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格尔顿先后吸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和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不断改进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界定,其目的是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社会权力维持和再生产的策略,并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伊格尔顿也通过意识形态生产理论和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分析了文学和审美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它们作为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在维护和再生产社会权力过程中所发挥的复杂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秀梅  陈浩然 《求索》2010,(9):58-60
伊格尔顿先后吸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和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并不断改进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界定,他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社会权力维持和再生产的策略,并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伊格尔顿也通过意识形态生产理论和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分析了文学和审美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它们作为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在维护和再生产社会权力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知识考古学:话语与陈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彬 《求索》2010,(6):224-225
本文叙述了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了知识考古学的两大理论支柱——话语和陈述,深入讨论米歇尔·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三要素"权力、话语、知识"与勒菲弗尔文化研究外部操控三要素"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观",集中讨论了建国17年外国文学读本选择的偏向性以及相关文化政策的制定。说明这期间的文学现象是"知识考古学"在中国当时具体社会条件下而产生的具有特色的范例和样本。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观念占有重要位置.他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在文化批评这个大的视阈中构建了关于文本生产的科学,即文学生产理论体系.他把意识形态与文学批评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中心,他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论著均从意识形态出发来理解文学问题,均在文化批评视阈下审视文学生产过程,因此,研究伊格尔顿文学理论观念过程中,从意识形态、文化批评和文学生产三个方面探寻其文学观念的理论渊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争论及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建新 《求索》2007,(2):128-131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右翼知识分子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双重层面上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西方左翼学者从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严重后果的等方面做了有力的反驳。这一争论经过短暂的沉寂,在20世纪末的全球化语境下再次凸现,并影响了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中国学者对于这一思潮的研究涉及到其历史脉络、理论前景、现实影响、主要危害等话题,但是,在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解,这一思潮的逻辑路线,理论与现实基础等方面仍然留下了若干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傅艳蕾 《前沿》2014,(23):58-59
从"需求"视角展开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与吉登斯的共性。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侧重"物质需求"阐释意识形态内容的来源,而吉登斯侧重"心理需求"阐释意识形态形成的方式。根据这一理论分析和比较,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坚持意识形态内容和形式"两手抓",不仅要关注意识形态内容本身的建设,而且还应关注意识形态形成的方式方法及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非意识形态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E·希尔斯在1955年发表的《意识形态的终结》为滥觞。D·贝尔和S·利普塞特在1960年分别发表的《意识形态的终结——论五十年代政治思想的枯竭》和《政治的人:政治的社会基础》,这两本书都认为当今意识形态的衰落与枯竭,到了终结的时刻了。西方许多社会学家、特别是美国社会学家通过历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大力宣传“非意识形态化”理论,从而使这一理论成为整个意识形态潮流的名称。  相似文献   

8.
赵伟 《前沿》2011,(1):65-69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有"虚假意识""观念上层建筑"和"拜物教"三种不同的界定。国内理论界对这三者的关系一直是聚讼不已。实际上,上述三种结论并非简单的对立或等同的关系,相反它们呈现为一种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进程。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探索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最终在拜物教理论中实现了对意识形态的全面、具体、历史的把握。准确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有不同的背景,也就有了不同的涵义,需要具体分析。只要阶级社会依然存在,只要人们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差别,只要民族、国家依然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终结。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该终结的倒是“意识形态终结论”本身了。  相似文献   

10.
在对柏拉图诗学思想的研究中,其叙事理论尤其是叙事视角理论与其诗学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忽视。柏拉图从神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三个角度出发,不仅在历史上最先区分了单纯叙述和摹仿叙述,而且对这两种叙事视角背后的道德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较早地注意到了文学叙事的伦理性和意识形态性。柏拉图的叙述视角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厘清其诗学理论中的灵感说与摹仿说的歧义,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柏拉图诗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也可启发我们对于文学叙事意识形态属性的深思。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可谓风生水起,然而,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却是利弊两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民俗文化产业出现了异化发展的态势。从民俗文化产业社会嵌入性视角来看,认清民俗文化的本质特征,即民俗文化的内价值与外价值、民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商品性以及民俗文化的"原生态"与"再发明",是正确引导民俗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必修课,其课程考核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风向标。应将口语、写作、手工等技能的形成性考核与听力、阅读、词汇、语法、翻译等理论考核一起纳入课程考核体系,由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过渡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考核学生语言知识掌握、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思维、表达、操作和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苏富强 《求索》2007,(2):132-13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理论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股“淡化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其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告别革命,远离政治,疏离主题.淡化意识形态”。这股思潮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其中既有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也有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这股思潮对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必须予以分析和批判。这里我们重点从国际因素的角度,提取和“淡化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来加以分析和批判。通过着重梳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来龙去脉,揭示其本质以及它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格尔茨分析了原有意识形态研究的二种理论模式,通过文化人类学视角研究意识形态问题,将意识形态分为两种存在状态:隐性和显性的,其中显性状态下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张力";格尔茨认为新兴国家的民族主义里存在着本质主义与时代主义的内在张力,并且新兴国家针对原生性情感,还存在着"整合式革命"的现代化"使命";他提出新兴国家意识形态及民族主义问题的实质,是"对权力至上的权力"的争夺。  相似文献   

15.
刘军汉 《理论月刊》2010,(10):60-62,78
苏东剧变以后,我国缺少一种能够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相抗争、具有国际播撒性的新学说。文明类型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缺。文明类型理论突破了"五种社会形态说"所坚持的"单线发展"论,变"单线发展"为"多线互动",使理论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更加一致;从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对不同文明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也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进行了分析,消解了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必要的对立,同时争取了自己在国际论坛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制度及实践的观点论述是马恩经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哲学、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其科学意识形态的构建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段吉方 《思想战线》2002,28(5):119-122
在 2 0世纪文学批评视野中 ,考德威尔从资本主义的社会和历史变迁中考察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戈德曼探索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与特定社会集团思想体系结构之间的同源性关系 ,伊格尔顿分析文学作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由于他们的努力 ,使 2 0世纪社会批评的视野在审美与历史的交汇中向社会整体文化情境掘进 ,在理论趋向和批评程式上体现出一种文化分析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弗朗西斯·福山从自由民主制的坚定捍卫者转变为重视国家建构的审慎的自由主义者,推动了"历史终结论"向政治秩序论的理论演变。"历史终结论"的目的在于终结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进而终结世界探索多元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在当代,福山并未放弃"历史终结论"的基本观点,但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在事实层面上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多元现代化模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斗争因其对象的明确性、方式的隐蔽性、过程的激烈性、后果的颠覆性和目标的残酷性被形象地称作争夺青年的“颅内战争”。“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等论调曾一度甚嚣尘上,描绘了一幅“自由民主制度”胜利的虚幻图景。这场战争的胜负究竟如何?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取得的非凡成绩显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意识形态不再是一种凌空蹈虚的想象乌托邦,更不是“后真相时代”碎片化信息的拼凑,而是具有了理论、现实和历史三重维度的支撑。通过剖析其力量之源、制胜之本和前车之鉴,将中美意识形态置于平等的地位加以审视,改变西方中心主义以傲慢的上帝视角、霸权标准和自鸣正义的方式评判一切的思维定式,从一个新的视角彰显中国新型“举国体制”背后的意识形态优势。可以说,直线意识形态生成的内驱力发挥着无形而重大的能动作用,助力中国构筑起一种独特的非对称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密码,从根本上决定着这场争夺青年的“颅内战争”的未来结果。当然,也要高度警惕蕴藏于内外部的重大隐忧。这一研究及结论从根源上批驳了意识形态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谬论,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差别,澄明了意识形态的发展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基本内涵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话语权物质论""话语权辩证法""话语权阶级性""话语权权力论",分别从物质生产能力的决定性作用、理论对实践的巨大反作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层面对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话语权思想"深刻阐释了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保障、掌握话语权与构建话语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与"意识形态终结论"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核心是政治话语权等重要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管理工作中,要以物质实践和科学理论作为话语权之源,以"文明基因"为构建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加强阵地意识,勇于捍卫和扩大自己的话语权,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安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