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便捷高效的网络虚拟生活空间,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文化体验的逐步提升。但网络社会自身属性与广大民众网络素养所存在的缺陷,导致网络社会存在秩序失范的风险,如谣言屡禁不止、虚假信息泛滥等。对此,应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网络管理制度,夯实网络社会治理群众基础,让正能量充满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2.
网络名人又被称为"网络意见领袖",具有影响力大、传播力强、活跃度高的三个基本特征。网络名人在互联网舆论形成、议题走向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网络名人为互联网注入了理性思考,并在建言献策、稳定舆情、加强监督、慈善公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柞用,传递了互联网世界的正能量。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名人的影响力、传播力,主动沟通交流,凝聚社会共识,团结网络名人共同推动中国互联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播正能量,拒绝负能量!”“传播是一种力量,亲,今天你传播了吗?”近期,众多网友在中国文明网、新华网、人民网、新浪、腾讯、人人网等各网站的论坛、博客、微博、QQ群等网络空间热情传播和分享自己喜欢的“正能量”故事和作品,喜迎党的十八大召开。有网友说:“正面声音就应该广而告之。发出网络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这就是一名好网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显示屏。2018年中国网络空间正在走向清朗,承载网络舆情典型性、极化性的网络流行语正在理性前行。网络流行语发声者有着理性表达,网络流行语演绎者有着理性延展,网络流行语评判者有着理性倡导,我们要继续关注、大力弘扬网络流行语的理性走向,担当起引导网络流行语理性走向的责任,使之在网络舆论空间发挥正能量作用。  相似文献   

5.
邹生才 《传承》2014,(9):104-105
网络的合理使用能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正能量,但如果过度使用网络,就会引发青少年网瘾问题,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通过探讨网瘾的涵义和界定标准,分析我国青少年网民和网瘾青少年的规模及网瘾类型,以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源于网络、参与主体年轻化、事件发生具有隐匿性、快速性、聚集性、针对性等;社会运行机制失范、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网民的相互学习模仿、群体利益与文化差异等都是其发生的原因;完善网络立法、用法律规范行为,实施阳光政务、保障公民权力,加强道德建设、共建网络文明,新旧媒体结合、传播社会正能量等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如何科学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使之转化为助推反腐倡廉工作的"正能量",已成为一项新的时代课题。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发展新趋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反腐倡廉迎来技术性变革,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平台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渠道,因而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发展的新趋势,切实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从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网络舆情最初是一种非制度化个体行为。网民将  相似文献   

8.
贾旭光 《群众》2015,(3):61
<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传统的交流方式,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也增强了公民言论的自由性,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存在散布虚假新闻、转移公众视线的乱象。当前,有不少通过互联网策划制造网络事件、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牟取暴利的网络推手公司被曝光。网络社会依存于现实社会,其行为是现实社会行为的延伸拓展,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真实关系,网络社会道德必定对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时代,个体拥有信息传播与分享的能力,自主传播载体的扩大化和多样性也加速了网络环境的丰富化和复杂化。保持网络环境的健康运行,规范网络信息的发布与讨论,管理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抵制消极落后思想对互联网的侵害,引导网络环境有序发展,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网络传播特性对我国网民价值观冲击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主流媒体"办网"、网民文明"上网"、文艺工作者精心"织网"、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善于"用网"、新媒体自媒体健康"播网"、监管部门依法"滤网"的"六网"网络健康体系,以加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浙江省苍南县迅速发布疫情防控志愿者招募令,全县95家志愿服务组织一呼百应,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力量。一、积极做好联动宣传的"传达人"。一是网络传播正能量。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媒体资源,推出疫情防控专题,及时转发相关通知公告、倡议书、温馨提示、防控知识、网络辟谣等,传播社会正能量,构建疫情防控网络宣传矩阵,让百姓足不出户了解防控情况。  相似文献   

11.
文艺的人民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网络文艺作为一种大众文艺,是文艺人民性得以呈现的天然土壤。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网络文艺应当做到发挥艺术个性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加强文艺创新与锻造文艺精品相结合、反映人民生活与激发社会正能量相结合、坚持行业自律与加强制度监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14,(8):37-37
近年来,江苏省如皋市致力网络文明建设,引领网络文明风尚,为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正能量场,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作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3.
网络作为信息承担的载体得到巨大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网络反腐由此而生。网络反腐是指广大网民、国家专门机关和民间网站利用网络平台监督权力运行,进而影响反腐败进程的所有活动。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反腐的优势深得网民广泛认同的同时,网络反腐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其不足的一面突显。规约和发展网络反腐的策略有:加强载体建设,确保网络的正能量;加强主体建设,确保网民的高素养;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规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男女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信息表明,性别间“数字鸿沟”依然存在。比较男女大学生互联网浏览信息偏好、网络服务、功能偏好发现,男生偏好“体育信息”、“军事信息”和“计算机软硬件信息”,女生偏好“休闲娱乐信息”和“生活服务信息”;男生的标识是网络游戏,女生则为聊天和购物。从网络心理情绪、社会信任和网络表达考量,互联网给男生带来的正能量和负能量都超过女生,网络对男生的影响更为深刻,男生网络失范行为明显高于女生。因此,试图利用互联网平台塑造真正平等的男女文化,隐藏着忽视“自然-社会-文化”背景的话语陷阱。  相似文献   

15.
高中思政课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如今,数字化时代日新日异,衍生出许多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具有诙谐、有趣等优点特点,可以促进高中思政课的趣味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学生的价值建构和素养培育。基于此,思政课可以运用合适规范的网络用语进行扩容提速,将网络用语开发为教学资源,塑造生活化的“接地气”课堂;将网络用语转换为教学话语,打造对话性的“高人气”课堂;将网络用语挖掘为命题素材,创造时代化的“正能量”课堂,以此造就更具生活化、年轻态的新生态思政课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通讯事业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传播影响力越来愈大,九三学社要坚持弘扬"民主与科学"传统,发挥党派的优势,敢于挑战,勇于担当,合理引导,依托新兴媒体,通过培养一批网络意见人士、强化网络宣传等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促进新媒体健康、良性发展,营造文明媒介环境、推动社会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正能量一词是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下,涌现出来的一个网络热词。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如何把握正能量的特点,凝聚和强化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本文试做如下探讨。一、正能量的功能和特点正能量,原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其解释是:以真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天台县适应互联网发展形势,提高运用网络媒体的能力,将网络微平台打造成为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引导网民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黄超 《人民论坛》2013,(14):40-4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开放、匿名的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舆情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由于网络监管不到位,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偏激的网络舆情,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正确判断。文章通过对网络舆情现状及特点进行理性分析,并针对网络舆情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网络低俗语言泛滥不是单纯的个性炫耀和自我嘲讽,它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主流文化的包容与非主流文化的勃兴、青少年群体标新立异的个性及从众心态、家庭教育的短板与学校教育的缺失、新闻媒介传播助燃网络低俗语言泛滥,以及虚拟空间管控制度不健全等。总之,网络低俗语言泛滥是由青少年个体、家庭、学校、新闻媒介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网络低俗语言泛滥对于青少年身心成长、社会发展与和谐带来的消极影响已引起社会关注,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等多种途径入手预防与控制网络低俗语言泛滥,同时也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自觉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多使用正能量的网络语言,营造和维持良性的虚拟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