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是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以行政机关名义对行政行为所引发的行政诉讼依法履行出庭应诉职责,有正当理由而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代为履行出庭应诉职责的制度。我国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面临和谐因素缺乏、法治要素欠缺和敬业精神匮乏的困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完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应当推进行政应诉央地立法和谐互动以完善法律体系,分流出庭应诉案件以明确行政机关负责人的个体职责,构建行政水平测试制度以提升行政机关负责人法治能力,授权法院强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以硬化司法监督。  相似文献   

2.
《协商论坛》2016,(4):60
通常来讲,“民告官”哪怕告的是街道办事处,法庭上也不大可能见到街道书记.官员太忙,总是最好的理由,但根本的原因,还是不重视.2015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行政诉讼法》第三条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陈鸣明副省长出庭应诉,无疑是对这一法条的践行,值得肯定.只有出庭应诉的官员越来越多,人们才能更真切地体验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真实地感受到法律的神圣至上,再大的官也可以坐上被告席——而不再仅仅是落马之后的贪官.  相似文献   

3.
行政机关的一把手端坐在法庭的被告席上,认真听取行政诉讼原告的诉求与主张,依法阐述行政机关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法律依据和执法程序规定等,平等地参加法庭辩论,这一幕将在宝山法院行政法庭上不断上演。2010年9月,宝山区政府向辖区内的各行政机关下发《宝山区加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的意见(试行)》,第一次在制度上规范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工作。  相似文献   

4.
《人民政坛》2013,(1):5-5
据新华网沈阳2012年12月21日电。为健全行政调解和行政裁决机制、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打造行政机关和法院的良性互动机制,辽宁省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纳入绩效考核,并拟适时出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规定》。这是记者从21日下午召开的辽宁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的。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08,(11):5-5
新华社昆明10月17日电,云南省玉溪市政府近日作出规定,对四类比较重大的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应当出庭应诉。无正当理由拒绝出庭应诉的,将由监察部门进行“问责”。此前在2003年至2007年间,玉溪市法院系统共受理行政一审案件268件,其中行政机关“一把手”亲自出庭应诉的只有12件,比例为4.47%。  相似文献   

6.
《宁夏政报》2015,(6):40-42
<正>宁政办发[2015]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工作规定》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工作规定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是指行政机关作为行政诉讼被告时,其相关  相似文献   

7.
尽管我国行政诉讼法并未规定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必须出庭应诉,但作为“一把手”,行政首长出庭无疑具有强烈的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不仅在于就事论事解决问题,更是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和警示课。  相似文献   

8.
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诉行政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是主持单位工作的负责人,或者是分管具体事务的负责人出庭应诉的一项诉讼活动。作为行政诉讼的重要形式,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承担着化解行政诉讼纠纷、树立法治政府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任务。当前,大力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实质性地解决行政争议、优化行政审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作为一项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制度设计,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行政审判制度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司法实践显示,制度在设计方面存在着行政机关负责人范围过宽、出庭应诉案件不明确、不出庭惩戒措施乏力等问题,需要通过合理选择出庭应诉负责人、细化出庭事项范围、标定出庭次数比例以及强化惩戒处理措施等方面予以完善;制度在实践层面存在着出庭率低、消极应诉以及出庭应诉质效不佳等突出问题,亟待通过健全出庭案件法院裁量机制、出庭应诉联合互动机制、司法建议反馈工作机制、统计数据定期通报机制、行政应诉考核惩戒机制等措施全方位建构配套机制。由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该项制度有效预防和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初心与价值,有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与行政审判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前,福泉市人民法院每年审理的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基本上都是委托律师等代理人出庭应诉,行政首长(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出庭率为0。如何解决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存在的怕应诉、怕当被告、怕败诉影响威信等问题,促进行政机关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证审判机关依法行使审判职权,是本级人大常委会关注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严卫 《人大论坛》2006,(2):43-43
在正安县发生行政官司,行政机关法人代表必须出庭应诉。这是该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的《正安县人大常委会关于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公民导刊》2013,(9):8
《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草案送审稿)》即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规定,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信息均属于行政机关应主动公开的重点内容。《送审稿》明确提出,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主动公开相关内容。根据北京市实际情况,应当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包括: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  相似文献   

13.
《公民导刊》2013,(9):8-8
<正>《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草案送审稿)》即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规定,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信息均属于行政机关应主动公开的重点内容。《送审稿》明确提出,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主动公开相关内容。根据北京市实际情况,应当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包括: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要求"加快实行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行政问责制是一种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责任追究的现代行政制度。近年来,我  相似文献   

15.
凌风 《云南人大》2006,(12):23-23
自行政诉讼法1990年实施以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支持和行政机关的配合下,行政审判司法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行政诉讼中的困难和问题远未根本解决.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情况一直备受关注。据统计。全市1997年至2005年,两级人民法院共受理一审行政案件816件.所审结的行政案件中.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出庭的仅为2.2%,不出庭应诉、不举证的为0.62%:二审行政案件均没有法定代表人出庭。这种现象虽说与现行法律规定并不直接相悖,但多少折射出行政机关对行政诉讼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6.
罗英  秦小珊 《湖湘论坛》2008,21(5):87-89
行政诉讼重作判决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2项所规定的撤销判决的辅助性判决。人民法院在适用重作判决时,对于羁束行政行为和"裁量萎缩至零"的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应当附加必要的指示;当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与被越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相互矛盾时,被越权的行政机关应当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应根据一定的方法规定重作期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判决主文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中,行政命令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该部分犯罪的认定不仅要结合刑法的规定,还要参见行政法的相关规定或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行政命令出罪功能的考察不仅要从形式上进行,还要从实质上考量。基于此,拒绝执行行政命令不能免除行政相对人的刑事责任;公务人员明知上级命令明显违法而执行的,也不能免除刑事责任;违法的行政规章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免除执行者的刑事责任;司法机关不能在判决书中直接否定抽象行政命令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8.
在今年“效能建设年”活动中,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全面实施行政问责办法,着力促使各职能部门工作提速、效率提高、效能提升,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该办法适用于区管委会所属各级行政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简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9.
起诉无门的侵权之源 行政诉讼法颁布以来,是否可以起诉抽象行政行为,始终是一个争议焦点。根据现行行诉法的规定,只能针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起诉,与此相对的抽象行政行为,包括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均不可被诉。  相似文献   

20.
《时事资料手册》2008,(3):117-118
自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针对矛盾比较突出、公众反映强烈的征收或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