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用人的疑与不疑陈鸣达“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疑行无成,疑事无功”,这些古训名言,似成定律,无人提出异议。然而,近日有人在谈到如何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时,提出了“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观点,听后,不由引起我的深思。一段时间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标新立...  相似文献   

2.
“疑人”可用“用人”要“疑”陈亚,周克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意思是说,怀疑这个人就不要用,任用了就不要怀疑他。千百年来、在这方面的用人佳话不胜枚举。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话确有道理。但事理不可绝对。用人该不该“疑”,也还要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在使用干部问题上,特别是在任用关键岗位上的领导干部时,应不应该有“疑”,就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曾经一段时间,屡屡听到某某干部失足,甚至成为阶下囚,除主观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主管部门领导对所用之人信任有余,而不存半点“疑”,而这些人往往掌管着大权,个人说了算,上级不去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致使有的领导干部有恃无恐,恣意妄为,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全国劳模”、原北京电子动力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陈…  相似文献   

4.
领导者用人如何任人以专、授任均衡、举贤荐能、勤导严绳?我以为应注意以下“四忌”:一忌“用人疑人,求全责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古今一贯推崇的用人之术。领导者用人切不可随意“疑人”,更不能“求全责备”。要知道:“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领导在用人方面如果对下级过于苛刻,横挑鼻子竖挑眼,势必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甚至使他们消极行事。此外,领导在又想用他们又缺乏对他们的信任而不敢放手使用时,下级的自尊心将会受到伤害,从而失去了表现的机会。二忌“事必躬亲,越俎代庖”。领导…  相似文献   

5.
“用人不疑”小议代全社“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用人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其意是说,对于你使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毫不怀疑,让他放手去干,否则,就干脆不用。笔者认为这句话只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不能普遍适用。唐明皇确是不疑安禄山的,安禄山本已反迹毕露,可任你怎...  相似文献   

6.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意思是说,使用这个人就不要怀疑他,怀疑了就不要重用他。干百年来,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视之为用人的法宝。然而,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一些误: “用”之误区。有人认为,“用人不疑”就是要绝对相信所用之人的德和才,用与被用两放心,否则他就不可能放胆实干。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错误的认识,结果只能是用人单位对所用之人缺少必要的“疑”,即考察、监督,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同时,所用之人也会以此作为借口,对必要的监…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同志关于"立体看人、精准识人"的重要思想,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构建了科学考察识别干部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同志识人用人思想体系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光辉:在考察标准上把握现阶段新变化新特点,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设定标准;在考察理念上运用联系的观点,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在考察机制上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干部,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考察途径上坚持全面、把握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考察方法上"四观四看",在实践和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习近平同志的识人用人思想为新时期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刘越峰 《求索》2007,(9):149-151
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北宋时期出现了疑古惑经的思潮。学界普遍认为,在这股思潮中有所谓“疑经”和“疑传”之分。胡瑗是疑古惑经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的《周易口义》中就有很多疑改经文之处,其实,他并不属于所谓的“疑传派”。可见,这种“疑经”与“经传”的两分法并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
李高山 《前进》2008,(3):14-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是党的十七大对选人用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多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一直在致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从选人用人原则到选人用人程序、方法都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选人用人在由传统的经验型选人用人向现代科学型选人用人转变,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转变,由注重选用结果向同时注重选用程序和选用制度转变。但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如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过程中的“民意失真”问题、选用考察的“流于形式”问题、选用结果的“人岗不相宜”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用人不疑”是古人崇尚的用人之道,它可以使下属放开手脚,放胆实干。但是我们不能因信任而放弃对干部的监督。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一些成果,一大批优秀人才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但也应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对干部选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呢?  相似文献   

12.
雷邦贵 《政策》2003,(4):36-36
端正用人导向,营造用人清风,是党的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每个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领导干部权力运作过程中,不同的用人行为使人们在社会和团体内的思想或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这种用人行为就是用人导向。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  相似文献   

13.
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是我军履行“打得赢”历史使命的现实要求 ,为此 ,要克服我军传统选人用人机制的局限性 ,着眼“打得赢”构建公正、科学、高效的选人用人机制 ,努力营造优秀军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4.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用人风气更加清朗,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做好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选人用人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严格选人用人纪律,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精准科学选人用人,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人才使用上,我们一向注重用人所长,这自然有其道理、有其优势。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也必须善于用人之短。用人的高超之处,不仅仅在于用人之长,更在于巧用人之所短。为何用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恰到好处地用人之短,同样是另一种方式的用人之长。清代有个将军叫杨时斋,善于短中见长,能够根据不同人的不同之短合理运用。在一般人看来,聋子、哑巴、瘸子  相似文献   

16.
吴新华 《新东方》2006,(2):14-16
用人是领导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实现领导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领导用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吸引人、凝聚人和激励人。领导用人的前提是吸引人,将高素质的人吸引进组织当中来,并想法设法留住他们;领导用人的关键是凝聚人,将组织当中的个体保持住并凝聚为团队,进而发挥团队的效能;领导用人的核心是激励人,激励每一个个体和团队,从而实现人的价值。一、雷尼尔效应的启示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曾经选择了一处地点,决定修建一座体育馆。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教授们的反对,而校方更是从谏如流,不久就取消了该项计划。教授们抵制该项…  相似文献   

17.
吏治腐败,是当前最大的腐败。如何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并消除选人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文章从分析吏治腐败的种种表现入手,剖析了导致腐败的制度诱因,并对如何通过完善用人机制来清除吏治腐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领导用人     
用人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领导用人的目标就是实现知人善任。领导者贵在知人,因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知人才能善任;领导者也贵在善任,因为善任是知人的目的。这两者的统一,就形成了领导者的用人之道。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领导者必须树立科学的用人观。  相似文献   

19.
为克服多年来因人事冻结导致干部提拔任用、交流停滞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省政府副秘书长兼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史健生的带领下,陕西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围绕构建和谐机关目标,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牢固确立正确用人导向,始终把握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方式,规范选人用人程序,努力做到组织认可与群众认可的统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发现式用人     
任用人才靠大人物或上级发现,而后委以重任,在咱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此桑榆先生称这种干法为“发现式用人”。用人靠自己发现,若真是慧眼识贤才、识英雄,倒也没话可说,然而,若是“慧眼”不慧,硬是把蠢才、狗熊、混蛋看成大人才,结果可就糟了糕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