泛污名化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内在基源和技术来源。这种现象激化了阶层对立与群体冲突,衍生出了多种社会风险,需要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并在虚拟社会管理中予以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15.
网络虚拟财产,也称网络虚拟物品,一般认为是指必须利用网络服务器的虚拟空间才能为网络使用者所支配、使用的电磁记录,即以数字化的方式而存在的财产.其外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游戏装备、QQ号码、电子邮箱帐号等.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定性问题在法律界有争议.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网络虚拟财产的所有权、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和犯罪构成等几个方面看,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应当定性为盗窃罪.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日益普及,青年亚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90后"青年群体的行为方式、聚集方式和交流方式,反映了"90后"青年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本文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做了概念界定,特指借助网络新媒体传播的青年亚文化;从网络语言、网络行为、网络事件、网络人物四方面阐释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根据对四川省部分市州的"90后"青年群体(中学生群体、中职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的调研访谈结果,分析网络青年亚文化在四川省"90后"青年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异同比较;剖析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应当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团属网络平台,培植网络宣传队伍;加强青年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构建青年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理性引导网络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Web2.0时代开辟了双重公共空间:社会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不同阶层主体源于“深层心理感知”在虚拟公共空间对流、重组、互动。面对着我国网络公共空间与网络监督的兴起,中国网络治理模式正形成具有法团主义风格的三重子类型模式:网络精英吸纳、虚拟组织吸纳与公共决策网络吸纳。通过多层次、多管道、多领域的网络意志吸纳,促进权力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对流与动态均衡,从而实现良好的网络合作治理局面。  相似文献   

18.
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发展阶段可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消退期四个阶段。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的特征表现为社群形成的自由性和自发性、社群结构的松散性和开放性、社群互动的非平衡性、社群管理的自律性与他律性。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既有正面舆论牵引作用,也具有情绪的聚集和强化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容易滋生网络谩骂、网络谣言和网络"群体极化"等现象,使公安机关在建设网络空间和谐警民关系中面临挑战。根据网络虚拟空间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以人为本意识,拉近警察与网民间的关系;完善公安机关网站建设,构建畅通的警民沟通渠道;注重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分析,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寻求媒体支持,引导网民正确认识警察群体;借助意见领袖的力量,引导网络主流舆论朝警民和谐方向发展;培养网民的道德素养,提高网民的理性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流动青年空巢化是青年个体化意识凸显、城市社会关系陌生化和生活方式网络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流动青年空巢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青年群体成长发展中的正常行为。但流动青年长期的空巢化可能会弱化社会支持网络,放大个体化社会风险,不利于其深度融入城市和提升归属感,极易陷入空巢又空心的生活状态。空巢青年的未来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等多元力量的积极介入,为其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