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自身的特点:多发性、区域性、可预测性。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表现为降低政府公信力、增加治理成本、影响社会稳定。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机制的不足、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缺乏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通过健全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机制、疏通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来建立与完善预防机制,从而从根源减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尤其以城市更普遍,影响更大,大大的影响着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本文从微观各方面来分析城市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和维护政府的形象,加快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亚敏 《法制与社会》2010,(16):194-195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矛盾普遍存在在各个领域,社会学家预测,今后若干年内仍是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期,政府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故必须高度重视各类群体性事件,并通过理论研究找出其规律,积极引导,以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政法学刊》2015,(1):76-82
社会深刻转型,各种矛盾叠加共振,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价值观追求型和社会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极易引发聚众犯罪。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层次矛盾愈发尖锐、利益表达与协商机制失灵、政府公信力下降等社会因素与各种不良社会心态为主的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在群体性事件视野下防控聚众犯罪,其根本方向是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其着眼点是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冲突程度,其关键点是建立规则和程序,开启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进程,规范公权力的行使。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的刑法立场与处置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一军 《行政与法》2012,(1):110-114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频发态势,极大地冲击了政府管理的基本秩序,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也造成了多维的负面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置已经成为法学理论所面临的新课题。从当下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发展趋势与特点来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立场应当是在保护具有合理诉求的民众利益的同时,积极体现与发挥"刑罚刚性",有力惩治群体性事件中的恶性犯罪行为。此外,我们还应当反思与完善现有的经济政策、分配制度与法律保障措施,重塑政府公信力,进而催生一个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以从根本上消弭群体性事件所隐含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6.
屠翩翩 《法制与社会》2012,(23):164-165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隐患.在现实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常与政府正义与否存在密切的关联,同时,政府正义也成为能否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条件.只有从政府行为、道德和制度三方面构建来保障政府正义,才能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和解决.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囯经济经历了世所罕见的高增长,最近十年更是?至肆轿皇脑龀ぁH欢庵指咴龀ぴ诖?造巨大财富、增强了国家实力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群众利益长期受损而得不到补偿,干群关系紧张、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缺失等问题导致政府与民众的矛盾日益尖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发埋下了隐患。本文将结合一些典型的群体性事件对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3)当前群体性事件处置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有些地方党委政府对公安机关的职责定位仍不够明确。有些地方出现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主要依赖公安机关,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绝大部分起因于普通社会纠纷,少部分是由国家公权力的运用引起。检察机关在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着司法救济者、民意窗口、法制宣传教育者、打击犯罪者、司法公信力提升者的角色。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检察机关需坚持依法履职原则、宽严相济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服务大局原则。  相似文献   

10.
李江 《法制与社会》2010,(9):156-157
近年来我国各地多次发生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如何通过构建预警机制来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就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在对群体性事件预警的认识和对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置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方方面面的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制约。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其公信力也会有所变化。公共危机中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危机预控机制、信息公开机制、法制建设等方面探究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阐释政府公信力的现代理论基础。结合上述影响因素,从建立危机预控机制、建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加强信息公开等方面入手,寻求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网络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网民及内部心理机制变化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最后从政府、媒体及网民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预警及疏导机制、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发生相对频繁,虽然起因都是民众为了争取自身权益进行的对抗,不带任何政治目的,但愈演愈烈的态势已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社会安全性议题。群体性事件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更重要的是使公民对政府产生了信任危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缘由,有地方政府施政方面的实质性问题,有政府处理事件行为方式失当的情况,也有国内外媒体报道不实不当的推波助澜。社会公众需要媒体来呈现群体性事件。同时,媒体应充分表达公众对于事件的认识,并运用自身的影响力,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进一步推进二者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协同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邻避效应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之一,此类群体性事件多具有组织化和明确的利益指向特征.通过考察环境安全感和政府信任可以发现,公众对政府信任度越高,环境安全感越高,支持涉及自身利益的上访、示威等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应对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风险,应当从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民众自身的环境安全感着手.  相似文献   

15.
杨培 《法制与社会》2012,(1):193-194
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和稳定,本文以我国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为案例,着眼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对群体性事件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将政府社会管理和群体事件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找出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范小军 《法制与社会》2012,(31):188+19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正在经历一个历史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主体之间、新旧体制和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多发的势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从社会结构转型、利益主体冲突、政府决策失误、利益表达机制、法制观念淡薄等方面分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为解决我国群体性事件创造前提。  相似文献   

17.
张延黎 《行政与法》2009,(10):23-25
近年来,在群体性事件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确,群体诉求表达机制不畅通,干部工作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处置方式不当,一些干部存在不良心态等方面。因此,要提高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需要明确定位政府角色,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党委政府主导的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维权机制,建立群体事件的干部问责制度,构建化解社会矛盾的大调解机制和提高干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日渐攀升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给我国的政治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稳定。对此,本文认为应,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转变政绩观,实施绿色政权;加强环境监测及风险排查、评价;加强和完善环境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群体性骚乱属于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类型,以特殊的动员方式、组织化程度低、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没有直接利益诉求作为其主要特征;民众不满情绪的酿积与地方政府管治水平较低是转型期群体性骚乱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要有效防治群体性骚乱事件必须多管齐下:一方面要从体制上消解民众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要强化地方政府处置群体性骚乱事件的管治能力。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的县级政府在预防农村群体性事件方面有着很多先进的经验,对广大内陆省区基层政府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某县开展田野调查,梳理该县2010年至2016年所发生的较典型的群体性事件,主要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并进行数据统计,揭示出该县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然后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出该县维稳工作开展较好的主要原因,包括建立健全了社会矛盾排查工作机制、调处社会矛盾工作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