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孔子“无讼”思想的本意是:通过对民众的道德教化,积极地预防诉讼;当诉讼已然发生之后,重视诉讼,公正地审判案件以化解社会矛盾。准确地解析孔子的“无讼”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司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无讼"思想有其适应当时社会的和谐价值:在思想层面表现为通过无讼的理念对传统道德的实现;在制度层面体现为通过限制诉讼、调解手段平息诉讼、解决争端;在社会民众层面则达到了人们贵和求安的社会秩序追求;在整体社会效果层面则有效地集中了司法资源打击刑事犯罪。"无讼"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要求,中国的法治建设,已成为国人关注的政治法律问题。所谓诉讼观念,是指人们关于诉讼制度和诉讼现象的认识、定位和价值判断,以及当发生诉讼时运用诉讼来解决纠纷的期望值。诉讼观念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受到政治、文化、法律、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与西方的"法理文化"迥异的是受中国的"礼治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的厌讼和惧讼的产生自有其深刻的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无讼"成为传统诉讼观念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代追求"无讼"法律价值的思想根源,二者对我国目前诉讼调解的盛行具有重大影响.应当促进和合思想现代转型,将其作为设计诉讼程序的价值取向,克服"无讼"观念,限制诉讼调解,并重构和合思想与诉讼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行政司法合一的社会制度中,官方取证的职权意识强烈,刑讯逼供、亲属相隐等取证意识随之形成,在息讼、畏讼状态下,民众证据意识缺失。这些观念以传统文化的形式得以保留,并对现代中国仍然产生重要影响。现代中国诉讼制度中职权主义证据意识仍然具有影响力,厌讼意识和法律的缺失共同导致证人出庭作证率低。为此,必须从立法和公众意识等方面,强化证据观念,对传统证据意识进行批判地继承,以期促进法制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代追求“无讼”法律价值的思想根源,二者对我国目前诉讼调解的盛行具有重大影响。应当促进和合思想现代转型,将其作为设计诉讼程序的价值取向,克服“无讼”观念,限制诉讼调解,并重构和合思想与诉讼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根据有关调查表明,近年来人们对于冲突的解决,求诸诉讼的动机有所减弱,而更愿意采用诉讼外的形式———“私了”。这种“厌讼”现象越来越多,它是一种典型的合作规避法律的现象。这在法制日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当今社会,不能不说是一股逆流。其“厌讼”产生的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种:原因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实际上的价值观念与现行法律之间的差距,实质是中国民间法对现行法律的抵制,它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无讼”的观念。许多人认为在这种“私了”过程中,相对双方都吃不了亏,是一个双赢协议。如果…  相似文献   

8.
医患纠纷发生后,为了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的医疗秩序,也为了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对医患纠纷加以解决.在当今中国社会纠纷解决文化中,民众都普遍厌讼.不至于彻底伤及双方感情的非诉讼调解机制便成了医患纠纷双方当事人的首选.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应当构建权威性、专业性、终局性的医惠纠纷非诉讼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9.
诉讼事件非讼化是指法院在诉讼程序中处理争讼事件时采用职权探知主义、书面主义、不公开主义、简易主义等非讼法理,以达到裁判简速、合目的和展望性之宗旨所为之活动.程序法理的交错适用为诉讼事件非讼化提供了可能.非讼化并非完全抛弃程序保障的要求,它是在尊重当事人宪法上的程序基本权的界限内进行.但应当承认,因民事事件类型的差异,在具体个案中非讼化的标准也必然是富有弹性的.  相似文献   

10.
无讼法律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无讼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维护等级制度的目的性,导致人人平等法治观念的认同障碍;无讼法律文化“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也导致民众权利意识匮乏,缺乏法律信仰.另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以调解为主导的多元纠纷解决手段和伦理本位思想,对法治社会构建亦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封建宗法制度为政治构架,农耕自给为经济基础,儒、道思想竞逐交融的数千年中华文明,常以“无为”、“无欲”、“不争”、“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作为共同愿景与追求,于是自然衍生出“厌讼”、“轻讼”、“无讼”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12.
非讼程序是审理非讼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具有监护、确认、许可、证明及预防纠纷的功能.然而,非讼程序在我国的现状是,立法逻辑不严谨、案件范围过于狭窄、与诉讼程序的转换机制不健全以及利用率低,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制定单行的非讼程序法符合程序设置的发展规律,并有利于构建科学的立法体例和扩充非讼程序的容量及篇幅.建议单行法应扩大非讼程序的适用范围,体系结构采用“总—分”形式,还要特别考虑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转换机制、非讼程序的救济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整个破产程序中,当事人间时有对抗时有合作,争讼性与非争讼性交替出现,法院应分别适用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处理不同阶段的破产事务.涉及当事人重大利益且发生争议的事项,应以诉讼法理为主导设计相应的处理程序,以增强破产案件处理的正当性;所涉事项并无争议,或不涉及当事人实质性利益的,则应以非讼程序为主导,以达到经济、迅速地处理破产案件的目的.这种诉讼性与非讼性交替出现表现了破产程序的复合型程序性质.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产品责任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产品责任法虽受美国影响很大,但它在很多方面又与美国产品责任法有较大不同。它在归责理论、集团诉讼、损害赔偿等方面都有所发展,拒绝适用严格责任、允许集团诉讼、限制惩罚性赔偿、某种程度的厌讼是加拿大产品责任法的重要特征。加拿大产品责任法体系与原则的形成与其公共健康体系、产品责任保险、高昂的诉讼费以及诉讼费用承担原则有密切关系。相比之下,中国解决产品纠纷有更多依赖诉讼、过分强调严格责任的趋势,因此,加拿大产品责任法的解决机制给中国产品责任立法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试图对中国传统的"无讼"现象进行经济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民众经济方面的负担、国家官员们的灰色收入正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终极原因是小农经济的社会基础和对王权保护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民事虚假诉讼及虚假非讼行为类型多样、手段隐秘、危害极大,我国现行立法虽有相关规定。但由于制度尚不完善,存在诸多缺陷,尚不足以防范和规制形态各异的民事虚假诉讼及虚假非讼行为。  相似文献   

17.
诉讼费下调本着“司法为民”的理念出发,意图通过此举缓解“打官司难”的问题,其出发点是好的,路径选择未必正确。其忽视了诉讼费仅是当事人诉讼成本的一部分,单纯减少诉讼费表面上促使了当事人参与诉讼,但同时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造成案件的急剧增加,致使已处困境的法院更加难以解脱。长久来看,诉讼费下调未必对民众有利,也未必对国家有利。  相似文献   

18.
法国采用的是非讼程序规定于民事诉讼法典的立法例。它通过特有规则、严格限定非讼程序功能、维持程序形式的相对性使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在同一法典内做到了逻辑合理、结构平衡;非讼程序体现出了职权主义、非公开审理、不须言辞辩论、注重第三人程序保障等特点,这与德、日等单独立法例国家特点基本一致,但程序独立性、自序性较弱。非讼事件诉讼化亦是法国法特有的现象,它与借助诉讼程序实现第三人程序保障密不可分。这一立法例的诸多做法对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法修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程序正义根植于古老的自然法思想,其观念和理论体系起源于英美法系。在中国,由于其独特的法文化而导致了法律观念和制度的缺陷,在讼诉实践中表现出“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确保程序正义的实现,我们应转变诉讼模式,严格执行“诉讼法律责任”,并制定民主、中立、公正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反恐刑事特别讼诉程序是指为应对反恐诉讼活动的实际情况需要,专门适用于恐怖主义犯罪这一特殊类型案件的诉讼程序。反恐刑事特别诉讼程序建立在安全优先兼顾自由诉讼价值取向等理论之上,国际反恐合作、反恐斗争的教训和经验总结为其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反恐刑事特别讼诉程序内容包括软化司法令状,被害人、证人的保护,辩护权的限制等内容。我国反恐刑事特别讼诉程序的构建,除了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之外,还需要将其置于我国整个反恐法律体系的建设之中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