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茹 《求实》2007,1(2):9-11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用批判的辩证法来看待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他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概括了人的本质,并把人类解放置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最后指出,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造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从各种奴役下解放出来,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目标才在最终的意义上得到了实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社会和人的发展思想的继承,是在现实性上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乔翔 《唯实》2007,1(4):29-32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得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结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体现了对真正的“以人为本”价值理想的承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认真梳理这一思想,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既保留又批判了黑格尔政治哲学,其政治思想是以对黑格尔近代社会政治理论进行批判并实现全新转折为起点的。在对市民社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认识到:国家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政治革命、政治解放是有限的,必须进行不停顿的革命,实现人类解放的目标,而无产阶级正是完成人类解放任务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平等观不仅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要义,也是共产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马克思的平等观经历了从法哲学研究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问题域上的转变,并在对共产主义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中,探索平等的内在精神。马克思指出,平等是共产主义政治的要求,人的全面解放是真正平等的落脚点,而无产阶级则是实现平等的现实力量。从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平等观,是深化对马克思平等思想认识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以人类解放为价值目标,经历了从萌芽到形成的跃升过程,具有自身的内在演进逻辑。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以革命民主主义的视角论述了人的解放理论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孕育了共产主义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从人本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人本主义与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运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在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实现途径与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阐明了共产主义是实现了人类解放的理想社会,标志着共产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维度,服从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旨归.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构成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基础和原则,经济学批判又将哲学批判引入对现实社会的基础的批判,从而实现了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正是基于这两种批判维度之间内在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才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总体批判.本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马克思双重批判维度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道德的表述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上。他的道德批判具体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维度: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批判,二是对一般道德的理论批判,三是对社会现象背后社会结构与制度的道德批判。通过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进行辨析和阐释,可以在历史语境下更深层次地解释马克思理论中的道德思想。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进行价值审视。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价值旨归;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和现实关怀,它为人们提供了通达“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和寻求美好生活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空间正义”体现着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本学批判和伦理学批判的三重维度。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着力点,马克思重点分析了空间生产背后的资本力量,揭示了资本对空间生产的支配,要求实行空间公有制;人本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重要理论动力,马克思要求消除空间政治霸权,建立人本主义社会空间,实现人类的空间解放;伦理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理论目的,马克思要求通过空间实践实现空间变革,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空间,实现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马克思“空间正义”对于批判资本主义空间非正义现象,建构和谐的正义空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武装 《理论学刊》2022,(1):123-132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是一种融新的理论张力、现实的运动、朝向理想化预设的历史感、新的哲学表达方式等于一炉的彻底而全新的哲学革命。它缘起于对现存世界的“非正义”政治批判和“伪正义”资本批判,其基本范式约略有三:资本、实践和自由。资本范式的介入使得马克思哲学变革既坐实着过程的牢靠根基,又不乏分析规定的内置,所以最终全面胜出;实践范式的抽离使得马克思哲学变革不仅超越了单纯“书斋里的革命”和抽象的“美学解放”,而且条分缕析出能真正“改变世界”的哲学方法论原则进而制定出全景式人类解放方案;自由范式的规制则使得马克思哲学变革深蕴着融“历史的深处”与“现实的历史”、社会革命与人类解放等于一体的更高位阶、更深情怀的价值禀赋与意义域值。  相似文献   

10.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轴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彻底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为人类的未来所创意的最高价值取向,以至马克思将未来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就规定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见《共产党宣言》).  相似文献   

11.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理论的主题与核心。马克思对人权及其本质内涵的阐发与批判,均以人类解放为理论主旨和视野。人类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也是"人的普遍权利"实现的过程。马克思通过对"政治解放"本质的阐释以及"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之差异性的批判,最终在人的解放的宏观视域中,科学地揭示了人权的现代性困境的表征、根源及其克服路径,展示出人类解放与实现人的普遍权利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新自由主义的乌托邦,罗尔斯继承发扬近代西方启蒙政治哲学,并在近代契约论的基础上重新构造当代契约论.他相信并继续倡导近代西方政治解放的理想,把马克思视为自由主义的批评者.总体上说,他基本上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很多方面的内容,但又站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上,对马克思政治哲学进行批评,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且不值得欲求的.就是说,它与马克思政治哲学是异质性的,是马克思在19世纪就已批判并超越了的自由主义的当代新形态,其新自由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敌对的.  相似文献   

13.
姜涌 《理论学刊》2013,(3):72-77
政治哲学在今天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门课题,规范性的政治哲学成了评价现实内外政治、批判地思考社会体制构建、设计未来政治走向的一面思想旗帜。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也引进了政治哲学的方法论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是讨论人的劳动的权利、劳动的自由、劳动的平等、劳动的分配正义等问题的形而上学基础。马克思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批判资本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联合体",它是建构在劳动自觉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是资本现代性(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共产主义社会),这二者紧密关联.马克思试图通过批判和解构资本现代性最终来达至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方式和途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双重并重;经哲学革命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者紧密结合;到资本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重结合.才最终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科学批判,使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逐渐变得清晰、现实起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是资本现代性(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共产主义社会),这二者紧密关联。马克思试图通过批判和解构资本现代性最终来达至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方式和途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双重并重,经哲学革命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者紧密结合,到资本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重结合,才最终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科学批判,使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逐渐变得清晰、现实起来。  相似文献   

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其内蕴的丰富性、多维性与发散性成为理解马克思理论发展史必须重点剖析的一个文本。《手稿》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未来理想社会建构的理论路径,是青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次具体的哲学式刻画,也是揭示他共产主义思想形成过程的经典性文本呈现。具体体现在共产主义思想由哲学批判转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人的理想化设定到人性的现实规定和人的社会性的发现三个维度的理论认识跃迁。  相似文献   

17.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欧洲政治哲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思想嬗变。总起来说,欧洲古代政治学追求符合"至善"理念的道德共同体;在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下,欧洲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人的自由权利为核心内容,追求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权利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以"人类解放"为基本价值取向,追求"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立足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与自由主义政治学说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武器性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包括"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木马——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深入到劳动层面,科学分析资本主义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揭露资本家剥削人民剩余劳动的本性,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实现资本批判、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分别从根本目标、根本路径、根本价值和根本标准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仅适应本国人民,而且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化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各种矛盾,为解放全人类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20.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通过人的劳动而实现全面自由发展,进而实现整个人类解放的过程。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也是人类不断反思人在其劳动过程中是异化了,还是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复归和人类的解放的过程。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四个规定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致力于实现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同在、在劳动中彰显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同一以及人与外界关系的和谐,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而非人的劳动和人本身异化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兼有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真理性和道义性,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智慧和方案。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向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有利于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更加明确未来怎样才能继续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