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意思是说,使用这个人就不要怀疑他,怀疑了就不要重用他。干百年来,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视之为用人的法宝。然而,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一些误: “用”之误区。有人认为,“用人不疑”就是要绝对相信所用之人的德和才,用与被用两放心,否则他就不可能放胆实干。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错误的认识,结果只能是用人单位对所用之人缺少必要的“疑”,即考察、监督,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同时,所用之人也会以此作为借口,对必要的监…  相似文献   

2.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几千年封建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用人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用人不疑”会导致被用人的权力放纵;“疑人不用”则可能导致偏听偏信,真正的有学之士却可能因小人谗言而得不到重用。深入思考社会现实,我们应当建立“用人疑人,疑人用人”的新用人观。  相似文献   

3.
用人的疑与不疑陈鸣达“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疑行无成,疑事无功”,这些古训名言,似成定律,无人提出异议。然而,近日有人在谈到如何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时,提出了“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观点,听后,不由引起我的深思。一段时间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标新立...  相似文献   

4.
“用人不疑”小议代全社“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用人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其意是说,对于你使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毫不怀疑,让他放手去干,否则,就干脆不用。笔者认为这句话只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不能普遍适用。唐明皇确是不疑安禄山的,安禄山本已反迹毕露,可任你怎...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话确有道理。但事理不可绝对。用人该不该“疑”,也还要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在使用干部问题上,特别是在任用关键岗位上的领导干部时,应不应该有“疑”,就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曾经一段时间,屡屡听到某某干部失足,甚至成为阶下囚,除主观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主管部门领导对所用之人信任有余,而不存半点“疑”,而这些人往往掌管着大权,个人说了算,上级不去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致使有的领导干部有恃无恐,恣意妄为,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全国劳模”、原北京电子动力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陈…  相似文献   

6.
刘越峰 《求索》2007,(9):149-151
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北宋时期出现了疑古惑经的思潮。学界普遍认为,在这股思潮中有所谓“疑经”和“疑传”之分。胡瑗是疑古惑经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的《周易口义》中就有很多疑改经文之处,其实,他并不属于所谓的“疑传派”。可见,这种“疑经”与“经传”的两分法并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说“疑”     
“地球为什么绕太阳运转”,“生物的物种为什么能代代相传”,“人类社会为什么能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些都是对事物的疑。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关键在于人们对“奇”所持的态度。如果对“奇”产生“疑”,并且破“疑”,就会解“奇”了。宋代朱熹说得好: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相似文献   

8.
领导者用人如何任人以专、授任均衡、举贤荐能、勤导严绳?我以为应注意以下“四忌”:一忌“用人疑人,求全责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古今一贯推崇的用人之术。领导者用人切不可随意“疑人”,更不能“求全责备”。要知道:“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领导在用人方面如果对下级过于苛刻,横挑鼻子竖挑眼,势必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甚至使他们消极行事。此外,领导在又想用他们又缺乏对他们的信任而不敢放手使用时,下级的自尊心将会受到伤害,从而失去了表现的机会。二忌“事必躬亲,越俎代庖”。领导…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疑,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内驱力,激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案导学”中如何“设疑…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30日,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请在北京水灾中救出上百名危在旦夕的游客的1 50多名农民工吃饭。在多数人对此举赞赏的同时,也有人认为这是"作秀"。对于这样的大善,持怀疑态度,正常吗?近年来,社会上有一种不健康的视觉,叫"疑善心态",动不动就是"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好人?"对善人善心善事,总是持怀疑眼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宁肯信其无,不肯信其有;宁肯信其歪,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统一战线》2013,(6):63-63
在近日召开的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维权投诉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协调领导小组工作制度(草案)和非公有制经济维权投诉受理办法(试行草案)两项草案得到了讨论通过。这就意味着今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能够“有疑可诉”,非公有制经济维权投诉中心协调各单位可以“有难可解”,包头市落实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也可以“有法可依”。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李高山 《前进》2008,(3):14-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是党的十七大对选人用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多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一直在致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从选人用人原则到选人用人程序、方法都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选人用人在由传统的经验型选人用人向现代科学型选人用人转变,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转变,由注重选用结果向同时注重选用程序和选用制度转变。但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如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过程中的“民意失真”问题、选用考察的“流于形式”问题、选用结果的“人岗不相宜”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引入是我国司法领域一种有益探索。然而由于”排疑”标准存在词语解释困难、标准适用缺乏区分、证明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困难等原因,亟需从司法判例中寻求经验和解决方法。司法判例与“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具有同源性、互补性与国际性,运用司法判例辅助”排疑”标准的适用也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要善于激疑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责在有疑。有了疑,就有了探索的动力,思考的起点,求知的钥匙。因此,激疑设问是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一位老师上课一开始就问:“一只铝碗和一只银碗哪个贵?”学生满有把握地回答:“银碗贵。”老师说:“不一定!现在当然是银碗比铝碗贵。可是,以前铝碗却要比银碗贵八、九倍。一百多年前,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大摆宴席,宾客用的是银碗,唯独皇帝一人用铝碗。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宛如一石击水,打破了学生脑海里的平静,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思考,自然地导入了关于“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这一新内容的学习。又如,一位老师在讲“真理的具体性”这一观点时,提了一个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180度。”同学们自信地回答。“不一定!”老师的话勾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怀  相似文献   

1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既有超过一般人的长处,又有不及一般人的短处。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作为一个新上任的领导者,用人要“扬长避短”,这固然是正确的。把一个人安排在自己难以胜任愉快的岗位上,显然是勉为其难了,也决计发挥不出最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竞聘录用干部是当前人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合理用人、科学用人的发展方向。然而几年来的改革实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一、竞聘用人,使部分干部变得明哲保身;工作瞻前顾后,原则性不强。竟聘用人后上任的部分干部为了稳固“江山”;往往多栽花,少栽刺 而落聘的部分干部为了多得民意测评选票,以便 “东山再起”,也是办事一团和气,当 “老好人”,工作原则性不强。 二、落聘的部分干部不思进取。有的干部自认为落聘下来就等于政治生命基本划上了句号。因而在工作中得过且过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缺乏锐意进…  相似文献   

17.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写过只有六句话的自传,其中一句是:“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这句话,令人深思,使人自警,如能记取,益莫大焉!‘’不要被人活埋”,实质上是要自己提防那些阿决奉承的“捧杀”。在诺贝尔看来,一个人事业有成后,就必然有一些人采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吹、捧。拍。如果自己的头脑不清醒些,恐怕自己被他人“活埋”了,还会把“活埋”自己的刽子手当作知音哩!古往今来,被“活埋”者不胜枚举。秦二世、隋场帝、宋徽宗、陈后主、刘排等昏君,都是被整天吹捧他的奸佞小人“活埋”了的。不过,他们到死也不明白,“…  相似文献   

18.
激疑     
激疑,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用疑难来激发学生开展思维,是培养能力的好途径。讲哲学常识时,在课堂中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保管好鸡蛋的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理由是注意力集中,才照看好那个篮子。另一种意见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理由是如果篮子倒了,那就全碎了。教师问:两种对立的观点,哪个对?谁是谁非,让学生争论,运用哲学观点加以分析说明。由于选择事例的典型性和启发思维的刺激性,学生的兴趣甚高。前一种观点是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全力解决主要问题,事…  相似文献   

19.
论疑     
当今之世,科学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科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新知,无疑中求疑,探索未来。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之人,无不具有求疑精神。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天问》,一口气提了172个问题,从天文地理到博物神话,涉及范围极广。这篇巨著,启发人的智慧,至今光辉照人,激励后人不倦求索。十一世纪,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经过细致观察,对磁针正指南北的观念,发生怀疑,从而第一个发现了磁偏角,为科学的发展作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不仅要用人的实践去理解和解释包括人的认识、理论在内的整个人的意识现象,还要用人的实践去理解和解释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贯彻这一文献始终的基本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一基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更加完善。这就是,我们不仅要用人的实践来理解和解释人的认识,还要从认识论方面去理解和解释人的实践;不仅要用人的实践去理解和解释社会生活,还要从社会生活方面去理解和解释人的实践。这样,人的实践就不仅仅是一把用以理解他物的钥匙,同时也是一种被理解和被解释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