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我们在面对他人批评,或者有人说自己"坏"的时候,喜欢用另外一个字来挡一下,以减少杀伤力,那就是"傻". 由此,我想到约会"失身".很多男女回想自己"破初"旧事的时候,也往往都喜欢说"那时很傻".虽然当下谈"失身"的人少了,但是后悔"那时傻"的人却很多.  相似文献   

2.
列宁时期"民主的集中制"可以概括为十一项基本内容.战争时期的极端集中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国内外战争刚刚结束,俄共十大与列宁即对和平时期"民主的集中制"作了初步设计:考虑一种"新的政治政策".  相似文献   

3.
区域间主义与"东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间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新的现象,东盟通过积极倡导和推进与欧盟、中国、美国等区域集团或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及东盟地区论坛、"东盟 3"、东亚峰会等跨区域的集体对话与合作,日益成为有利于国家的、以区域集团为活动单位的新的国际行为主体.东盟区域间主义以软安全导向、政府主导、"东盟方式"决策、奉行开放原则和不干预主义等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东盟模式".它通过大国平衡、集体认同强化、规范与制度建设等独特的区域效用,促进了东南亚区域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也推动了东亚及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1年8月6日,巴西著名作家乔治·亚马多(又译若热·亚马多)走完了89年的人生.他的故乡萨尔瓦多市有9000多名群众和当地知名人士向其遗体告别.巴西《请看》周刊称,一位作家辞世,有那么多人悼念,这是"巴西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跨太平洋之间的金融平衡.如今,这一平衡因为其表象性、脆弱性、奇特性以及平衡打破后果的严重性等而对世界经济的威胁增大,以至于被称作"恐怖平衡"."恐怖"主要源于美国巨额且不断增加的"双赤字".但是,美国毫无顾忌,不断利用"恐怖"挟持世界,并以"金融陷阱"来遏制竞争对手.日本曾因此而遭受惨痛的"金融败战",现在,美国又以贸易逆差为借口"敲打中国".在此背景下,国际金融平衡如临深渊,中国经济与金融也面临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6.
一、我在北京当"地主" 在北京,我在自己的沙发上,先后接待了4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沙发冲浪客",不但了却了我为奥运服务的心愿,还使我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小"地主".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和广泛响应,各领域合作有序开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必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坚持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廉洁建设,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相似文献   

8.
论世界格局中的"非极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极化"虽然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一个大趋势,但并不能准确描述世界政治发展的全貌.与"多极化"相伴随的还有一大趋势,这就是"非极化"."非极化"的发展动力在某种程度上要强于"多极化",对世界格局发展的影响更大.当前的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加其他",未来的世界格局则是"多极加非极".  相似文献   

9.
50年来,中国与非洲都发生了巨变,非洲国家对中国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在中非关系主流方面看好的同时,在非洲也出现了对中非关系不和谐的看法和论调,甚至出现了非洲版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毫无疑问,它们源于西方,其表现也涵盖了西方的说辞.至于其成因,首先在于西方的恶意离间,其次在于中国"三高依赖"问题的存在,以及中国在非洲人员的失当行为使然,而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不发达国家的影响,以及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模糊认识也是重要原因.虽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会随着中非关系的继续巩固而消逝,但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必要的有力回应,则更有利于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不带点非道德范畴的"坏",是不性感的.关于男人的"坏",似乎人们都已经达成共识,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当今社会,做玉女至多只能算为巧合,而略带点美妙的"小奸小坏",才可以修炼成一朵带刺的玫瑰.  相似文献   

11.
美国总统、国会与"导弹防御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仅从美国总统和国会关系的视角考察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演变,揭示在这一演变过程背后美国总统和国会之间的权力较量,还探讨了小布什总统和107届国会在这个问题上的"合作机遇".未来美国政治格局可能出现的变化,也会对美国这一计划的实施进程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12.
像徐静蕾样妖娆未遂怎么办? 如果没有玫瑰的风骚那就淡如菊吧. 1、徐静蕾妖娆未遂 最近看了一组徐静蕾为某时尚杂志拍的大片,主题似乎是要尝试"妖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的是以"法兰克福学派"和葛兰西思想为学术渊源的"威尔士学派"的"批判安全研究".该学派通过对传统安全研究本体论上的"国家主义"、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和方法论上的实证主义的"理论批判",进行了包括"深化安全"、"拓宽安全"、"延伸安全"、"人的解放"和建设超越民族国家的"综合安全共同体"的"理论建设".其理论意义在于弥补了原有"批判理论"注重解释性理论批判而轻视实践的研究规划的不足;拓宽了安全研究的新视野和区域安全合作的新途径.其现实意义在于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安全形势的研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增加了安全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的相关性等.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与东亚"朝贡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与东亚朝贡体系的关系由最初的依附追随型到逐渐地走向要求与中华帝国的"平等".日本与朝贡体系的关系,更多的是依据非理性的功利性原则来确定彼此的关系,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近代后,日本虽然形式上跻身于主权国家的行列,但在观念上依然没有摆脱古代华夏文明体系的制约,并在国际实践中试图重建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的东亚朝贡体系--"大东亚共荣圈".  相似文献   

15.
略论美国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美国国会同意拨款1亿美元支持三叉戟潜射弹道核导弹的常规化改装,这标志着布什政府的"快速全球打击"计划将进入实施阶段.该计划是以单边主义、进攻性和强调先发制人"预防性"打击为特点的布什政府军事战略的产物.无论从指导思想、针对的目标还是打击方式来看,"快速全球打击"计划都具有极高的实战性,其主要功能不在于威慑,而在于先发制人的"击败".这一计划已经并将继续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韩灵 《国际观察》2002,(6):50-54
"9.11"事件之后英国外交表现出与美高度一致且行动频繁的特点,显得极为"抢眼".这一现象,是英国利用现时期已经具备的内在、外在、历史条件,抓住突至的机遇,凭借英美特殊关系,以实现其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大国梦"的外交战略目标的必然表现.但是"抢眼"的外交活动虽然令布莱尔受到世界瞩目,却难以真正帮助英国成为世界领导者.  相似文献   

17.
钱皓 《国际观察》2002,(3):9-12
<北大西洋公约>自1949年签署以来,其"第5条款"对"集体防御"之强调改变了传统的以"集体安全"为核心目标的国际公约的模式.解读"第5条款"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我们对"共同防御,联合行动"的义务和责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9·11"事件与"北约"对<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的启动表明国际社会正式进入一个"后集体安全"阶段,即"集体防御".  相似文献   

18.
对美外交一直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基轴".本文认为,以"9·11事件"为契机,日本重点实施并推进了对美、东亚、阿富汗周边的"反恐"外交,不失时机地推进其国家战略,不仅出台了反恐相关法案,朝"有事法制"迈进了一大步,也灵活地应对了日美同盟.  相似文献   

19.
信息时代的地缘政治与"科技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扩展,地缘政治的战略核心不断更新.信息时代,在以往的陆、海、空、天这四维空间之外,又增加了第五维空间--"信息空间".信息空间不仅自身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其他四维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加之新出现的国家行为模式与国际秩序,为古老的地缘政治理论赋予了许多全新的特点.要夺取信息时代的地缘优势,应当遵循新的战略理论--"科技权论".  相似文献   

20.
"安全共同体"理论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探求"安全共同体"理论的渊源出发,依据多伊奇等人和奥特勒等建构主义者的核心研究成果,对其概念内涵、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实现条件及生成过程、衰落原因及如何稳定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力求客观地展示一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中系统而独立的"安全共同体".最后,结合学术界的不同看法,对"安全共同体"的这些核心理论做出几点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