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刘永涛 《国际观察》2005,46(5):31-38
近年来,对外政策分析中最为显著的理论探索之一是对身份(或认同)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一定的国际体系里,一个国家想要什么和为了得到它而采取怎样的行动,在含义上并非完全由该体系中的物质结构所决定,它还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所处的身份有关.本文讨论了语言如何作为一种力量成为建构行为体身份的社会工具;然后把身份作为对外政策分析的一个变量,将其放在语言建构的环境下加以认识.本文最后以20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邪恶论"为例来说明美国的现当代对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所涉及到的对"自我"及"其它者"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对美欧双方来说,选择一个更加紧密的大西洋共同体还是各行其是,成了重新界定美欧关系的重要问题.伊拉克战争以来的美欧裂痕引人注目,它使"大西洋共同体"内部产生了一种认同危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欧洲认同意识和大西洋意识发生了激烈碰撞.由于在政治、经济、军事和价值观上的分歧,美国有成为欧盟"他者"的可能.未来美欧关系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它的发展有赖于两个方面,即美国如何看待一个统一的、独立性更强的欧洲和欧洲一体化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19世纪初以来,拉美反美主义不断演进,对全球反美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全球反美活动的主阵地,拉美反美主义既有全球反美主义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拉美反美主义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为了谋求霸权地位对拉美实行的"改造"战略。因此,拉美的反美主义历史就是拉美人民的反霸权史。  相似文献   

4.
在平等对待他者中构筑东亚共同体的认同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构东亚共同体遭遇意识形态的阻碍,其中一个深层命题是如何在认识和对待他者中寻找自我认同的基础。从历史文化的语境分析,东亚传统的"天下秩序"以及"汉字文化圈"提供了建构自我与他者的基本范式,它们基于"主奴观念"之上,维系了东亚区域的利益和权力结构。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国家意识与民族主义的兴起在推动东亚崛起的同时也带来文化认同的危机,表现之一是自我建构中的摇摆不定。同时,文化深处的"主奴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依然根深蒂固,导致东亚难以形成较大的认同交集,这是建构东亚共同体的深层障碍。在平等对待他者中重构自我,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下扩大文化认同的交集,既是东亚各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内在需求,也是建构"东亚共同体"理想模式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5.
浅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反美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反美主义风行一时。美国政府与学界主流拒不承认全球反美主义源自美国霸权主义外交政策这一事实,反而认为反美主义是一种强烈仇视美国霸权地位的“国际病态行为”。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全球反美主义有一定回落,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反美主义,反而加深了国际民众对美国霸权的愤恨。全球反美主义仍将持续存在,并可能出现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6.
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成因.在全球化背景下原苏联各国民主化过程的发展是"颜色革命"形成的政治条件,各国国内严重的贫困、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是"颜色革命"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国家内部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形成的地区和族群对立是"颜色革命"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美国在原苏联地区大力推动对当地国家政权的"民主化"改造,这是"颜色革命"形成的外部条件.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颜色革命"的浪潮逐波兴起.  相似文献   

7.
拉美反美主义由来已久,无论是其持续时间还是影响范围,在世界反美主义浪潮中都值得关注.拉美反美主义长期存在的主要根源是美国长期以来在拉美实行一系列霸权主义政策.只要美国不放弃对拉美的霸权主义政策,拉美反美主义就会持续存在,并可能出现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8.
高祖贵 《西亚非洲》2005,89(4):21-25
普遍存在且日渐强烈的反美主义,是转型中的伊斯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问题混合“发酵”的深刻反映,对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现状和走势具有重要影响。它部分是双方根本利益冲突的结果;部分是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政策所致。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4个因素的影响:其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对伊斯兰世界的挤压和冲击;其二,巴以冲突的刺激与催化;其三,反美成为伊斯兰世界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其四,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给穆斯林造成“不公正待遇”甚至伤害。但反美主义的复杂性决定了伊斯兰世界与美国仍有展开合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试析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分析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认同的含义和作用:首先在分析了集体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欧洲认同是一种新型的认同形式,是对现有民族认同的一种超越;进而分析了一体化发展中欧盟在认同建构上的努力以及有关欧洲认同未来形式的一些讨论;最后指出欧洲认同对一体化发展具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弥补一体化功能主义道路的不足,减轻欧盟的合法性赤字,有利于欧盟发展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国文化的载体,美国小说常常站在强势人群一边,体现出对"他者"的偏见,如果认同了这种文化,就是认同了美国的强权主义文化。美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白种人、男权文化,美国小说的作者对这种文化的代表通常会给予肯定或赞誉之词,而对于他们的对立人物则常有贬低歪曲之嫌。阅读著名的美国小说《白鲸》、《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瑞普.凡.温克》之后,读者很可能认同其中对于异教徒、非裔美国人和女性的刻画,这就是接受了偏颇的文化暗示产生的结果,这样的文学阅读实际上是一种误读,因为它是狭隘片面的。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文化以固有的社会属性,通过宗教礼仪形式参与并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对构建社会秩序和规范社会秩序的有序性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独特的社会参与功能.宗教文化构成了伊斯兰社会的主要元素,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以及世俗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宗教叩拜文化不仅是穆斯林的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固定的社会生活秩序.从时间、空间到人间.社会上的一切几乎都是宗教的,伊斯兰社会形成了一种立体的宗教管理模式.礼拜的要素之一是人际连锁关系,宗教生活形成了一个"社会文化场",每个人都不能离开以"社会文化场"为中心的生活圈,且都是社会宗教活动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2.
张茗 《国际观察》2004,(6):66-72
作为一个欧洲人 ,作为一个 19世纪重要的观察家 ,托克维尔的美国观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他认为 ,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美国的环境、法制和民情共同为它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是一个以白人为主流、个人主义为原则、利益为纽带的平等社会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好动的商业民族。他预言 ,它不仅将扩展到太平洋之滨 ,而且将成为世界第一海上强国。托克维尔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欧洲对美国的看法 ,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杰克逊治下的美国 ,有助于当代美国人重新审视自己 ,也让我们得以一窥 19世纪早期欧洲人的美国观。  相似文献   

13.
欧洲的"伊斯兰挑战"集中反映了欧洲人面对大量外来族群和异质文化出现时的焦虑与困惑.这一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如何使日渐庞大的穆斯林族群融入欧洲社会,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欧洲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初,全球反美主义走向历史新高。作为一股国际民间反美力量,全球反美主义对美国软实力无疑产生了不利影响,但这种影响面临着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不能被高估。  相似文献   

15.
权能分裂引发责权错配,成员国利益和价值分歧加剧团结和共识危机,以及政治和社会分裂产生的认同危机是欧洲一体化面临的三重深层困境。危机和困境不仅重塑欧盟一体化认知,促其日趋务实,还强化了次区域合作态势和意愿联盟的形成,推动"多速欧洲"成为一体化路径的方向性选择。但是,面对分裂的政治和社会形势,欧洲一体化的"多速"路径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鉴于当前欧盟缺乏共同推动一体化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如果"多速欧洲"难以有效推进,欧盟的未来虽不会重回民族国家状态,亦只能在"照旧模式"下探索"少做高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印度尼西亚国家认同的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家认同的含义“认同”是社会研究领域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就是指自我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无论是对具有情感的个人 ,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群体来说 ,正是这种对身份的确认(认同)将“我者”与“他者”区别开来。这种认同最初虽然起源于物质主义的因素 ,但在后来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中 ,却是逐渐由观念主义的因素建构出来的。认同分个人认同和集体认同。所谓国家认同 ,通俗地说 ,就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 ①。所谓“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 ,主要指的是“我国”区别于…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华政策中的认同政治:一个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同政治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选择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作为案例,分析和考察认同政治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这一政策失败背后美国方面所存在着的认知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慧  肖宪 《国际观察》2004,(4):39-44
功能主义在过去 4 0年中一直主导着一体化进程 ,但如今其工具理性在一体化深化方面显得非常乏力。何以发掘一体化的深层动力 ?笔者认为体现价值理性的公民身份和集体认同的形成是摆脱当前理论和现实窘困的关键所在。公民身份和集体认同的形成代表了欧洲文明的有机生长和持续进化 ,集体身份的进化和最终形成附着于政治文化 ,而欧洲多元民主社会的统一政治文化的整合依赖于行政灌输和社会习得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台独"分子为首的"台湾当局"不仅在本岛内肆意搞"去中国化"活动,在国际上也背弃一个中国原则,大搞所谓的"务实外交",制造"实质台独"的国际影响,这给我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造成暂时的困难.基于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遏制"台独"势力的蔓延:加强对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舞台上,利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制衡台湾的"务实外交";积极支持我国台湾同胞在非洲国家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提高中国的整体综合国力;处理好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的角度看, 美国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信仰。“他者”文化是美国 的特有文化, 内容来自于美国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以及历史经历。“他者”文化崇尚战争解决方 式, 坚持非友即敌的认同标准, 对美国的外交决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冷战前后, 美国介入国际冲 突的行为选择就具有鲜明的“他者”文化的特点。21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化, 人们相互依存程度的 增加, “他者”外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