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这是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政府对其在员工利益分配方面所给予的一项政策。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应坚持全员均可持股的指导思想,但不能搞绝对化和平均化,特别是须对员工持股计划中所涉及的有关财务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各类员工持股的参与比例、资金来源、产权问题、股份来源、持股期限、风险防范以及员工持股信息披露内容等。  相似文献   

2.
论职工持股对职工权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玉芳 《工会论坛》2001,7(6):23-26
实行职工持股制度 ,使企业职工拥有企业的部分所有权 ,职工不仅享有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 ,而且也成为有产者 ,成为股东 ,它对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深化国企改革、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等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推行职工持股制度的过程中 ,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完善有关职工持股方面的法律法规 ;规范职工股的管理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改变现金支付为主 ,实行有偿购买与无偿配送相结合 ;鼓励长期投资 ,解决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企业薪酬具有保健、激励、调节等功能。目前我国企业薪酬存在诸多问题,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种:实行岗效薪点工作制、建立奖励薪酬制、员工持股计划、试行年薪制。  相似文献   

4.
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KSOP)作为一种有效的员工激励手段被国内外企业广泛应用。员工持股制度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员工劳动积极性和企业凝聚力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关注。实行员工持股,使员工不仅有按劳分配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还能获得资本增值所带来的利益。在我国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员工持股还能有效弥补投资主体缺位所带来的监督弱化、内部人控制等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5.
朱超 《工会论坛》2014,(4):19-22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尝试实行的职工持股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偏差,影响到这项制度的实际效果和健康发展。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构中国式企业员工持股制度需要纠正以往偏差。在重构员工持股制度探索中,工会从自己的视角提出的对策和主张是:一是在现代产权制度变革中探索建立和发展人力产权,努力打通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资本的科学通道;二是重构员工持股应与鼓励职工提升技能、"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统筹设计;三是重构员工持股制度要与完善劳动者参与公司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四是重构职工持股制度应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政府)支持、工会参与、员工响应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6.
职工持股制度是一种融所有权制度、股权激励制度和企业治理制度为一体的制度创新。我国职工持股制度对产权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参与公司治理,稳定社会起到较大作用,但推行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应统一法律规范,建立统一完备的职工持股法律体系,允许鼓励地方企业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70%以上的国有小企业已经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实效突出。现在还有30%的国有小企业还基本没有实行改革,在已实行改革的企业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应当解决和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联系实际,加强学习,深人解决对改革的态度问题,认真把握改革进程,适时转换工作重点,用整风的精神,加强和改善对改革的领导,夺取全省国有小企业改革的新的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李淑玲 《工会论坛》2003,9(2):62-63
债转股就是把国有企业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变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或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针对债转股的局限性 ,对于债转股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法是 :既从企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本身找解决方案 ,又要从外部寻求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职工持股”作为一种筹集资金的形式,起源于欧美地区。二战前,日本有少量企业也曾采纳实行,但数量微不足道。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职工持股”作为一种制度在日本各企业中推广开来。 到1988年,共有1978家股份公司注册上市,其中1800家实行了职工持股制度,占总数的91%左右,而持有公司股票的职工则占全体职工的45.8%。这些持股职工组成的持股职工工会中有25%左右已跻身于本公司10大股东之列,尤其是四国银行、大成建筑公司的持股职工工会,分别成为本公司第一、第二大股东,在公司事务上拥有很大的参与权,具有相当大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0.
收入分配不公平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改革应该更加全面、彻底、有效。在各种改革路径中,法律手段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职工持股制度与劳动者利益息息相关,建立新型的职工持股制度,通过公司法统一规范,实现劳动者的劳动力权,使劳动者的劳动力真正实现等量资本(人力资本)回报等量利益(剩余利润),从根本上解决初次分配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股份制有两种基本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美国从以个人直接持股为主体与多种机构持股并存,逐渐转变为以机构持股为主体与个人投资持股并存的股份制度;日本实行以法人相互持股为主体、个人直接持股和机构持股并存的股份制度.这两种典型的股份制模式总体上都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范畴,而不是所谓的"公有制形式".中国在迈向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应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将公有产权与市场经济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一种以法人型联合劳动为基础的"市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深化改革、转机建制过程中,关键是要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本文就这三个难题及解决难题的对策作一探索与研究。一、实行政企业职责分开(一)对实行政企职责分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对于当前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实行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应该按照效率优先、兼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股份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切实做到均衡持股,才能使此项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与改革模式没有必然联系,防止产权制度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其优势在于容易被国有企业管理层和职工接受,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减轻改制过程中的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企业管理层的新老交替,提高国有控股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因而值得推广。但在实施中必须坚持阳光操作,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并且要解决职工持股会的法律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企改革积重难返。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深化改革,解决好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要解决好国有企业和非公有企业一致的起跑线问题;二是要合理甩掉国企的历史包袱问题;三是可以实行国家、企业、职工的投资主体,把部分国有资产分配给职工;四是尽快建立好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改革过程,实质是利益调整的过程。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建立改革主体的利益机制、完善职工持股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及当家做主的责任心,形成职工和企业长期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对国企改革的深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职工持股成为产权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张雨 《工会论坛》2006,12(3):65-66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我国员工持股发展现状出发,论述了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国企改革的积极意义,指出我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环境的完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长期实行的低房租、高补贴的实物福利型住房分配体制,既造成了住房分配上的严重不公,又给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不改革由国家、企业统包的实物福利型分配制度,就不能解决日趋严重的住房难问题。因此,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实行住房制度改革,推进住房商品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员工激励制度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高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方案,更是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股票期权和期股是企业对员工进行激励的重要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和应用。在国内,员工持股激励机制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因此为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员工持股激励方案应本着“先局部试点,再逐步面向全体员工”的原则。首次激励对象主要面向在过去两年内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干部、公司经理、技术专家等,在逐步修改完善方案的基础上,最终实行根据职位、贡献、工龄等不同档次的职工全员持股方案。  相似文献   

20.
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国有企业借助混合优势实现产权多元化、政企分开的客观要求。江西省按照优化股权、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形成了一整套可借鉴、可推广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资管理体制机制、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新三会"与"老三会"的无缝对接、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和择优选择战略投资者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以江西省为例,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议:健全混合所有制改革体制机制;规范员工持股制度,构建利益共同体;正确处理"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规范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正确处理好党管干部和市场化选聘干部的关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把握关键,突出抓好战略投资者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