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遇贵相知     
给张治中“推车” 张治中,著名爱国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1949年,国共和谈破裂后,张治中毅然选择了新中国.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相似文献   

2.
陈光甫(1881—1976)是现代中国著名的金融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但长期以来却被大陆史学界所忽视。本文追溯了陈光甫和孙中山等早期国民党人的渊源关系,剖析了他在1927年国共分裂时政治态度骤变和1947年同意担任国府委员的复杂心态,探讨了他在1949年前后不愿接受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袖的北上邀请,却最终归向台湾国民党政权的历史动因。文章通过详尽的史实指出:陈光甫所坚持的“和政府是若即若离”的政治态度在现代中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真切地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人士在进行政治抉择时极为矛盾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3.
过去,在国民党统治下,我做过大学教授,也从过政,曾历任县长、专员、少将政治部主任、国民党特别党部书记长等职。解放前夕,还参与了国共和谈。邵力子先生始终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三民主义主张,几次国共和谈都有他参加,素有“和平老人”之称。1948年12月我应邵力子老师之邀,由上海到南京住他家,当他的秘书。1949年元旦蒋政权提出愿与  相似文献   

4.
杨扬 《求索》2013,(8):67-70
1949—1976年,中苏政党外交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建国初期,中苏政党外交处于友好合作发展期,并逐渐达到友好外交的顶峰:自20世纪50年代末始.中苏两党矛盾逐渐显露,两党外交逐渐陷入曲折与重挫。这种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意识形态的作用;两国国家利益的差异:苏共的大国主义与大党主义、中苏国内政治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小康》2012,(5):8-9
正专家点评地方官员"外交"补课不容迟缓郭惠民: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地方官员"外交"缺课》涉及的是进入当今公共外交时代地方官员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新中国外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1949年到1978年,强调"民间外交"和"以民促官",最终以民间外交打开了外交局面;从1979  相似文献   

6.
游子心声     
1988年4月,父亲以探亲名义回到山东老家,圆了做了40年的梦。遗憾的是,他朝思暮想的父母皆已过世。父亲出身胶东莱阳贫农家庭,1947年,国共在胶东不时冲突,父亲被国民党抓壮丁当了兵。父亲离家当天,奶奶送至村口,不舍地问他何时返家?父亲说待石榴成熟时就会回来。没想到那次分手竟成了永别。后来国共内战日炽,父亲在战火中结识了同乡的母亲——一个地主之女,两人成亲后于1949年辗转去了台湾。到了台湾,父亲即脱下军服,受了一年的警察训练,从此担任起人民的“保姆”。由于生活不再颠沛,母亲于1950年生下姊姊,后一年生下了我,随后9年又生下了3个…  相似文献   

7.
从国内战争时期的工农红军,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再到国共内战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之总司令。1949年后,朱德逐步离开军事指挥岗位,主要担任国家领导职务(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呼他朱总司令,或简称朱老总。这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亲切感。  相似文献   

8.
尼赫鲁是独立后印度首任总理兼外长,总揽印度外交近20年之久。他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在印度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对华外交上也是如此。厘清历史的迷雾,更有利于了解当今的现状。总的来看,尼赫鲁的对华外交具有两重性:既有友好与合作的一面,又有敌视与防范的一面。他的对华外交从哪个层面看,都是从印度国家利益出发的。一 在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确实有过一段蜜月期。尼赫鲁在承认中国问题上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他不顾美国的反对于1949年12月30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尼赫鲁在中国…  相似文献   

9.
琼崖的国共关系史,基本上循着与全国国共关系史大体一致的线索和模式,同时又因为合作的时间短分裂的时间长、孤悬海外、人为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使中共琼崖党组织对合作的认识、决策和地位、力量,成为维持统一战线局面的关键。从第一次合作的血泊中走出的琼崖共产党人,以自己政治上的成熟和军事上的有力条件,创造了第二次合作的契机和局面,使其23年的追寻与奋斗,最终成为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张彦 《友声》2013,(2):18-20
<正>我今年91岁,从事新闻工作有大半辈子,接触过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其中,最让我永远怀念和无限崇敬的便是周恩来同志。我和他最长的三次零距离接触都是在重大历史时刻:1945年重庆国共谈判,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而这几次接触,也成为我一生无法磨灭的深刻记忆。  相似文献   

11.
张翔 《人民论坛》2012,(23):246-247
影响奥巴马外交的政治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传统的政治文化诸如新教伦理精神、自然权利思想、实用主义和社会公共意识,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民主党自由派思想。前者主要影响奥巴马外交的根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后者主要影响奥巴马外交的策略选择。两者经过相互作用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奥巴马外交战略背后的主要政治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顾维钧故居     
<正>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江苏嘉定(现上海市)人,是中国近代一位思路敏捷、善于辞令的杰出外交家。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 922年至1926年,曾任外交总长、财政总长,两次代理内阁总理。"九一八"后,先后担任国民党政府驻法、英、美等国大使。1945年6月,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起草联合国宪章,作为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1956年至1 976年,先后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退休后,定居美国。故居坐落在河北南路267号,建于1921年,为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砖混结构三层楼房,顾维钧  相似文献   

13.
李学如  陈勇 《求索》2011,(9):244-247
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长期的对日外交实践中,他提出了“两个区分”、“关键是要和平共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等指导思想。中日关系遭岸信介破坏后,为修复民间外交并推进向官方外交过渡,他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三原则”。恢复邦交后,他又及时提出“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官民并举、以官带民”等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提出及实践,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09,(7):1-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结束了旧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外交,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从当时东西方两个阵营严重对峙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重大外交决策。从新中国正式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到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从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和独立的姿态登上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15.
1949年12月。国共内战胜负已定,白崇禧退至海南岛,李宗仁已经由香港飞往美国。12月30日.白崇禧从海口飞往台湾.去台之后仅得闲职,最终死在台湾。  相似文献   

16.
《大连干部学刊》2013,(10):63-63
1949年1月6日至17日,在中苏关系史上颇具历史意义。在这期间,毛泽东和斯大林就如何结束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的统治,频繁交换函电,商谈对策。这些电报,探讨了如何应对国民党提出的所谓和平谈判问题、如何回答国民政府邀请英美法苏四国政府居间调停国共停战议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 最近,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应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邀请,率团访问大陆,国共双方达成了历史性和解,开创了历史新局面。连战先生在演讲中,一再强调了反对台独和确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事实上,国共双方,尽管因为政治路线的不同,导致了战争,但是,国共双方在秉承中国大一统的文化观念,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上,是没有分歧的。在此有一件历史的公案应该予以澄清。1949年的国共和平谈判,社会上盛传国民党企图划江而治,造成中国的南北分裂。无论国内外是否有人有此意图,但作为李宗仁指导、张治中执行的谈判原则,"划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21,(6)
正周恩来在26年的新中国总理生涯中,一直分管外交工作,他以决策人、指挥者、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以非凡的才能、智慧与精力,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建国初期的工作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采取了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的政策,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总理兼外交部长,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以外交领域为阵地开始了艰难的破局之战。  相似文献   

19.
1949年退踞台湾后,蒋介石在反思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垮台,以及在政治、经济、教育和外交等方面的全方位失帔时,认识到统治失败的关键在于国民党奉身的失败,因此,1950年7月22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召开临时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改造方案》,并于8月成立了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式开展国民党改造运动。其内容包括:一、重新确立国民党“革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与国共"党内合作"的历史发展有密切关系.他经历了从反对到同意国共"党内合作"的思想演进,经历了从维护到提议中止国共"党内合作"的立场转变,也经历了国共"党内合作"破裂的悲惨结局,但他无力掌控国共"党内合作"的历史进程,也不能承担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责任、主要责任,甚至是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