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我国自2003年非典时期实施领导干部问责制以来,像“瓮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中,都有官员被问责,或受党纪政纪处分,或受国家法律制裁。问责制的实行,给领导干部以极大震撼,让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对平息民愤,保持社会稳定,提高政府公信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度被誉为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是提高我国公权公信力的制度尖端武器。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不能单单依靠政府,必须构建多元治理机制,而非政府组织则是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非政府组织有民间性、灵活性等特性,且实力不断增强,具备参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优势,但也面临自身能力欠缺、社会认同度和公信力不高等制约因素。为了使非政府组织更好地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非政府组织自身应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事件处理能力;政府应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受经济和各国社会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国外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出现许多新的类型与特点,如何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理论上看,国外学界主要运用社会冲突、集体行动、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提出了制度化建议;从实践经验看,国外社会主要从法律基础、组织建设、警察制度、媒体管治等方面采取多元化措施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调控以及事后政府公信力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4.
政府公信力与群众工作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构成预防和治理我国当前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子.政府公信力事关稳定大局,做好群众工作,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让底层民众重拾信心,恢复社会信任感,这是政府合法执政、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的基础.从治本与治标两个层面治理群体性事件,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我国进入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防控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群体性事件频发与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公信力缺失直接相关,所以,重塑政府公信力是化解城乡群体性事件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陈天祥 《学习月刊》2012,(11):41+47-41,47
近年来。在“华南虎事件”、“李刚事件”和“浙江乐清村长之死”等公共性事件中.民众普遍质疑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些事件的解释。在政府主导的各类评比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活动中.人们对其中的成功者、获奖者也普遍颇不以为然,有“被文明”、“被卫生”之感。这些都说明.政府的公信力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它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对一个政府来说.公信力丧失是最大的危机.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势必影响政府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秩序主导力量作用的有效发挥.其后果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因社会矛盾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转型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面对群体性事件,相关部门仍习惯以追求社会的"刚性稳定"为目标,采用政府"压制型模式"予以应对,导致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政府的公信力面临严峻的考验。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应该明确群体性事件社会控制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努力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优化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手段和对策,建构相对人有序参与群体性事件处理过程的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8.
三聚氰胺牛奶事件的曝光,再次将政府公信力问题推至理论研究的前沿。信任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施政面临空前压力与难题,面对挑战,政府如何通过完善自身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公信形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政府公信力的理论渊源、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四个方面对政府公信力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求实》2014,(8)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是偶发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从而折射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而政府公信力的考量维度不一。根据"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政府公信力包括公共政策公信力、政府廉洁公信力、政府诚信公信力和政治控制公信力,并分析它们在"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中的表现,据此提出完善公共政策过程、全面惩治腐败、完善行政问责制和健全管理机制四条政策建议以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能力来获取社会组织和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宗旨的公共性、民主性,组织的合理性,决策的科学性,实施的凝聚力。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及公众对政府能力及行为的一种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陈如  曹源 《唯实》2010,(3):74-77
组织信息的封闭性、法律制度的缺失、政府的全面渗透以及社会的消极影响,是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化的因素。应从慈善组织的规范性与专业化,政府扶持的外部性与法制化,社会引导的开放性与社会化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2.
杨志刚 《唯实》2010,(6):73-78
审判公信力是法治社会的基石。不良的外部环境是造成我国审判公信力困境的重要原因。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审判权规律要求的审判运行环境是化解我国审判公信力困境的重要一环,其中,理顺法院审判与人大监督关系、构建民事抗诉权有效运行机制、规范审判机关与新闻传媒的互动机制、规范审判机关与执政党组织的关系是亟需要做的突出工作。  相似文献   

13.
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把政策目标变为现实的重要载体和保证。对于政府工作来说,政府执行力产生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有利于保证政府执行力。在现代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要想实现政令贯通,要想实现有效管理的组织目标,要想实现其为人民服务、为发展服务的使命,首先必须保证其必须的公信力和有效的执行力。本文分析了新疆当前政府公信力失范的症结原因所在,剖析了政府执行力下降的关键原因,并提出必须高度重视政存执行力和公信力的路径选择问题,认为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存在的一块“短板”,是我们政府工作的生命所系,要把执行力和公信力当作政府的生命力来重视,并切实采取实际措施来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对政府公信力的现实思考——以扬州卖地事件为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是提高政府诚信度的重要保证。然而。扬州市政府却因扬州卖地事件损害了自己的公信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缺乏以民为本的理念。依法行政的观念淡薄,科学发展的意识欠缺。因此,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地方政府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行政理念,大力推进政府法治化进程,建立政府诚信监督机制及民众与政府良性互动机制,完善政府诚信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慈善组织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如何适应我国慈善事业做强、做大的现实需要,研究我国慈善组织的法制建设和能有效激励社会公众参与的社会监督方式。当下要着力内抓规范管理、外树良好形象,以显著提升我国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影响力,进而提升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众参与度、慈善组织的生存能力和内在活力及组织创新力。  相似文献   

16.
储云 《党课》2010,(1):58-60
组织部门是党委开展党的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的重要责任,为社会所关注、群众所关心。组工干部的公信力是组织工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在逐步增强,各种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政府公信力建设也面临新的问题、挑战和机遇.文章简要阐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和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理论,在系统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1,(18):48-49
相对于经济发展成就、社会财富积累等“有形资产”而言,公信力属于“无形资产”。如同有形资产的建树需要集腋成裘,无形资产的聚集也靠点滴积攒。不同的是,政府“无形资产”的流失,却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在近年来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上,各级政府的不同回应,见证了“无形资产”的消长变化。还记得2009年成都公交大火惨剧发生之后,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敏感期,环境群体性事件呈高发频发的态势,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因此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治理对策,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和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韩涵 《理论导报》2013,(1):38-38
针对网友“BG2RHY”爆料,有120医护人员就餐后,驾驶救护车开着顶灯、逆行返回单位。北京市急救中心昨日回应称,已对当事车主和医护人员停职处理。急救中心将在全市急救中心120系统展开整顿,杜绝120违规用车、公车私用等。这一事件,让急救车公信力流失,甚至引发“是否继续为急救车让道”等热议,在礼让急救车意识缺乏的社会氛围里,这样的争议,无疑让问题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