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鹰在腾飞     
锡盟供销社民族贸易中心金鹰商厦是锡盟地区首家集资民办的集批发、零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商场,营业面积10651平方米,现有资产1432万元,职工498人。经营日用工业品、服装鞋帽、五金交电、土产日杂、烟酒副食、地方名优特产品等45个大类2万多种商品。1996年实现利税183.2万元,比上年增长73%,上缴税金131.2万元,比上年增长13.5%。职工月工资最低收入33o元。连续几年被评为锡盟地区“消费者信得过单位”。1995年跃为“自治区供销系统十强商场”和“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目前,该商场已经成为锡盟地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零售企业之一。…  相似文献   

2.
这段时间,每当自己听到或看到媒体报道打“老虎”、拍“苍蝇”的消息,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那辈人当年的廉洁,特别是为此险些葬送6条人命的经历,更如影相随,总是晃在眼前. 那是1960年初冬.我在沈阳市商业局下属的联营公司任人事科长兼工会副主席.当时,由于天灾惨遇“人祸”,人们普遍吃不饱肚子,以致饿死人的事时有发生.就拿我们那个当时名气还算满大的商业国企来说,上百号职工由于极度缺乏营养,绝大多数人都程度不同地患上了浮肿病,上班再“一站”,从早到晚,不少营业员“站”得浑身无力,无一不是强挺着.局领导眼见这种情况,虽说他们手里握有全市紧俏商品供应大权,管吃管喝,但谁也不敢“近水楼台”搞特权,更不敢通过某种“变通”,转弯抹角给职工谋“福利”,万般无奈,只好号召下属各公司各显其能,广开门路搞副业,用生产自救方式,想方设法给职工弄点农副产品,以补充营养,别让一个人倒下去.  相似文献   

3.
演小品     
刚满六十岁,管达从局长位子上退了下来。这天,管达陪夫人逛街。商场里,夫人看上一套服装,“老管,我想买这套衣服,你看怎么样?”管达脱口而出:“你写一份报告,我研究后给你答复。”夫人一听,火气上来,衣服也不买了。两人继续逛,走进一家生意红火的小吃店,各要了一碗米粉。管达几口吃完,挥手招来服务员:“拿账本来,我签单!”夫人在桌下踢了管达一脚,掏出钱来付了账。逛累了,管达又带着夫人进了一家美容美发  相似文献   

4.
留住我们的根刘格文听卡拉OK,常有一首《把根留住》飘进耳朵里。听得多了,对曲子便也耳熟能详,还能跟着哼哼几声。但歌词是什么,却始终没听清楚,只晓得了最后一句:“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何以心中有“血和泪痕”,“擦干”它又是怎么回事,弄不明...  相似文献   

5.
不论从报上看,还是听去过温州的人讲,那里尽管职工下岗率高于全国平均数,但他们却平静地走上了市场,不断“转”上了新岗,故而获得了“温州无下岗”的美誉。在全国各地普遍为职工下岗问题感到挠头时,这着实让人振奋。温州人的方言,将“下岗”说成“站起”,只要“站起”,就能“迈步”。这显然是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体现。学习温州经验,首先要学习这种精神。当然,精神也要有一个科学的着力点,盲目蛮干,不仅于事无补,还会“雪上加霜”。温州人率先进行的市场取向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就是非常聪慧的开创。正因为他们抓住了这两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下岗职工问题日益成为舆论宣传的热点,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提法。一、“优胜劣汰”、“留勤汰懒”的提法一提到下岗,有些人就搬出“优胜劣汰”、“留勤汰懒”等言论,讲话中理直气壮地议之,文章中义正辞严地论之。有的把下岗职工说得一无是处,怕苦、怕累、怕脏,小事不干,大事干不了等,使人听后看后很不舒服。有家企业在一篇报道中,突出地介绍实行留勤汰懒精减人员的情况,引起许多职工的强烈不满。有的职工说,精减懒的,我  相似文献   

7.
前几年,北京西单商场经济效益出现下滑。在总结原因时,商场新任总经理毛平等领导班子成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原因:商场经营管理缺乏职工参与、领导个人决断代替了集体决策。毛平曾  相似文献   

8.
郭庆晨 《党课》2010,(15):125-126
有时想想,咱们的汉语语言真的是很形象、很深刻:形象得让你一听就明白;深刻得让你半天可能也弄不懂至少是不全懂其中的含义。其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比较典型的一句。  相似文献   

9.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曾在一份通报中指出:“共产党员必须认真改造世界观。”“改造世界观”是个老口号了,但由于近年很少再提,如今一听倒有耳目一新之感。“改造世界观”这个口号确曾臭得很,那是被“左”搞臭的。特别是在无法无天的十年中,“改造”被弄到极端可怕的境地,成了整人的同义语。有的同志至今一听“改造”而生厌恶之感或胆寒心悸,是毫不足怪的。  相似文献   

10.
李素香1974年入党,是老党员了。从前是厂里“销售支部”的书记。她所在的企业——鞍山市阀门厂原来有职工4100人。是省内同类企业的“老二”。 大约从1996年开始,厂子走下坡路了,最多的时候欠债2400万元,光欠内部职工的就有1500万元。欠电费,欠水费,停电停水,厂子只好停产。厂里还有1400名退休人员,仅这些人的工资,每月就需40万元。 李素香就是在那个时候下岗的,没有一分钱的收入,一个人带着读高中的儿子(丈夫离异,不知去向)。 厂里工人们闹,常常几百人找到厂里。为了讲话能让大家听到,厂领导常常站在桌子上,“看上去就像‘文化大革命’开批斗会一样”。现任“金洛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原阀门厂党委书记王树仁回忆说。就这样,几年下来,厂领导班子成了远近闻名的“艰苦细致地  相似文献   

11.
《唯实》1994,(10)
听说南京石林商场国际商品促销展示会开展,好不容易找到了百忙之中的商场总经理刘丰.一见面,话题就直接围绕这次规模宏大的“展示会”谈开了.我问总经理:这几年石林商场的生意做得不算小了,在外也有一定的名气,为什么还要劳神费财,举办国际商品促销展示会,是不是可以赚大钱?刘丰说,这几年,石林商场的生意是做大了,去年销售额近亿元,上交税金200多万元,可以说是初具规模了.但是举办这次商品展示会不是为了赚钱,至少不是为  相似文献   

12.
“陈厂长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陈长厂的关心,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是陈厂长把我带进厂,我的生活才有了很好的着落!”这是我们在成都市金牛区的一家残疾人福利企业——白马印刷厂走访时,听剑的残疾职工的肺腑之言。一个名叫彭茂竹的聋哑职工在一首诗中还亲切地称陈厂长为“厂长妈妈”。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基层单位采访时,经常听到职工反映诸如为什么别人工资涨那么多,自己却涨那么少;为什么别人能吃“低保”,而自己却不行一类的问题。笔者反问:这些事不是都公开了吗?而那些职工却说:公开了也弄不明白。通过认真观察,笔者发现一些单位的场(厂)务公开只公开“果”,不公开“因”,所以使职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进而产生种种疑问。这些单位为什么不公开“因”呢?是公开栏“版面”有限,写不开吗?还是担心职工的文化水平低,理解不透上级的政策?这些理由也许存在,但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职工们最怕的就是有人搞“愚民政策”,搞“暗箱操作”、只公开“果”,却不写出“因”,就如解答一道数学应用题,没有任何推理过程,直接得出结果。公开意味着透明,职工们盼望把公开的内容明明白白地看透,如果“因”和“果”都公开到位了,职工群众自然也就有了判断是非的标准,也不会怀疑干部是否清白了。如此一来,职工群众气顺了,精神舒畅了,参与、监督、管理企业的职能也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了。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去某商场购物,在门口醒目处,看见一块“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的荣誉牌匾。但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商场在几个月前因为存在故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经营行为,而被当地工商部门处罚了。“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已名不副实。通过评比并授予荣誉称号来调动一些经营服务单位的积极  相似文献   

15.
在短短的9年时间里,我从一名学 生,走上了副县级的领导岗位,多次被 评为省、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思想 政治工作者,并且在职工群众中享有一 定的威望。我感觉,在群众面前实话实 说,不讲大话,有啥说啥,是我这个政工 干部这些年得以“生存”的重要经验。 1987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 一个远离市区、经常停水断电、职工思 想比较混乱、已处于停产状态的几十个 人的小厂,做政工工作。报到那天,我听 到的第一句话是“来了个卖狗皮膏药 的”。听了这话,我一夜未眠。我们政工 干部怎么成了“卖狗皮膏药”和耍嘴皮 子的代名词了…  相似文献   

16.
前几天,我同朋友在一家饭庄吃饭。那里的老板告诉我们,他们发现长春人爱吃火锅,又对四川的麻辣风味感兴趣,就摸索出一半辣、一半不辣的双格“鸳鸯火锅”,据他讲,生意好极了。还有一件事,我在商场买了一包“杜仲茶”,是从日本进口的。一看说明,原来是我国弃而不用的名贵药材杜仲树的树叶,被日本人进口去开发成“日本杜仲茶”,时下已经成为日本  相似文献   

17.
1984年,白城市洮南供销商场经营亏损,丢歉差货严重,帐目管理混乱,职工几个月没开工资。就在这时,于宝臣被任命为商场经理。 他上任后,面对混乱状态,他首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搞活经营为基础,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一些原来素质较好的干部被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后,没干几年就弄了个“人仰马翻”。由此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为官有风险。 世界上任何职业都有风险。经商有亏本的风险,航海有触礁的风险,当官的自然就有被人拉下水的风险,且官职越高权位越重,其风险相对也就越大。原因很简单,一些人为了利用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办事,在他的周围设置了  相似文献   

19.
<正>2关注点水果家族新贵,全国各地“圈粉”。我叫蜂糖李,一听我的名字,就知道我有多甜美。不错!我素有“中华第一李”之美誉,是贵州特有精品水果代表。据考证,我发源于现镇宁自治县六马镇看牛新村磨液组,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将我带到弄袍村种植,于是我在打帮河畔扎根。  相似文献   

20.
还没见到谭金珍本人,就先听到一段关于她的故事:去年4月的一天,中国外运北京公司党委书记来到所属三间房仓库,就仓库主任谭金珍工作调动问题了解职工的反应。闻讯赶来的职工很快就站满了会议室,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范书记,您可不能把我们主任调走啊!”“仓库能有今天,都是谭主任领着我们干出来的,三间房离不开她这样的党员!”当天中午,几十名职工下班后午饭都没吃,围着党委书记要求给予答复,大家又写下了一封联名信,恳切要求公司党委改变决定,留下谭金珍。一位普通干部的调动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反响,牵动这么多职工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