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法制变革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西方法律精神和中国法律传统的双重影响。中西法律文化的交互影响与共同作用,推动着中国传统法向现代法的过渡和转变。在现代法治演进中,各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和交流,各种制度不断比较和选择,体现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特征——交汇与融合。这是一个连续的、至今没有结束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法制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法律形式化之实质乃是法律权威的确证和法治原则的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是价值理性优先而形式理性为先导的法制变革过程。确立法律形式化目标对于中国现代法制的制度架构、现代法律运作机制的形成、现代法治原则的牢固确立以及现代法律文化的培育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法制的进化与中国法制的变革——走向法治之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法制的进化与中国法制的变革——走向法治之路蔡定剑本文从阐述人类社会法制进化的一般规律出发,分析了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国法制正处于从传统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首先需要实现法律精神的现代化,并依现代法精神对...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根深蒂固并暴露出诸多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实现法制现代化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克服传统法律文化的弊端,建构现代法治理念,对我国实现法制现代化和建设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专题论坛     
《人民法治》2015,(1):52-57
<正>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找寻中国法治话语资源中国人民大学革命根据地法制研究所韩郁文近代中国的百年耻辱让中国人陷入了文化不自信,法律文化也不例外。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当对西方的法治进行反思,从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中寻找法治资源,注重法律与民族文化的契合。树立中国法治话语权,必须要依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必须挖掘符...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法治化的观念基础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论中国法治化的观念基础夏锦文蔡道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当代中国法制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是法律观念的现代化。其中法律至上应是中国法制现代化(法治化)的观念基础。这意味着法律应该...  相似文献   

7.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市民社会的变化,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也经历着从传统人治型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法律文化与随着经济发展漂洋过海而来的西方法律文化,如何在谋求法制现代化的新的突破同时保持发展中国家的稳定,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宏观审视,需要我们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适合于本土的养分,同时从西方法律文化中发现优秀的价值观,将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的影响引入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价值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正价值,坚决摒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负价值,使我们在法治建设上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法制现代化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人治”型社会向现代的“法治”型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如何处理和看待现代法制与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法制现代化模式选择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传统法律文化资源,要有所扬弃,弘扬优势,趋利避害,乃是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根植于发达的农耕经济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和时代烙印。然而,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出发,立足于法的继承的基础理论,探讨其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发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清末以来中国从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历史性跃进是一个从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逐步递进、逐步深化的过程。而国人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从粉碎"四人帮"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近30年间,在近代以来的"大圆圈"上,又产生了一个"小圆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深入到法律文化的核心层面——观念(理念)层面,并使之从法制向法治转变。中国当下法治实践最大的问题,在于法治与法治理念并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培植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使之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并经过了深刻的变革.本文从探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其变革过程,并阐述对当今我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曾粤兴 《法治研究》2015,(2):119-125
法律文化是法律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大众伦理,是法律及其实践生成和发达的基础。现代法治文化,是吸收了中国传统伦理又融入了现代政治伦理和公共伦理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外化的法律制度、法治设施和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及其深刻的哲学蕴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正是对中国法制发展的历史回顾,对法律文化传统的反思,更是立足过去,正视现在,对未来的一种理性的法律文化的可行性的理想设计。  相似文献   

15.
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互动关系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法律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何处理现代法制与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入手 ,着重分析了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法律文化资源选择模式的差异和联系 ,并结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试图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制现代化道路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功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既存在根本的差异,又存有种种暗合之处;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变迁决定二者之间必然会有根本的差异,而文化的惯性力量和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一些积极特征,又使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然对传统法律文化有所继承,这使得二者存在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17.
夏淑云  张巍 《中国公证》2008,(10):31-33
一、法制现代化、司法现代化与陪审制度 法制现代化,按照公丕祥教授的解释,就是法制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历史变革,是人类法律文明的成长与跃进过程,是一个从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它包含了人类法律思想、行为及其实践各个领域的多方面进程。世界各国的法制现代化,以其最初的动力来源为尺度,可以分为内发型、外发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是指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法律变革道路,  相似文献   

18.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社会进步的历史选择。中国现实中的"程序正义"是我国在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传统文化和制度缺陷的现实表现,也是我国法治现代化的一种必然产物。它需要经过现代与传统、现实与历史、本土法律文化与外来法律文化的冲突与磨合,还要结合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断的融合与整合。本文认为实现程序正义是贯彻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的文化惯性导致了从传统"泛道德主义"的乌托邦走向了"泛法治主义"新的乌托邦,对法制的过分依赖与迷信使得法律职业伦理与社会公理渐行渐远。法律职业伦理面临着路径选择的难题,法治社会无法离开社会伦理的支撑与制约,从小众化回归以社会公理为表征的大众社会伦理,强化法律职业伦理的教养与修养,是法律职业伦理的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20.
张奇志 《特区法坛》2002,(73):40-43
法制改革一词可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理解,所谓静态是指对现有的以宪法为首的一系列成文法规范体系进行改革,使之趋于理性和完善,所谓动态是指整个社会转变思维模式,树立法律权威观念,规范司法活动,最终达到法治的目的。法律传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某一地区、某一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法律制度、法律概念、法律价值等法文化的总称。中国传统的法文化内涵宽泛,层次丰富,下文将从传统的几个侧面,而且多是从反面的角度,探讨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观念存在的差异对法制改革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