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亚文化在物质形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物质形式层面,"唯新"逐渐成为理念;价值观层面,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行为方式上,逆反心理及自我表现欲增强;在组织形式方面,非正式组织快速发展。面对着这样一些新的特点,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青年认同社会主流价值,引导流行文化健康发展,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努力促进青年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亚文化在物质形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物质形式层面,"唯新"逐渐成为理念价值观层面,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行为方式上,逆反心理及自我表现欲增强在组织形式方面,非正式组织快速发展.面对着这样一些新的特点,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青年认同社会主流价值,引导流行文化健康发展,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努力促进青年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亚文化在物质形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物质形式层面,"唯新"逐渐成为理念;价值现层面,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行为方式上,逆反心理及自我表现欲增强在组织形式方面,非正式组织快速发展.面对着这样一些新的特点,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青年认同社会主流价值,引导流行文化健康发展,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努力促进青年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抖音短视频作为一种传媒文化,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兴起经历了文化符号、文化意识、文化图景的嬗变。它既是当代青年表达心理诉求和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更是青年个体在文化嬗变中的独特体验。青年群体使用抖音已然不是偶然的现象,青年"晒"抖音、"刷"抖音、"评"抖音的行为,既是青年亚文化的特殊表达,也是当代青年归属感困境和情感宣泄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应该运用辩证的思维恰当地评价青年抖音使用者的行为,通过加强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倡导、青年抖音文化社区的引导和青年群体心理诉求的疏导来规范青年抖音使用者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移动终端技术的成熟和4G网络的普及,网络直播在青年人群中兴起.随着青年人群的深入参与,网络直播正改变着青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学习习惯,甚至是价值取向.文章通过深度挖掘青年人群的网络文化实践,分析了网络直播的特点和青年受众群体的网络行为特征,对青年人群热衷的网络亚文化进行了深入反思.提出网络环境的净化不能只靠监管,应该结合青年需求特征,引导和促进青年群体创造、传播符合群体需求的优质内容,使青年群体自觉参与构建和谐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亚文化在物质形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物质形式层面,“唯新”逐渐成为理念;价值观层面,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行为方式上,逆反心理及自我表现欲增强;在组织形式方面,非正式组织快速发展。面对着这样一些新的特点,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青年认同社会主流价值,引导流行文化健康发展,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努力促进青年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中国梦"最新教育成果武装青年,引导"80后、90后"的中国当代青年树立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首要的人生价值观,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深切关注个人价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逐渐注重务实高效,更加趋向开放宽容,已成为“90后”青年人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在看到价值观念的嬗变对“90后”青年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理想信念虚无化、政治观念淡漠化、价值目标世俗化、婚恋观念功利化等不利影响。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引导,做到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9.
以"80后"、"90后"为标志的"鸟巢一代"是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的一代新人,在他们身上蕴含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新元素.他们是主流的,又是非主流的;是社会的积极力量,又有不安定性甚至破坏性.这就给我们研究新一代青年带来了挑战.青年工作应从新的角度提出转变青年工作的价值、加强青年组织的建设、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民主建设等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青年阶段,是人生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作用下的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中国梦"最新教育成果武装青年,引导"80后、90后"的中国当代青年树立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首要的神圣价值观,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对"中国梦"的论述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共鸣和高度关注。中国梦教育是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如今,网络直播改变着青年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模式、价值取向。通过认识网络直播的发展特点和青年受众群体的特征,我们能够更好地规范网络直播行业发展,引导和促进青年创造、传播和享有优质的直播内容,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2.
志愿服务是青年群体进行现代社会参与的一种有效方式,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能够强烈、有效地作用于全社会。青年群体通过志愿行动产生社会行为引领效应;青年群体倡导志愿精神产生社会价值引领效应;青年群体传播志愿文化产生社会风尚引领效应。如今,青年群体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产生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精神正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诉求,引领和推动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佛系青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情绪,是对社会心态的符号化解读。"佛系青年"现象呈现出低欲望化、个人中心化、责任规避化主要特征。"佛系青年"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因素的层面看为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与精神追求多样性;从网络因素的层面看为信息获取与情感交流过度媒介化;从思想因素的层面看为信仰空无与价值观多元。对"佛系青年"现象的引导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教育引导:将责任意识与青年信仰具体化;话语引导:对"佛系"进行正能量释义;政策引导:让青年群体有获得感和期待感等,从而强化青年责任意识,化解青年信仰危机,树立青年健康心态。  相似文献   

14.
人创造了图像,图像也改变着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变革和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的当下社会,图像生产、制作低门槛化、低成本化,图像传播更加快捷,图像铺天盖地而来,塑造了当代人图像化的生存方式。一方面,新奇有趣的图像对青年的影响更加深刻,青年社交表达的图像化倾向、消费审美的图像化意向乃至思维方式的图像化转向十分明显,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方面,受技术摆布、资本操控、青年亚文化影响,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下青年思想和行为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部分青年沉溺于图像所营造的"半真实世界",陷入"非理性狂欢",呈现出"认同危机"。因而,需以青年为切入点,培育青年信息素养、关注青年内在需要,铸牢青年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在图像化生存中树立图像意识、彰显主体意识、强化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笔者在对同辈群体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的基础上,阐述了同辈群体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引导措施,以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确保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构成了网民的主体,网络文化本质上是青年文化,其内核为“少年精神”,而以此同时,网络文化又是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和青年文化的这种互动关系,一方面推动了以“少年精神”为内核的网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青年亚文化和传统主流文化发生了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碎片化趋势.“猎人”亚文化是由青年虚拟“猎人”身份建构的,以共同的游戏理念和共享游戏实践为基础的,青年痴迷于怪物猎人游戏的一种亚文化现象.青年的“猎人”身份、官方大型主题活动和青年“猎人”自发组织的小型聚会、对周边产品的追捧等,是青年“猎人”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专属的社群方式和独特的符号系统、强调四人共同狩猎的团队协作、自发组织和建构“猎人”亚文化“生态圈”,崇尚共享意向等,是青年“猎人”亚文化的主要特点.“猎人”亚文化是青年在文化上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与青年教育的价值旨归相契合,丰富了青年教育的内容体系,凸显着青年教育的时代语境。以"中国梦"为契机,加强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显得迫切且重要。教育青年深刻领会"中国梦"的话语内涵,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教育青年勇敢承担"中国梦"语境下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接续奋斗;教育青年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以主体能力及意志行动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青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具有创造力、最富有生机活力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的教育工作,为加强青年教育、促进青年成长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教育思想,要以强化理想信念与价值养成完善"德"育,以启发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发展"智"育,以练就健康体魄与理性平和心态加强"体"育,以培养文化底蕴与高尚情操推进"美"育。通过准确把握青年的实际需求和青年教育的内在规律,加强机制创新和专业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引导青年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不断提升青年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青年"丧文化"颇为流行,已成为多元亚文化图景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青年群体用"丧"言"丧"图等多种形式表达消极颓废的风格。青年网民热衷用"丧文化"来宣泄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抵抗和反叛主流价值,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真正的困境,也不能消除他们内心的沮丧。反思青年"丧文化"现象流行的根源,提出我们要关注青年群体的合理需求,提升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引导青年群体正确认识自我,逐渐消解"丧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