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政府在劳动关系调节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建立劳资自治制度的基本前提,政府应通过立法干预、决策干预、制度干预和行政干预,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政策保障、机制保障和权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盛峰 《理论前沿》2003,(12):28-30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必须加强劳动立法、营造良好的劳动法律环境、完善劳动市场机制、强化工会职能。  相似文献   

3.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个由标准劳动关系与非标准劳动关系构成的体系。劳动关系符合法定模式建立标准劳动关系,表现为单一的合同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不符合法定模式建立非标准劳动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事实劳动关系、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双(多)重劳动关系等。从体系化视角研究劳动法律关系,不仅可以提示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劳动法律关系再定义,而且可以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以实现劳动法“广覆盖、低保障、严执法”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4.
事实劳动关系在性质上属于无效劳动关系的范围,实践中将其剥离无效劳动合同而冠以事实劳动关系的称谓。事实劳动关系因其立法的零散而没有统一的类型化标准体系,对劳动者保护有欠缺。故以类型化为切入点,试图建立明确、客观的事实劳动关系标准体系,即可能性标准、必要性标准与边界性标准。进而将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以及其他类型的"事实劳动关系"纳入判断体系,确立保护型、谨慎对待型和一般禁止型三种具体类型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才 《工会论坛》2007,13(2):28-29
构筑和谐劳动关系三个观点: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利益平衡且倾斜立法;对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要平等保护、消除歧视;劳动关系的核心主体及其他主体之间要三方协商、多方协调。  相似文献   

6.
自《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全国各地刮起了一股凶猛的裁员大潮;实施之后又受到很多人的强烈抨击和责难,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定位。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强烈批评《劳动合同法》定位不当,脱离国情,不利于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构建。本文在回顾西方国家劳动合同法立法定位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国情,认为现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定位是十分恰当的,是符合当前国情的,有利于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劳动立法的逐步完善,对劳动关系调整带来深刻影响,劳动者维权意识空前觉醒,促使用人单位进一步规范用工行为,但是也应看到新劳动立法的个别内容值得商榷,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并在技术上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对劳动关系研究范畴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黑启明 《工会论坛》2005,11(1):27-28
劳动关系存在若干范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对劳动分工、产业关系、劳动关系、劳资关系、劳使关系、雇佣关系、劳务关系、员工关系、劳动权和劳动争议范围作出科学界定 ,对于劳动、经济、商贸立法 ,对于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和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作 ,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双重劳动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但由于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使得该类劳动关系得不到有效规制。我国应在立法上明确承认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规定双重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应尽勤勉和忠实义务并受工时制度的限制,同时保障双重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实现社会保险权利。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立法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良敏 《工会论坛》2006,12(1):21-22
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工作已经启动。制定一部符合中国劳动关系实际情况的劳动合同法,才能更好地规范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本文认为,劳动合同法立法应当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适用范围,对特殊劳动关系中的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问题等作出相应规定,以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制。  相似文献   

11.
从人力市场归一化的分析来说,应当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但在劳务派遣实践中,因为存在着劳务派遣工权利保护的障碍来自于系统性的用工歧视制度结构,劳务派遣立法过程中缺少充分的意见表达通道,致使劳务派遣中利益攸关的劳动者无法将自己的利益需求有效表达出来,劳务派遣实践中劳动者利益保护成本相对较高等原因,给劳务派遣工的权利带来了多重损害。应当通过构建平等的法律文化,建立有效的劳务派遣工参与机制和管理机制,完善并严格法律法规,把劳务派遣真正关进法制的笼子里,构建接近正义的法律适用体系,开展员工关怀、培育正常良性的雇佣关系,注重技能培训、提高企业的责任承担能力,发挥工会作用、保障民主权利等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人力市场的统一,为劳务派遣工提供平等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2.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章具有法律效力的要件之一是内容合法。内部劳动规章内容的合法性意味着内部劳动规章不得违反劳动法强制性规范,不得侵犯劳动者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得违反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相似文献   

13.
认真分析新建企业的劳动争议状况,加速工会组建工作,强化法律监督,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外来劳务工是深圳市城市建设的主体,但是由于政策上的歧视和法律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他们面临着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收入低、工作不稳定等问题,建议政府和社会积极关注这一群体,加强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劳动就业环境,从政策、法律和经济等多方面扶助他们,努力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与劳动、经营者收入差距过大是我国当前社会问题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建立完善劳动者维权机制,提高弱势群体表达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实现劳动股本化,实现劳动者利益在公平中增长。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劳动合同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但对劳动合同的解除和违约责任的适用,在法律上也越来越表现出了漏洞。由于劳动合同的特点,决定了其与《合同法》规定的不同,从而也导致了解决劳动合同争议问题的困难。针对目前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尤其是对劳动合同的解除和违约责任形式做了论述,把传统的劳动者分为一般性的劳动者和特殊性的劳动者,在适用法律方面也各有其适用特点。  相似文献   

17.
集体协商机制中工会法律地位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协商劳动关系中,工会应当证明自己确实可以代表员工的利益和愿望。并且其法律主体地位应该具有实然法意义上的严格界定——这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要求,更是实践意义上的需求。因此需要我们对集体协商劳动关系中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有一个正确和适当的认识:在最大限度雏护劳动者利益的同时,确立工会正当的法律地位和充分的独立自治权,以保证集体协商机制能兼顾公正和效率,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观念、管理和政策法规等几个方面。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应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调整社会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一元化。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尽快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和健全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适合其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劳动教养执法存在许多缺陷,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需要不相适应。我国人权入宪将对劳动教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并将推动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人权入宪与劳动教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保障。改革劳动教养制度,必须在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20.
工会履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神圣职责,要增强维权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加强工会维权的机制建设,牢固树立中国特色工会维权观,不断提高工会的维权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