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绿色民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应的体制困境的突破需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规制与导引。当前法治思维及其衍生的法治方式的核心在于坚持规则意识,坚持合法性判断优先,强调程序正义。运用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约束执政者权力"任性"、瞬时兴致和专横力量,保障绿色民生建设既遵循政治话语与法律规范,又能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动态变通的有效手段。有效推进绿色民生建设需要坚持法律认知判断与逻辑推理结合、政府科学决策与利益相关者有序参与相结合、民生法治与政策调适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詹明鹏 《学理论》2012,(6):134-135
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治。但是,学生管理中的法律纠纷依然不断产生,学生管理制度的缺失是重要原因。通过对广东十所高校《学生手册》中相关学生管理制度文本的考察,发现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是条文违背法律、处罚规定不当、某些方面无章可循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现代法治是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体,追求公平正义、民主高效等价值,以正义为终极价值关怀。法律思维优先和合法性优先,是法治原则所必然要求的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必须围绕法律的权利与义务展开,是一种实证化、技术化、规范化的思维方式。应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最终达到维护法治的目的。警察法律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法治实践进程中,要不断提高警察法律素养,增强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在思想观念及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法律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4.
武亚娟 《学理论》2012,(5):23-2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正确解决高等学校的管理权力与学生合法权利之间的关系,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维持一个必要的平衡。近年来,高校不断被推上被告席,高等教育领域里诉讼案件迅速增多及由这些诉讼案所引发的争议之强烈、所受到各方的关注之广泛,均是前所未有的。从学生管理角度研究高校法治化问题,从法治理论入手,明确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及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并就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途径进行探索。有助于中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协调发展已成为法学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建设,运用现代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去指导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实践。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包括遵守规则的法治意识、程序公正的法治思维、捍卫民主的价值理念、控制权力的法治要义、保护权利的文化取向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加强党规国法协调发展的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使党规国法更好体现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当下,对成为社会热议和理论研究关键词的"法治思维",人们各有不同的界定。而法治思维是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为前提,顺应我国法治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提出的,其主体应是针对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法治思维应以人民主权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保障与权力限制、法律至上等核心概念为基础;法治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法律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关键是要确立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人们以法治为视角的理性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法治思维的表征是:一是理论建构:主动学习把握法律知识、法治理论,形成法治意识。二是法治实践:党、政府、个人自觉践行法治理念,规范公共行为,形成法治实践机制,实现公平正义。三是法治的确定性:主体依据法律预判交往对象和事件发展,保护权益。四是法治审视:对客体对象给予法治解释、法治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蕴藏着丰富的法律思想和法治观念,其内容非常系统深刻。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思想及法治观完成了对前人法治思想的批判和超越,形成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法治观和整体的法治思维。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观对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解决,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指导方向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在全社会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对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内涵要在与法律人的法律思维的比较中把握,并确立法治思维的主导思维、基本思维地位。建立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法治思维能力考核评价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是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生成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依法治国到以法治思维与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并非已经实现了法治理想,仍需全面推进。人治方式是法治发展的阻碍因素,"仇和"式治理、"良性违宪"论在人治的意义上当被否定。因此,当以法治方式推进法治,变权力修辞为法律话语,尊重法律权威,正确理解并运用法律,实施宪法,以法治思维立法、执法、司法,逐步吸纳并挤占人治空间。  相似文献   

11.
应急社会管理是一种非常态法治下的秩序行为,并不意味着对于法治的背离和反叛,而是要在更艰难复杂的情况下对于法治底线的坚守和捍卫。法治型应急管理不仅具有较强的法理基础,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需求,其实质是应急管理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如何运用法治精神、原则、理念、逻辑和要求来思考、认识、把握和维护社会管理行为的合理性底线、社会管理相对方的权利底线和应急管理程序最低公正底线。走向法治型社会管理,我们必须坚持三种法治思维:最低理性标准思维、最低权利保障思维和最低程序公正思维。  相似文献   

12.
法律思维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时,依据法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具有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认定事实的证据性、使用法律的规则性和思维语言的专门性等特点。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法律思维。法律思维在社会转型期的政府治理语境中体现为形式法治优于实质法治、程序优于实体、理性优于情感和契约优于控制。  相似文献   

13.
法律思维、法治思维与法理思维是三个相互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重要概念。其中,法理思维是一种普遍性思维、一种理论思维、一种价值思维、一种理想思维、一种求真思维、一种辩证思维、一种综合思维。法理思维既是法律思维、法治思维的原理和基础,又是法律思维、法治思维的指导和引领。法理思维的特性决定了从法律思维、法治思维到法理思维的必要性,这是一个逐步递进和不断升华的过程,我们迫切需要促进这种递进和升华。  相似文献   

14.
依法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具体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依法推进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明确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依法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法律水平、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法治思维是运用法治理念、法律规则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强调以合法性判断为逻辑起点,决策与行动过程必须在理性思维的指引下,以实践性作为思维的最终目的。法治思维包括规则思维、权利保障思维、权力制约思维、责任后果思维、正当程序思维、公平正义思维等,在运用当中有着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探寻中国共产党的法治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及其中央委员会会议公报中的法治关键词有民主、法制、法律体系,法治,权力等.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法治思维乃是以民主集中制为主,以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为中心,在强调保障人权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注重日常工作思维与方式的法治化.而且,从发展的立场看,这一思维仍有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马晓跃  刘琦爽  王敏 《学理论》2015,(2):219-220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职能的定位一直存在不准确现象,具体表现在职能的不明确、错位以及被扩大等方面。从管理的五大功能角度,分析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总结出管理方法如下:必须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必须按照法律行使学生管理。  相似文献   

18.
正以法治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首先,运用法治思维治国理政,意味着法律是最高权威理念的确立。在我国,党大还是法大,在部分人群中一直存在误区。部分人认为,宪法规定党领导国家和人民,所以党要大于法律,否则无法实现真正的领导。其实在我国,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党的政策经过法定程序转化为法律后,依法办事就是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所以树立法律  相似文献   

19.
法学思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思维。法学思维包含法律思维、法治思维和法理思维。法律思维规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合法性、正当性、有效性。法治思维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尊崇宪法法律、强化法治监督、保障公民权利、抓好"关键少数"。法理思维显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阐释了从一元管制迈向多元共治,重新构建权力-权利结构,形成多维复合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作为法治国家建设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具体实践,社会管理法治化意味着用法治精神统帅社会管理全局,用法治眼光审视社会管理现状,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管理战略,用法治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用法治方法巩固社会管理成果。社会管理法治化是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重要途径与重要保障。实现社会管理法治化,应该以形式法治为基础,以实质法治为主导,以行政法治为重点,以程序法治为核心,以民生法治为后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