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象整饰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指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总是用一定的言语、行动控制对方对自己的印象,以达到符合自己的特定目的的过程。运用印象整饰,纪检监察干部可以塑造公众认可的“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融洽与干部、群众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
社会表征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S.Moscovici)首先提出来的,它是对共享实在的一种解释,目前已经成为欧美社会心理学界的共识性趋势。它对群体行为和群体认知做出了新的阐明,并成为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同社会认同理论、话语分析理论并列成为欧洲社会心理学的三个经典流派。它对产生于群体的认知和行为作出解释,强调群体的中心性、群体影响和沟通个体的意识,同时强调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只能通过将其放在历史的、文化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最好的理解和研究。新近的研究也为社会表征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和有利支持。该理论是欧洲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对社会心理学具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将对于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唐玲 《犯罪研究》2016,(4):58-63
警察执法强势心理是指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展现的一种居高临下、傲慢、权威的心理状态,它对执法公正性产生无法排除的疑问,冲击行政执法机关的公信力。这种心理的表现主要有知觉上的麻木、优越感强以及心理认知性等形式;是个体、群体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的促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解警察执法中的强势心理影响,可以采取增强社会支持度、创建群体逆向执法模式、加强警察心理调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加强监狱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监狱警察作为社会特殊职业的从业群体,职业道德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监狱警察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十分必要。 一、目前监狱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对监狱警察职业道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定,又赋予了监狱警察新的职业道德要求,而传统的监狱警察职业道…  相似文献   

5.
程金生  王彬 《政法学刊》2003,20(1):50-55
警察职能是警察科学的基本内容,但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种种歧见。从警察哲学的高度研究警察职能,在理念形态上辨析警察职能的本质内涵及其边界。警察职能有国家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分别,而且,二者应该具有统一性,其统一的逻辑基础是社会性。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这一社会性基础具有最广大的人民性,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警察职能的社会性,划定了警察职能的国家性和公共性统一的基本原则,确定了警察的打击犯罪紧急救险双重意义。由此出发,社区警务首先代表着一种走向社会性和人民性的理念,其次才体现为一种警务模式。作为一种理念,它不仅反映了警察职能上的“返朴归真”,而且,它与当代政治回归其促进社会生活的意蕴一致,在此意义上,警察职能的统一观折射的是人类文明走向新的历史高度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印象整饰是社会心理学有关社会认知的重要概念,有效的印象整饰可促进他人对自己形成符合期望的印象。高校辅导员工作建立在师生交往基础之上,正确理解和运用印象整饰理论有利于建立对教育对象的科学认知、树立良好的辅导员角色形象。  相似文献   

7.
“所谓经验法则,是指人们从生活经验中归纳获得的关于事物因果关系或属.陛状态的法则或知识。”在国外,学者们基于其不确定性的内涵,又将其归纳为如下一种认识:即经验法则“是一个来源于一般性确定性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般性法则”。经验法则虽然是人们认识事物不可或缺的一种知识,它的确客观存在,但是它本身并不像规律、定理等“法则”具有精确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近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课题已深入到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社会实践领域,在社会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出现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社会心理学。本文试用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观点,对课堂中人的知觉与几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民事案件质量的概念及其要素指标 (一)概念 IS08402—1994—GB/T6583—1994术语标准中对质量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征总和。这里讲的“实体”是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自然也可以指案件。“明确需要”是指约定标准、法规要求或社会需求。而“隐含需要”不但指社会对“实体”的期望,而且还指人们公认的、不言而喻的和不必做出规定的需要。“特性”是指“实体”特有的区别于其它实体的性质。从这一质量定义可以看出,由于定义中的“需要”包括约定的、法规的、社会的和其它不  相似文献   

10.
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构造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构造孙笑侠“法治国家”或“法治国”,最初是相对于“警察国家”或“警察国”〔1〕的一种关于国家类型和治国方式的统称。早期“法治国”思想渊源于斯多葛学派自然法理论和古代罗马法律制度所形成的欧洲法治思想。早期“法治国”是指中世纪欧洲的某种...  相似文献   

11.
刑事立法是指拥有立法权力的机关对刑事法律规范的制定、修改和废除所进行的全部活动。虽然法律本身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并非自发地形成,它需要立法者从现存的生产关系出发,综合社会政治、经济、习俗、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实现这种反映的最优化。社会心理是这种综合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谈社会心理在刑事立法中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危急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有时伴生着一种人们称之为“见死不救”的现象。“见死不救”行为是否应被定罪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定罪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只有在事实已被认定的前提下,才能作出法律评价。“见死不救”行为的事实构成到底如何?社会心理学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见死不救”行为进行解读,从而作出准确的法律判断。  相似文献   

13.
杨旭垠 《法制与社会》2011,(36):202-203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论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不仅仅是检察机关内部的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更是司法者与公众、检察院与社会、法治文明与世俗文化的一种系统互动;从认知、态度、价值观三个阶段,阐释检察机关如何通过“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逐步引导、培育公众的文明素养和法治意识,并最终升华为全社会的...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机制和法律机制的一般涵义“机制”为一外来语,它的最初涵义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的原理。根据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机制概念的情形,我以为机制是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最佳目标而设计的一个“运行系统”,它是现代“系统论”在文明社会中的具体运用。那么什么是“法律机制”呢?目前我国一本较有权威的《法学词典》认为,“法律机制是从法律规范形成、  相似文献   

15.
警察形象战略的基石:警察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娴 《政法学刊》2007,24(4):119-122
警察形象战略是在新形势下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促进警察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沟通和理解,密切警民关系的有效载体。而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培育则是警察形象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使警察形象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林莉红  余涛  张超 《法学评论》2006,24(5):123-140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警察群体对刑讯逼供的主观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警察普遍能够正确掌握关于刑讯逼供的知识,但深层次心理上对刑讯逼供的宽容度仍然较高,因而易发生“知”与“意”割裂的情况;警察对已提出的刑讯逼供防治措施以及对短期内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的信心明显不足;警察个人工作、学习等不同背景会对刑讯逼供之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调查结果所显示的警察群体对于刑讯逼供的主观认知状况,建议在推进警察教育改革,加强警察队伍建设的同时,重视制度建设与基层工作,从多方面防止和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将“PR”作为跻身于先进行列的法宝,但是在媒体运作中人们对“PR”的重视却很少,总以为那是企业的事儿,它对媒体作用不大.这种现象应该予以重视. 广播电台“PR”的功能 “PR”的全称为“PUBLICREATIONS”,即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运用双向传播手段,促进其自身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建立良好形象的一种职能.“PR”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社会管理职能,它对于广播电台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十分重要,其功能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让外界了解广播(媒体),树立形象.  相似文献   

18.
心岛词典     
《公民与法治》2010,(10):52-52
苏东坡效应 “苏东坡效应”是社会心理学名词,源于苏东坡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心理学中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明明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对自己仅有个模糊的认识。所以说,真正认识自己也是不容易的,但也不能对自我甘拜下风。克服“苏东坡效应”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一、政府倍用及其社会意义 政府,是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政府信用就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信用,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它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必趣、期望和信念等,也体现为民众自愿地配合政府行政,减少政府的公共管理成本,以提高公共行政效率。政府信用具有以下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司法制度中首次设置女警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维护地方治安的司法人员,通常被人们称为“捕快”、“巡捕”、“刑捕”、“差役”等等。地方治安工作基本被界定在“抓捕”和“刑侦”的层面上。可以说,现代警察制度,应该是在清末民初传人中国。在此之前,女性始终被排斥在警界之外。在社会上出现女子警察身影,并成为一种正式的行业,应追溯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中国出现了第一代女子警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