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苗族服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独特的迁徙史、生活环境和观念意识,造就了苗族服饰的独特款式、图案和色彩运用,使之成为现实存续而包孕丰富信息的"无字史书"。从民族文化发生学、民族文化背景学、民族文化心理学、民族文化伦理学、民族文化美学角度来解读苗族服饰,能够获得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深入而全面理解,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提供坚实的知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华林  赵德美  王旭东 《思想战线》2011,37(3):131-132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面积2.4万平方公里,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54%,是湖北省少数民族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同时,也是一方民族文化的厚土:优秀民歌《龙船调》唱响世界,“摆手舞”豪迈粗犷,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精美绝伦,土家吊脚楼堪称中国南方干拦式建筑经典,“恩施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  相似文献   

4.
贵州民族民居建筑,在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等民族聚居的地区,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吊脚楼式民居。这是贵州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据史籍记载,上述诸民族历史上都曾活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后因种种原因方迁徒到我国的西南地区安家落户。这些民族的古代人既然生活在水网地区,面临的是温湿多雨的环境。因而在营建自己的栖身之所时,在当时存在的巢与穴的两种居住方式中,就只能选取巢居的  相似文献   

5.
赵庆鸣  古登鹏 《前沿》2010,(18):181-184
21世纪,文化多样性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知识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手段调整涉及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等传统知识的社会关系,探讨其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制度建构及保护模式选择等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知识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撷取苗族古歌这一特殊传统知识,剖析了苗族古歌的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运用法律保护民族民间文学的紧迫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论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思路,以呼吁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知识的特别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6.
张泽欣 《人民论坛》2012,(20):198-19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土家族,其土家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她如同雕刻着土家人智慧结晶的活化石,在祖国的传统文化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土家族文化正面临着衰退,甚至消失的严峻形势,因此必须要加以保护,使其更好地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7.
早在先秦时期,巴人和三苗的一支即已在武陵地区生存繁衍,发展成为现今武陵地区的两大主体民族:土家族和苗族。自汉代起,汉人就以相当的规模进入本地区。持续的人口流动奠定了现今武陵地区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间形成了共生共存、博弈互惠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献,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知识的载体,是各种文献资料的总称。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学术论文专刊、缩微资料等。民族文献,即见有关少数民族的哲学、宗教、历史、风俗、语言文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文献。民族文献是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中的重要部价,是全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4.6%,全省有苗族、布依族、水族、侗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各民族的历史文献十分丰富。开发利用民族文献,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研究事业的繁荣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  相似文献   

9.
为展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放发展的文明史,展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激励民族奋进精神,1993年10月,经县人大政府批准,在印江设立了民族文化陈列馆。民族文化陈列馆展示了三个力面的内容: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纯朴的民族风情、灿烂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以文字介绍为主,叙述早在般商时期,印江土家族苗族的先民就繁衍生息在这1969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印江古为蛮夷之地,先秦时期隶属涪陵郡,唐开元四年设置思邓县、思王县。明弘治七年改土归流设置印江县。陈列馆…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中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危机日益加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多民族聚居的新疆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加快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式微与流失。城市化背景下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同时实现城市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川东南土家与巴国南境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二百八十三万(一九八二年全国人口普查数字),主要聚居在湘、鄂、川、黔四省的结合部一带。其中四川省有土家族近六十万人,主要聚居于川东南涪陵地区的东南沿边数县。目前,在这里已经建立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五个土家族或土家族与苗族联合的自治县。川东南的土家族确乎源远流长,对当地的开发有卓越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巴族的族源与古巴国的南境以及川东南一带的考证,以阐明当地土家族与古代巴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伊金霍洛(汉意为“圣主的苑囿”)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辖7个镇138个行政村,现有总人口159752人,少数民族11923人,占全旗总人口的7.46%,其中蒙古族11426人,满族、回族、土家族、壮族、彝族、苗族、朝鲜族、达斡尔族、水族、白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共497人,是典型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3.
民俗体育文化是区域文化和民俗体育的产物,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民族地区不同民俗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的趋势,因此研究连片地区民族之间民俗体育文化融合对我国文化强国的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武陵山片区苗族、土家族民俗体育为案例,从武陵山民族地区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出发,探讨区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志鹏 《前沿》2008,(11):89-9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对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的浓缩与传承,它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是维护文化主体和文化主权的重要依据,因此,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位于中部省份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在恩施州这块占全省面积六分之一(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2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52.6%。由于地处山区,交通条件不便,这里也是湖北省的贫困地区。从2007年以来,湖北省实施了“616”工程,即由省委、省政府10名领导同志牵头,每名领导同志带领6个单位,  相似文献   

16.
思南县行政区划27个乡镇,585个村(居委会),其中土家族苗族乡9个,苗族土家族乡5个,民族乡占全县乡级建置的52%。全县总人口1995年达到56万人,每平方公里24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单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7.4%。境内居住着土家族(14.9万人)、苗族(10.3万人)、他佬族(0.57万人)、蒙古族(0.4万人)等17个少数民族。思南县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民族平等权利的实现,少数民族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一些杂居散居少数民族过去曾经隐满了民族出身,改变了民族成份,掩盖…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广西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昔日相对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一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灭失的严重危机。因此,精心打造广西民族文化特色,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抢救、整理、规划,对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遗产廊道:湘鄂渝黔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三山 《前沿》2009,(6):82-84
湘鄂渝黔多民族聚居地区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呈廊道分布,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珍贵遗产迅速消亡。面对这些共同的严峻形势,本文从地理、历史、人群互动、“壁垒”、生产力要素流动等角度,提出“湘鄂渝黔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廊道”构想,为多民族聚居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苗族民间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歌与民间长诗.古歌中,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为急待保护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保护和研究刻道,时于系统地了解苗族进入氏族社会后婚姻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发掘苗族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代表微语     
正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理分布及其特点,在文化上相对弱势。建议:我省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列入"繁荣发展八闽特色文化,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把更多的人、财、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