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陪审制度作为普通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一项司法制度,是实现司法民主的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介绍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和大陆法系的参审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这一主题,从陪审制度的概念、产生发展和价值展开论述,理性地剖析了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笔者最后针对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陪审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学者们对我国目前陪审制度的存废有着一定的争议。本文认为争议无法解决的症结在于学者们通常都以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弊端来论述陪审制度的弊端,而主张废除陪审制度。文中认为,要解决我国目前陪审制度的困境,就要认识到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弊端是因为陪审制度在从英美法系国家引进中被改造成了参审制度才使得其功能发挥不良。本文在反驳各种认为陪审团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的观点的同时,主张彻底改变现有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建立英美法系式的陪审团制度,这才是我国陪审制度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明确指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法院改革的近期任务之一。《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也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其内容之一。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颁布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共计20条,并从200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走向更加规范的道路。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演进1、我国陪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我国陪审制度的缘起古代东西方国家的司法活动中存在着个人问案模式和集体裁决模式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陪审制度是古代西方国家中“奴…  相似文献   

4.
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度起源于英国,并在美国得到充分的发展。十年动乱期间,我国司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陪审制度也未能幸免。改革开放后,虽然恢复了陪审制度,但在各项司法制度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陪审制度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现实司法实践中,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缺陷逐渐显现,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民陪审员制与陪审团制的比较,探讨在我国确立陪审团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化的具体体现,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但是,两年多陪审实践证明,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本文从人民陪审制度的产生切题,在论证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产生与价值的基础上,分析现行陪审制度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静 《法制与社会》2012,(33):30-31
中美两国陪审制度差异甚大,美国施行的是以陪审团为主的陪审制度,而中国施行的则是人民陪审员为主的陪审制度。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陪审制度的具体比较,提出美国陪审团制度中值得中国借鉴的部分,借此来更好的完善我国的陪审制度。  相似文献   

7.
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一项诉讼制度,是在古代审判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受一定的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以及体制存在缺陷的问题,陪审制度在我国实行得不尽如人意。本文就陪审制度在我国实施所遇到的困境进行探讨,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对陪审制度在我国更好地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阿计 《中国律师》2005,(7):36-37
近年来,由于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实践中种种不尽人意的表现,保留还是废除这一制度成为我国法学界、司法界的热门话题。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正式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这场存废之争有了初步的定论。在人民陪审员制度启动改革步伐的背景下,考察陪审制度在全球的历史走向,探讨陪审制度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陪审制度的未来。辉煌的历史与衰微的现实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司法制度,陪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所领导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中,设立了被称作“赫里埃”的公民…  相似文献   

9.
陪审制度的萌芽产生于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经过人类上千年的文明历程,陪审制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一条基本司法制度,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以大众的朴素经验来制约法律的职业垄断,以达到人类社会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公正的价值内涵。然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处在尴尬的境地,陪审制度“陪而不审”,形同虚设。本文从陪审制度的司法价值功能论述陪审制度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改革、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0.
陪审制度是世界许多国家法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被广泛的认为是人民主权、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司法公开的象征,是社会公众参与司法、参与国家政治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入,陪审制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成为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议论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介绍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和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的起源及历史发展,对两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指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陪审制度是两大法系国家司法审判的重要制度之一,其价值功能是多方面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为视角,在阐述两大法系国家陪审制度的发展过程以及大陆法系国家最终放弃陪审团制度、选择参审制的内在动因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从人民陪审员的选拔、数量、裁决方式、参与死刑案件审理等方面提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具体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丁盼  姜琪 《法制与经济》2013,(8):41-42,44
陪审制度是审判机关吸收法官以外的社会公众代表参与案件审判的制度。文章以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为视角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人民陪审员制的实施现状,谈谈美国陪审团制度对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国陪审制度改革之后,不仅原有的一些问题没有完全厘清,相反还陷入了新的矛盾之中。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权力、任务、价值、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误区,阻碍了陪审制度目标的实现。我们应当正视陪审制度功用与现状之间的巨大裂缝,重新评价与反思陪审制度改革的成败。对于陪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其改革方式必须与司法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否则,我国的陪审制度就仍然只具形式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支柱;陪审制度,作为司法制度,同时又作为政治制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陪审制度与政治和谐,司法和谐的关系两方面分析了陪审制度对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并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满洪杰 《山东审判》2004,20(1):57-59
陪审制度,随着法律的移植来到我国已经存在发 展了几十年,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成为争论的焦 点。一方面,司法机关将其作为司法改革的重点之一和 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举措之一,保存且完善之意彰 明较著。例如,最高法院近几年的工作报告中无一例外 地提出要加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最高法院的《五年 改革纲要》中,把"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审判方式 改革的发展目标之一;最高法院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 员制度的决定(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而与 此形成对比的是,陪审制度在司法实务界和法学理论 界遭遇到空前的诘难与危机。现行陪审制度在制度层 面上的先天不足以及实务运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给 陪审制度的继续存在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本文试 对陪审制度的存废之争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6.
王妍 《法制与社会》2013,(15):131-132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制度,然而当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并不像人们的期待那样,在实践中往往存在问题。本文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相关制度,对我国的陪审制度的改革提出一些设想,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7.
宋岩 《法制与社会》2012,(31):43-45
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通过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司法,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民主,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对司法公信力的塑造意义重大。但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塑造司法公信力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认为,要解决陪而不审的问题,应当吸收国外陪审制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对人民陪审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自确立后,经历了曲折的历程。除了在个别时期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民主高涨,使陪审制度得到较好实施以外,在绝大部分时间里由于"极左"路线、政治和司法集权以及制度设计上的原因,陪审制度或者被弃之不用,或者其实施仅流于形式。2005年新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本身仍存在很多问题,原因在于该制度对陪审员的职责定位不准,仍把陪审员定位于法官的参谋和助手,没有将陪审员的职责定位于对职业法官的监督制约,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将保护民众的权利作为立法目的。在民众权利日益受到公权力和个别职业法官侵犯和威胁的今天,陪审制度应把保护民众的权利作为其立法目的,以民主和权力制约作为制度设计的理念,这符合时代要求和民众的愿望,这样才能使该制度免于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方案及其意义的分析,阐释了陪审制度改革在中国刑事诉讼进程中的必要性.希望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从而防止冤假错案的产生,不断推动我国司法改革向更加民主和科学的方向进步.  相似文献   

20.
遥野 《特区法坛》2005,(2):15-19
第一,人民陪审制度单独立法问题。人民陪审制度在我国已实行了几十年,但至今尚无一部关于陪审制度的专门法律,体现陪审价值的立法和相关操作程序十分欠缺,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如陪审员产生的程序不规范,权利义务无保障,陪审员只陪不审等,从而严重影响了陪审的质量和社会效果。因此,其一,宪法恢复陪审制度。我国1954年宪法第75条确定了人民陪审员制度,1982年宪法又没有规定人民陪审员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的一切法律制度都源于宪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