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式改革道路,而没有象苏东国家那样选择激进式改革道路,取决于改革的初始条件──改革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中国改革执导者的思想意识及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显著特征。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两个主要特征──增量改革与试验推广。相对于苏东激进式改革方式而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方式能在相当程度上减少改革成本(摩擦成本和实施成本),这就是中国渐进式体制改革得以深入推进并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渐进式改革减小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力制度变迁有路径依赖性。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遵循了这一规律,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1966-1977年社会保障制度遭受破坏阶段除外)。社会保障制度渐进式改革有利于培养居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和  相似文献   

3.
一、渐进式改革减小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阻力 制度变迁有路径依赖性。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遵循了这一规律,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1966—1977年社会保障制度遭受破坏阶段除外)。社会保障制度渐进式改革有利于培养居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和承受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在社会保障改革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选择了一条渐进式推进的过渡方式,正是这种过渡方式的选择使中国取得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辉煌成就。是什么力量促使中国走上了这样一条发展之路呢?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渐进式过程的回顾与分析,认为渐进式改革是符合我国实际,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这一独具特色的市场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市场化,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在决策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的改革就是对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运用,将理论和现实接轨。采取渐进式改革是由中国当时的国情、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决定的。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由点到面、分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经济转型起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中国采取的是渐进改革方式,俄罗斯采取的是激进改革方式。经济转型起点的选择要符合国情,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要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渐进式改革是更适合于大国经济转型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检视中国30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历程,为分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未来走向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表现出强劲的路径依赖色彩,改革的演进逻辑是党和政府(政治领导人)在历史情境和中观制度框架约束下展开的政治博弈和策略选择过程,这种政治博弈和策略选择的核心是"团结多数",争取最广范围和最大限度的政治支持,以实现"稳中求进",其逻辑结果就是渐进式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8.
转型经济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最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对于经济体制转型的两种不同方式,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做出理论上严谨规范的科学解释,无疑是经济学理论中最具突破性的研究课题之一。中国经济转轨道路可以概括为政治稳定条件下的渐进式改革,推动其成功的策略包括改革方式的合法性、改革安排的时序性、改革权限的主导性、改革利益的调控性四个方面。中国在前三个方面都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并且已经取得成功,但是第四个方面的风险正在积聚和加大。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辩证思维不是书斋式的普书立论形态,而是渗透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策略中活生生的创造性运用。邓小平的辨证思维与渐进式改革策略是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就的完美统一,具有理论创新的功能和指导实践的时代价值。重温和领会邓小平的辩证思维在渐进式改革策略运用体现的智慧和启迪,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纪念邓小平的最好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沿着渐进式的改革路径,行政发展这一过程也在不断地深化与演变。本文从改革的动力、改革的目标、战略、途径等特点入手,论述其发展演变的趋势,以期对行政改革的发展要素作出新的诠释,从而解释中国行政发展之现状,展望行政发展之未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完成“改造国民性”这一无可轨避的历史任务,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实践基础上构筑现代性价值的认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的需要,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陶铸中国人的现代国民性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究其质底,因为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植根于物质生活实践以及人们据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演化,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工业文明成果和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疑结,在构筑最基本的现代经济基础的同时,也为社会文化的变迁确立了新的坐标。它一方面瓦解了传统价值认同体系支配中国人生活秩序的“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又以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现实力量,创发出中国人的现代文化意识,并以此扬弃旧文化价值体系。可以肯定,只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持续发展,最终必将建构起适合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新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相对于其他文学语体来说,可以说是"大器晚成"。随着古典小说创作实践的发展,小说理论形成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评点样式。在这些评点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小说修辞的民族风格。小说评点作为古典小说修辞的民族样式,在艺术特性上注重史笔,在审美特质上强调传神写照,体现了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社会和学界围绕改革开放问题的争论,实质是中国应该搞什么“主义”、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对争论正面又旗帜鲜明地作了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中国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严重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处在历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孕育着悠远醇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命产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批判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悟化认知的划时代的历史飞跃,并丰富、充实和演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硕果,从而建构着中华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理体系的韵味隽永的审美印证。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最可贵的精神是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无愧于新时期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的时代精神。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改革创新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创新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党政关系的认识,对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几十年来历尽艰难曲折,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留下了沉重的历史教训。党政关系改革,成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对此,邓小平留给了我们非常宝贵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安立志 《工会论坛》2002,8(1):14-17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我国劳动者队伍和工人阶级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党只有扩大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才能始终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 ,与时俱进 ,吸收新鲜血液 ,壮大执政党的队伍。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了《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表明中国的司法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国家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司法制度从创建到发展,历经三轮大规模的改革,建立了完善的军事司法体制,形成了完备的军事司法制度,出现了一批司法改革的亮点,更为当前军事司法发展带来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学风有其自身的内涵,学风不仅仅是指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表现出的学习风气,而且还应当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在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等方面展示的个性品质。学风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三边共同活动、互相作用所形成的学习氛围。警察类高职院校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风建设;铸师德、强师能,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