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五四"前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学者中,潘光旦独树一帜、卓尔不群。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忧国忧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他的一生"是为时誉所重、所毁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他是远见卓识的战略学者,有人说他是游刃有余的外宣专家,有人说他是激情四射的演讲大师,有人说他是炙手可热的明星教授而孟祥青却称自己只是一名军人,一个"忧对天下的军人"。"宗庙社稷之安危,为中国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国家安全的战略思考与国家相伴生。"思想犀利、气度儒雅,现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的孟祥青如此描述他的研究专业。2013年教师节,孟祥青站在聚光灯下,荣获"学科学术带头人""、杰出中青年专家""、从事国防教育满30年"三项殊荣。胸怀使命,筑梦杏坛。孟祥青察国是之要,体安危之道,把军人之责、学者之风、专家之范倾情融入到家国使命中。  相似文献   

3.
他,一个把底层上访者当兄弟姐妹的草根学者,一个嫉恶如仇敢怒骂官员而拂袖而去的公共知识分子. 他,奔波于田野乡间,徜徉于高校讲堂,点拨迷津于各地官员课堂. 他,以微博为私人媒体,关注着全国各地底层百姓的困苦,鞭笞着无视民生的地方官员. 他就是被网民们喻为"中国微博打拐第-人"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10年后的于建嵘,较之学者,更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中国或许不缺少一两个学者,缺的是为声音微弱的底层代言、为民众的命运奔走呼喊、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人物.他扮演了这一角色."他的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徐勇教授评价说.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人才比喻成一块璞玉,那么育人者就是雕塑家。前不久,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在就职演讲中称,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在于学生、学者、学术、学风。他提出,大学要"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笔者以为,所谓学生为本,核心是把人才当作精品雕塑,而不是把人才当作"速生林"栽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尤其是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没有经过长期淬火难成好钢,没有经过耐心打  相似文献   

5.
正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并且会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长久的,比其他任何一种力量都强大。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学者柏拉图的学生,担任过亚历山大皇帝的老师,马克思曾称赞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说过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是他爱戴与尊敬的  相似文献   

6.
龚育之走了。在国人眼里,"龚育之"是与"伟人理论"、"中共党史"、"科技哲学"相关联的代名词。几年前采访他时,记者不免有些畏怯,担心"对付"不了这位博学多才的大学者,提醒自己可别提问不到位而闹笑话。没想到接触后,才发现他是那样的谦逊、和蔼、可亲、可敬,同时也感受到他的严谨、正直、宽厚、渊博。似乎,龚部长、龚校长、龚主任、龚老之类常用的称谓已不适用,"龚老师"才是心底最真的称呼……  相似文献   

7.
费正清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素有"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教父"之称。但费正清却称邓嗣禹为"老师"。他说:"邓嗣禹在他刚到哈佛大学从事汉学研究时,给过他种种指引,他永远感念这位典范的华人学者。"  相似文献   

8.
柳哲 《党史文苑》2005,(6):16-20
曹聚仁既非北大教授,也非北大学生,何来北大情缘?这首先得从曹聚仁这个人说起.曹聚仁(1900-1972),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谜样的人物".身兼作家、记者、学者于一身的他,一生写下了4000多万的文字,世人鲜可匹敌.他还是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与自由主义的理性批判者.解放后,他在香港为"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奔波,深得国共双方领袖的器重.  相似文献   

9.
正他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提出股份制的学者之一,人称"厉股份";他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寄情诗词创作,书写诗意人生;他虽已八十有三,但仍活跃在教学、研究第一线,其"旺盛精力和工作热情,让很多年轻人都望尘莫及"。他就是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相似文献   

10.
他,是国家973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是一位活跃在我国电子材料与元器件领域的杰出青年人才;他,就是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院长李言荣教授.……  相似文献   

11.
毫不夸张地说,于光远的一生够别人活好几辈子的了。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而作为这部"百科全书"的索引卷,应该这么写:于光远,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哲学、经济学,也涉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此外,他还对我国诸多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如自然辩证法、国土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技术经济与数量经济学、未来学、休闲学等。在伪科  相似文献   

12.
朱舜水是我国明清之际的学者.他力倡"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的教育为本论;"学者,所以学为人"的教育目的论;继承并发挥了儒家笃志好学、循序渐进、少而精熟等传统教学法.他在日讲学20余年,其言行对于日本明治维新实践的成功、教育兴国理念的确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17,(8)
正田余庆,湖南湘阴人,1924年出生于陕西省南郑县,1950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田余庆治学严谨精密,视野开阔,研究方法独具特色,尤其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史研究方面,见解独到,造诣深厚。而让人们最为钦佩的,却是他淡泊超然的学术追求和人生境界。"他是个在学问上严格要求的人"网上,曾有学生形容田余庆"长相威猛,剑眉虎目,外表上不像学者,更像一个军人"。确实,从面  相似文献   

14.
一、软实力的涵义及其作用 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他在<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指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1988年6月23日,著名学者梁漱溟逝世,享年95岁。梁漱溟之为人是受到世人普遍尊敬的。按惯例,梁漱溟过世后,例行的追悼会还是要开的,印发一则"死者生平"也是不可少的。对于梁漱溟的"生平介绍",必然绕不开1953年他"廷争而折","顶撞"毛泽东的那段往事,即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  相似文献   

16.
《大戴礼记·用兵》是专门记述孔子军事思想的文献,因曾有学者对其可靠性提出质疑,从而使该篇文献的学术价值受到了严重忽视。实际上,《用兵》篇是传流有自的可靠文献资料,它本属于《孔子三朝记》的内容,后经戴德辑录而编入《大戴礼记》。《用兵》篇是对孔子有关战争得失的经验总结,他将战争区分为"圣人之用兵"和"贪者之用兵",进而形成了他的"禁残止暴"思想。  相似文献   

17.
尊重的姿势     
张海迪 《党的建设》2009,(10):51-51
尊重别人有不同的姿势。堪称"国宝级"的一代大师季羡林,从不倚老卖老。每有客人前采拜访,他都早早地衣冠整齐地在书案前坐好,昂首挺胸,下巴微微内收,坐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在他看来,挺胸端坐,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在客人离开时,他一定送出门外,道别再见。1995年的一天,白岩松为季羡林做"学者访谈录"。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  相似文献   

18.
"四川人出家门,出门就靠个精气神。四川人走天涯,天南海北都有他。敢做敢当敢拼的四川人,敢想敢说敢干的四川人,敢爱敢恨敢闯的四川人……"有学者说,四川人有点像湿木"疙兜"(树根),以"忍耐"性强而著称。吃苦耐劳铸就坚韧不拔,从而成就了四川辉煌的篇章。"雄起"二字,可以说是四川人"精气神"最为传神的概括,是四川人群体意识最为生动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从梁漱溟一生的各个阶段的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来看,他的一生是"人生向上"的一生,其精神是儒家精神,他是持儒家精神的一位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实践家。本文就梁漱溟的儒者政治人格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0.
正心与立人     
<正>"心之官则思"——这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对"心"的理解。这里的"官"是指功能的意思,他认为心脏的功能在于思考。所以,古之学者,多潜"心"于学问,用"心"于修身,专"心"于养性。而今人对"心"的理解则有所不同。毕竟"心"字酷似一叶小舟,有三个淘气而不安分的"小不点",即便是在阳光明媚、风平浪静的水面,也会因各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